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2 08:14:00
導語: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在歷史剛剛邁入21世紀之際,回顧和總結20世紀的世界歷史進程,是歷史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現實需要的不同,回顧和總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而現代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視角。
已故著名歷史學家羅榮渠先生提出了一元多線的歷史發展觀,并依據這一歷史觀把現代化確定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指出: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具體地說,這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是世界歷史的必然進程①。
現代化研究最早興起于60年代初的美國,以后逐漸傳播,但它長期是作為發展理論而受到重視的。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化作為專題研究也一直持續不斷。羅榮渠先生創立的現代化理論建立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之上,又不局限于已有的研究,而是把現代化作為觀察人類歷史發展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使史學研究突破了僵化教條的束縛,大大擴展了歷史研究的領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如今,現代化研究在我國已經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史學流派。
遺憾的是,羅榮渠先生早逝,有許多問題的研究沒有來得及深入和展開,20世紀世界現代化進程就是其中之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關于20世紀現代化研究集中于后發現代化國家,而沒有包括原發現代化國家,也沒有從總體上給20世紀世界范圍的現代化總結定位。
本文認為,20世紀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它繼承了工業革命以來的成果,把現代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并沒有結束,而是在進一步發展。
二、現代化在全球范圍的展開
現代化進程最早開始于西歐,并不斷向全球擴散,到19世紀末,經歷了四百年的時間。但是,此時真正走上現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國家主要局限在歐洲、北美和東方的日本,處于亞、非、拉地區的絕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尚未啟動。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亞、非、拉地區自身現代因素不充分,完全依靠內部因素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條件尚不成熟,其動力源于對歐美現代化挑戰的回應,源于向西方學習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因此,這些地區和國家的現代化面臨著兩大障礙:一是本國竭力維護傳統、反對變革的強大的保守勢力,二是歐美原發性現代化國家的破壞和阻撓。歐美現代化的擴散,雖然一方面客觀上刺激落后國家模仿歐美的現代化,但另一方面現代化擴散是以殖民主義為載體的,殖民統治又阻礙落后國家的獨立富強。對于落后國家來說,建立民族國家是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前提條件。正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作用下,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運動得以產生并不斷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亞、非、拉地區的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是全球現代化進程的產物,以殖民主義為載體的現代化擴散孕育著殖民體系的瓦解。
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亞、非、拉地區自身現代因素的增強,民族民主運動持續高漲。20世紀上半期,東歐和亞、非、拉一些國家經過艱苦的斗爭,取得了民族獨立,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土耳其的凱末爾改革和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不過,在這一時期,大多數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仍然處于殖民統治之下,現代化的啟動仍然舉步維艱。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運動洶涌澎湃,不僅殖民主義體系徹底瓦解,而且東亞、東南亞、北非和拉丁美洲一些民族資本主義較發達的國家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現代政治體制。獲得獨立的新興國家無不致力于發展本民族的現代經濟,以趕超發達國家為目標。到20世紀末,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主動加入或被動卷入了現代化的歷史潮流,這也充分證明了“現代化是世界歷史必然進程”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三、多種現代化模式的誕生
20世紀以前的現代化雖然不同國家各具特色,例如從動因的角度分類,西歐被稱為原發性內發型的現代化,日本被稱為傳導性外發性現代化,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從社會制度來說,都屬于一種模式,即資本主義模式。20世紀的現代化徹底打破了資本主義模式一統天下的局面。
首先必須提出的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盡管如今蘇聯已經解體,但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偉大意義是不能否定的,它在現代化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具有開創性的劃時代的意義。
馬克思關于社會演進的理論指出,在生產關系還能夠容納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這種生產關系會繼續存在。20世紀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尚能夠容納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生產力必須“炸毀”生產關系的地步。那么,十月革命的原因和意義又在哪里呢?列寧在晚年概括總結十月革命時說:“遇到過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時所造成的那種革命形勢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挺身起來斗爭”,“這種斗爭至少會使他們有一些機會為進一步發展文明爭得并不十分尋常的條件”,“毫無出路的處境十倍地增強了工農的力量,使我們能夠用與西歐其他一切國家不同的方法來創造發展文明的基本條件”,“建設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追上別國的人民”②。列寧的這段論述對于歷史地認識十月革命的意義有很大的啟迪作用。因此,十月革命不同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客觀經濟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況下,面臨現代化嚴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俄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以推進文明進一步發展而進行的一次嘗試。從現代化進程的角度來考察,我們就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在于它通過在俄國這塊土地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之外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
在20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表現出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些落后國家難以按照資本主義模式達到富強的目的,紛紛選擇了社會主義模式,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躍出了一國的范圍。
作為一種現代化模式的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以社會主義方式推進現代化。能否把握這個中心,關系到社會主義模式能否存在下去的根本問題。遺憾的是,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沒有認識到蘇聯社會主義的特殊性,錯誤地認為資本主義進入最后滅亡的總危機階段,改變了列寧時期極其有益的探索,過分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追求純粹的社會主義,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最終導致蘇聯的劇變。
可喜的是,中國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明確了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向,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方針,不斷進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多種現代化模式的誕生還表現在新興獨立國家的探索上。亞、非、拉地區的大多數國家獨立以后,采取了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它們所走的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完全仿效重復歐美國家,在發展戰略、國家干預等許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與原發性現代化國家有很大不同的傳導性現代化,或者說趕超現代化的模式,其中東亞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社會主義模式和資本主義趕超模式本身也不是單一的,內部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多種現代化模式的誕生反映出歷史發展既是統一的,現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時又是多樣的,各個民族有必要、也有權利根據本民族的特點,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四、現代化進入新的高級階段
生產力是現代化最根本的動力,也是衡量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代化的程度不斷提高。生產力的重大變革也引起現代化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社會全方位的適應性變化,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因此,現代化是生產力推動下的全面社會變革,是一個不斷深入的歷史進程。
現代化從16世紀開始啟動,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了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由此帶動了整個社會結構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遷,提高了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將人類文明的進程大大地向前推進。盡管如此,和20世紀的現代化水平相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也許只能算作現代化進程中的初級階段。
20世紀現代化呈現出以加速度發展的趨勢,它的發展水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學技術經歷了兩次巨大變革: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雖然興起于19世紀末期,但它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是在20世紀的前三十年,以至有人稱20世紀20年代奠定了現代人生活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至今方興未艾。當前,又興起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經濟,雖然對它作出全面的論斷為時尚早,但它已經顯露出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以及對社會生活全面的深刻的影響。
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產業結構不斷高級化。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產生的產業部門主要是煤炭業、鋼鐵業、紡織業等,進入20世紀后,先是電力、汽車、化工、航空等部門,后是計算機、航天、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部門興起,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再轉向技術密集型。新興產業取代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增大,成為經濟的增長點。
經濟結構的變化帶動社會結構的變化。所有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農業人口減少、工業人口和城市人口增加的過程。由于社會生產中的科技含量增多,體力勞動者減少,世紀之初為數尚少的所謂的“白領階層”在擴大,傳統的金字塔式社會結構逐漸轉向“兩頭小,中間大”的棗核型結構,中間階層日益成為社會的主體。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馬克思在評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曾說時,工業革命創造出的生產力超過了有史以來的生產力的總和。其實,馬克思的這段評價用于20世紀科技革命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更為貼切。由于社會財富的增加和各國政府普遍采取了有效措施,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美國學者羅斯托提出的現代化發展的后兩個階段“大眾消費”和“追求生活質量”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從國家政體上看,專制君主制一個個被推翻,大多數國家采取了民主共和制,即使保留了君主制的國家也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從民主制的內容來看,盡管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大區別,但不論在哪類國家中,民主的內涵和享有者范圍都顯著擴大。
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的更新。人們越來越多地從宗教愚昧中解放出來,運用理智和科學進行思考,人的獨立性和權利日益受到尊重。傳統的家族家庭逐漸解體,社會生活出現同質化的趨向,大眾傳媒的影響力不斷增大。
無庸諱言,20世紀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并不平衡。現代化興起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絕大多數首先產生于歐美原發性國家,然后逐步向外擴散。20世紀現代化的進程也不例外,歐美國家的現代化居于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前列。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說,先進國家向落后國家展示的是后者的前景,因此,后進國家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
但是在另一方面,歐美國家的現代化是原發性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原發性現代化的許多特征并不適用于后發現代化,資本主義現代化也只是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本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因此,后發現代化國家只能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開創適合本國情況的現代化道路。
五、現代化帶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來把握20世紀的世界歷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我國研究世界史的一個重要流派。
我國整體世界史觀的創立者、已故著名史學家吳于廑先生指出,世界歷史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縱向發展制約著橫向發展,縱向發展所達到的階段和水平,規定著橫向發展的規模和廣度。吳于廑先生的觀點表明,整體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歷史縱向發展的產物和結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體世界納入到世界歷史的縱向發展之中去。換言之,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橫向表現。
在20世紀上半期,整體世界雖然已經形成,但仍然屬于自發階段,人們還沒有自覺地認識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沒有采取順應整體世界形成的措施。兩次世界大戰和30年代大危機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違背整體世界發展規律所造成的惡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通過20世紀上半期的震蕩,人們開始認識到維護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穩定的重要性,由此誕生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一系列國際組織,整體世界開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依賴日益緊密。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整體世界的發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世紀整體世界的發展首先表現在經濟的全球化,資本、商品、技術、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日益頻繁,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增多。同時,在國際政治中呈現出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趨勢,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民族自決權由理論變為現實,民族國家成為國際關系中的相互平等的主體,少數大國主宰世界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不同文化越出民族的范圍接觸交流,相互吸收融合。整體世界的發展也帶來了資源、環境、戰爭與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協商解決。
但是,由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居于世界前列,在整體世界居于主導地位,由此形成了不合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交往中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這種狀況阻礙了整體世界的發展,也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進展,必須予以改變。
回首20世紀,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這是人類歷史上進步最快的一個世紀。人類取得這些偉大的成就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付出了許多沉重的代價?,F代化是在曲折中前進,而且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通過總結20世紀現代化進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進步,認識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將人類歷史推向新的進程。
①羅榮渠:《現代化新淪》,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頁。
②《論我國革命》?!读袑庍x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26頁。
- 上一篇:史學理論建設論文
- 下一篇:二戰中英蘇關系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