史學理論建設論文
時間:2022-12-22 08:13:00
導語:史學理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懷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全力以赴地進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建設。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佳木在院第五次史學理論座談會、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和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第二屆理事會暨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等不同場合,先后就如何理解和實現史學研究的創新體系、為什么要重視和加強史學理論的建設,以及應當怎樣對待唯物史觀遇到的空前挑戰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F將他的這三次講話合并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摘要題】史學理論
【正文】
一
“建設史學研究創新體系”的提法,是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提出的“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中引申出來的。因此,我們要理解和實現史學研究的創新體系,首先應當全面準確地理解“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含義,切實弄清楚這一藍圖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和任務,以及為實現這一要求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和在政治、組織上的保證。從我院向黨中央的工作報告中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指的是:通過建設“六項重大工程”,形成“五大研究中心”,充分發揮“四大作用”,(注:“六項重大工程”指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課題研究和理論創新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工程,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網絡信息化建設工程,國際學術交流基地建設工程;“五大研究中心”指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研究中心,中華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理論與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四大作用”指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的作用,黨中央、國務院智囊團的作用,人文社會科學交流中心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可代替的作用。)把我院建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才薈萃、學科布局合理、體制完善、機制靈活、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在國內位居前列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從這一指導方針、目標和任務出發,我認為我院各史學研究機構要建設史學研究的創新體系,應當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更有力地加強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史學研究領域中的指導,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把我院各史學研究機構和刊物建設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堅強陣地。除了有關專家學者在中央組織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史學組中積極發揮作用以外,還要在我院的各史學研究機構中提倡由集體或個人選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課題,結合史學各分支學科的特點,積極開展研究工作。要通過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旗幟鮮明地批駁對唯物史觀的種種責難和史學領域中的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史學研究領域的指導地位營造良好氛圍。
第二,要大力發揚中國史學經世致用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把學術研究與黨和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的優良傳統,在不放松基礎研究的同時,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出發,圍繞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際斗爭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和設置一些現實意義較強的重大研究課題,例如,古代社會建設問題研究、臺灣史與海峽兩岸關系研究、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研究、新疆治理研究、云桂邊疆地區社會穩定研究、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研究、建國以來國家機構改革研究和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研究、中日歷史問題與中日關系研究、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史研究等等。通過這些研究,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服務,使史學研究在發揮我院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占有一定的位置。
第三,要努力加強史學領域中傳統學科的建設,保持和創立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推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發展,不斷建設和完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史學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對于一些重點學科和重點研究領域,如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甲骨學、禮與中國古代社會、經學思想史、近代中國與世界、歷代邊亂與邊政、世界古代中世紀史、西歐史、外國史學理論、古代都城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考古學的方法和技術等等,應當加大人、財、物投入的力度,使這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在學術積累上更加豐富,在科研手段上實現現代化,在科研隊伍結構上更加合理,在科研實力上更加雄厚,在學術創新能力上繼續保持或達到國內領先程度;并且努力使其中部分學科,如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先秦史、秦漢史、隋唐至明清的斷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國思想史、中外關系史,以及當代史和方志學研究等等,繼續保持或逐步達到國際知名水平。應當看到,加強史學的基礎研究同樣是發揮我院黨中央國務院思想庫、智囊團作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第四,要主動加強我院內部各史學研究機構之間,以及我院史學研究機構與院外、境外、國外的學術聯系。應當進一步整合院內史學研究機構的力量,加強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我院史學學科齊全、研究力量雄厚、研究成果豐富、學術影響廣泛的優勢,為全國史學界堅持正確方向和嚴謹學風起好帶頭作用。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把由我院科研局牽頭,由歷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史所、考古所、《歷史研究》編輯部以及當代中國所、地方志辦公室等七個史學研究機構參與,并已連續召開了五次的史學理論座談會繼續堅持下去,形成制度;把由世界史所、歷史所、近代史所共同承擔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的研究課題抓緊抓好;把我院剛剛成立的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切實辦好,使它真正成為院內外史學理論工作者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把已經確定由我院承辦的2007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成員國代表會議籌備好,并為我國爭取2015年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主辦權,使我院真正發揮歷史學科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作用,等等。把這些工作做好,對于建設我院史學研究的創新體系一定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
關于加強史學理論研究的問題,早在1979年3月召開的全國歷史學規劃會議時就提出過,并得到了廣大史學工作者的認同。1983年5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對于加強史學理論研究的問題,又給予了進一步強調。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史所的有關領導和專家,曾為此組成了一個歷史規劃組史學理論小組,在我院科研局領導下負責這方面的具體工作。進入21世紀后,在我院于曲阜召開的史學研究機構工作會議上,再次提出了加強史學理論研究的問題。由世界歷史所牽頭的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經過院務會議批準成立的。
史學理論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史學理論的學科建設,將相對分散的研究力量組織起來,開展課題研究,組織學術會議,舉辦學術報告或講座,收集有關信息,促進國際國內交流,從而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科比較齊全的優勢,給有志于史學理論研究的學者搭建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為繁榮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為主體的史學理論研究做貢獻。
史學理論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科學的史學理論,就沒有歷史科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史學走向全面復興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史學理論和方法論研究的不斷加強,并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問世。中外史學的發展歷史證明,有影響的史學家無一不是對史學理論有獨特貢獻的人,史學理論歷來為史學家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的發展任何時候也離不開史學理論的發展。因此,我們要繁榮和發展歷史學科,就不能不繁榮和發展史學理論。
史學理論研究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和復雜,并和現實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是因為,歷史認識的價值判斷,往往是和社會認識的價值判斷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曾經說過:“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質,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頁。)今天,史學研究也遇到了同政治經濟學研究幾乎同樣的命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西方壟斷資產階級的代表宣布“歷史已經終結”,歡呼“資本主義已經戰勝了社會主義”,世界資本主義正致力于建立一種新的即資本主義的世界新秩序。在這一背景下,國際上出現了攻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國內也出現了否定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鼓吹的錯誤傾向。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史學理論研究,對于澄清史學研究領域中的思想混亂,保證史學研究沿著科學的健康的道路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也是一個有著悠久史學傳統的國家。但是,歷史學只是在得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后,才成為了一門科學。無論人類過去的歷史還是今天的實踐都證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注:《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頁。)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注:《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我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老前輩們之所以能在史學研究中取得開創性的重大成果,無不與他們學習和掌握唯物史觀的理論與方法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但同時應當看到,唯物史觀誕生以來的150余年,人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的理論問題。因此,不斷加強史學理論的研究,也是包括唯物史觀在內的史學理論自身發展、不斷創新的需要。當然,我們也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論創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觀之實。凡是離開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指導和脫離實踐基礎的所謂“創新”,不僅不會是真正的創新,反而只會走到復舊的邪路上去。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重要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史學流派、史學思潮,以及西方史學理論研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前沿問題,被大量翻譯、介紹到國內。其引進規模之大、內容之多、范圍之廣,是近代中國自接觸“西學”以來未曾有過的。這對于中國史學界了解世界,并從中汲取可資借鑒的有益內容,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應當看到,有些翻譯者、介紹者、出版者在引進這類著作時,不加選擇,不加分析,不加批判;更有甚者,極少數主張“全盤西化”的人專門熱衷于挑選那些集中宣揚西方資產階級世界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糟粕,并大肆褒揚,借以動搖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根基。受此影響,一些讀者,尤其是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學生,把西方史學理論奉為圭臬,盲目接受。對此,我們也需要把分析和批判有代表性的、在中國產生一定消極影響的西方史學理論,當成當代中國史學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加強對西方史學理論的研究和鑒別工作,引導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和認識西方的“新史學”,幫助他們澄清思想上的混亂。
當前包括史學在內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和意識形態領域總的形勢很好。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指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中,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決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由中央組織并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包括《史學概論》在內的各主要學科的教材正在加緊編寫??倳涍€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指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一貫重視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在新形勢下要更加重視學習歷史知識,更加注重用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來教育黨員干部和人民;不僅要學習中國歷史,還要學習世界歷史,不僅要有深遠的歷史眼光,而且要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另外,黨報黨刊以及一些史學類學術刊物也加大了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宣傳力度。所有這一切,為大力開展史學理論研究指明了正確方向,營造了良好氛圍,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把史學理論研究中心的工作積極開展起來,繼承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派的優良傳統,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推進學術觀點和學科體系創新,廣泛團結全國廣大史學理論工作者,使這支隊伍不斷擴大,在史學理論的學科建設中,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研究中,進而在史學領域中,切實發揮積極作用。
三
史學理論既包括歷史觀,也包括歷史研究的方法論,是從事史學工作的前提。古今中外的史學研究中產生過形形色色的歷史觀,比如,天命觀、循環觀、宗教觀、英雄史觀、進化史觀、人道史觀、唯物史觀,等等。即使在同屬于某種歷史觀的理論中,也有觀點上的種種差異,比如,在西方資產階級歷史觀中有法國年鑒學派、德國文化史學派、美國新史學派、英國新社會史學派,等等。但是,作為哲學層面的歷史觀來說,或者就世界觀來說,歷史觀只有兩種,一種是唯心史觀,另一種是唯物史觀。毫無疑問,無論哪種歷史觀,都應當是史學理論研究的對象。但是,當前擺在史學理論研究會和廣大史學理論工作者面前的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加強對唯物史觀的研究。這不僅是因為唯物史觀誕生150年來,人類社會發生了許多深刻變化,提出了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問題,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對新的實踐進行新的理論概括,豐富和發展唯物史觀的概念和理論范疇;也不僅是因為只有加強對唯物史觀的研究,才能適應繼承和發揚中國史學理論和方法論優秀傳統的需要,才能適應批判和借鑒西方新史學思潮的需要。當前之所以要加強對唯物史觀的研究,更主要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及其在史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在今天受到了來自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空前嚴重的挑戰,需要我們史學理論工作者去迎接挑戰。
為什么現在會出現對唯物史觀如此嚴重的挑戰呢?對于這個問題,還是要借助唯物史觀來分析才能看得清楚。同志于1957年說過:“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期。”“這樣的大變動當然要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上來。存在決定意識。在不同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人們中間,對于這個社會制度的大變動,有各種不同的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熱烈地擁護這個大變動,因為現實生活證明,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場偉大的斗爭,是社會制度和人的相互關系的一場大變動?!彼赋觯骸爸R分子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愛國的,愛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愿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國家服務。有少數知識分子對于社會主義制度是不那么歡迎、不那么高興的。他們對社會主義還有懷疑,但是在帝國主義面前,他們還是愛國的。對于我們的國家抱著敵對的情緒的知識分子,是極少數。這種人不喜歡我們這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他們留戀舊社會。一遇機會,他們就會興風作浪,想要推翻共產黨,恢復舊中國。”(注:《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頁。)同志的這個分析,距離現在雖然已經近半個世紀了,但是對于建立在舊社會、舊制度土壤上的意識形態來說,要它們退出歷史舞臺,這點時間還是顯得太短了。
如果說同志的上述分析還只是把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放在了社會制度變動的大背景之下的話,那么,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則對當前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滋長蔓延的國際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作了更為具體而深入的分析。從國際上看,西方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他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攻目標,就是企圖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動搖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搞亂人們的思想。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觀念也不可避免地要侵入我國,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產生這樣那樣的消極影響。特別要看到的是,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我們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會長期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活動。從國內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必然進一步多樣化,思想文化領域也必然會發生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也必然會進一步增強,社會思想空前活躍,社會價值觀呈多樣化趨勢。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也會有所滋長,小生產的思想觀念、封建殘余的思想觀念、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資產階級腐朽的思想觀念也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激蕩更加突出,意識形態領域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更加復雜。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也使我們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特別是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進行文化擴張和滲透的更大壓力。中央領導同志的上述分析,所運用的也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和方法。
包括唯物史觀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受到空前攻擊,不僅表現在對唯物史觀理論體系和基本原理的否定上,而且表現在對的鼓吹和對中國近代當代歷史的肆意丑化、歪曲、顛倒上。這對于人民的事業,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說,當然是一件壞事。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去其史”從來是為了“滅人國”。前蘇聯少數當權者拋棄馬克思主義、縱容國內外敵對勢力否定自己的歷史而最終導致亡黨亡國的慘痛教訓,就是一個很有力的證明。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真理從來是在同謬誤作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在溫室里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對馬克思主義、對唯物史觀攻擊得越兇,對革命領袖、對革命歷史罵得越厲害,越可以促使人們思考,使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夠堅定的人認清真相、堅定起來,使原來堅定的人更加堅定。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說得好:“在我們國家,馬克思主義已經被大多數人承認為指導思想,那末,能不能對它加以批評呢?當然可以批評。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真理,它是不怕批評的。如果馬克思主義害怕批評,如果可以批評倒,那末馬克思主義就沒有用了。事實上,唯心主義者不是每天都在用各種形式批評馬克思主義嗎?抱著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而不愿改變的人們,不是也在用各種形式批評馬克思主義嗎?馬克思主義者不應該害怕任何人批評。相反,馬克思主義者就是要在人們的批評中間,就是要在斗爭的風雨中間,鍛煉自己,發展自己,擴大自己的陣地。”(注:《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232頁。)他的這段話今天讀起來,仍然使人感到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使人從中受到啟發和鼓舞。
不過,壞事變好事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需要一定轉化條件的。要把對唯物史觀攻擊的壞事變成發展唯物史觀的好事,至少應當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和攻擊唯物史觀的言論展開旗幟鮮明的斗爭,對它們進行有科學的分析和有說服力的批判,絕不能視而不見,聽之任之,任憑它們去占領市場。其次,要在捍衛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和基本原理的同時,注意發現和彌補唯物史觀理論中的不足,并結合新的實踐,對這一理論進行豐富和發展。在這方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這一基本原理的運用和闡發;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這一基本原理的運用和闡發;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的運用和闡發?!保ㄗⅲ海骸对凇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這說明,唯物史觀的原理是需要堅持也是一定能夠得到堅持的,是需要發展也是一定可以得到發展的。
十幾年前,當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政局突變時,一些資產階級的預言家們曾斷言馬克思主義將從此壽終正寢。與他們的預言相反,在當今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仍然牢固地居于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相信她的人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即便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也是當今最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之一。許多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最著名的西方學者,至今仍然自我標榜或被人稱作“馬克思主義者”。尤其發人深思的是,在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所做的“千年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的網上調查中,不是資產階級的思想家、政治家,而是馬克思名列榜首。蘇東劇變后,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句話:“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笔聦嶒炞C了他的這句話。只要我們勇于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斗爭,回應唯物史觀面臨的種種挑戰,并使唯物史觀的理論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那么,對唯物史觀的攻擊不僅不會傷害她的一毫一毛;相反,只會使相信她的人越來越多,使她贏得更多的群眾。
西方一些自我標榜或被人稱作“馬克思主義者”的人,充其量只是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純粹的學問來做,這同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作為史學理論工作者,當然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但是,我們首先是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工人階級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是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為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而研究,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黨中央一再要求理論工作者要理論聯系實際,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經濟建設與社會生活中提出的重大問題;要深入研究和準確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本觀點,幫助人們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以便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我認為,這些要求同樣適用于史學理論工作者,同樣是史學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希望史學理論分會的同志認清使命,抓住機遇,創新理論,服務大局,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方面,在發揮史學理論在歷史研究的積極導向作用方面,在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話語體系方面,在帶頭樹立史學界的良好學風方面,做出自己新的貢獻。
- 上一篇:我國史學建設研究論文
- 下一篇: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