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創新能力鍛煉
時間:2022-03-13 02:31:0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創新能力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的歷史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眲撔氯瞬诺漠a生關鍵在于教育。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一個人(或群體)在前人發現或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和新的改進方案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思維的智力活動,新穎獨特是它的本質特征。創新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品質三個方面。其中,創新思維是關鍵。歷史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獨特優勢。
一、歷史教材為培養創新思維提供了平臺
首先,在歷史教材中,蘊含了大量的創新教育素材。例如張衡、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詹天佑等都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通過這些人物,學生可以了解這些人物的創新能力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他們的創新動力、條件和環境如何,再對比自己缺少了他們身上的哪些創新因素,如何具有他們身上的創新因素。其次,按新課程要求所編的教材,有利于培養創新思維。以“人教版新編《中國歷史》”七年級實驗教材為例,教材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加大了“探究活動”的力度,還設立了“動腦筋”、“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在每一單元后面設置了“活動課”等板塊。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暢游知識的海洋,創新意識被不斷激發.創新思維被無限開發,這些欄目的設置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為此。我認為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多給學生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多給學生動手、參觀的機會。比如:在講述中國人類起源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圖片,學生看到這些圖片,就會自然聯想起原始社會人類的生活狀況。
三、質疑設問.啟迪創新思維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多角度思考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質疑,敢于求異。在設問時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使問題的設計具有思考的余地和價值,讓學生思考、討論。如在講授《鴉片戰爭》時,有人認為,鴉片戰爭中,如果林則徐不被撤職查辦,或者有許多像林則徐似的民族英雄奮起抵抗,中國可以打敗英國侵略者,鴉片戰爭能獲得勝利。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請闡明你的觀點。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想方設法去解答這些疑問。在講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這樣的層層質疑中不僅輕松地理解了“在鴉片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被打敗”這一難點,而且得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戰勝不了先進資本主義制度”的結論.從而進一步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強國才能御侮”。經過多次訓練,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養成了質疑設問的學習習慣,每次在回答問題時。學生就會打破常規,從另一個角度甚至是反方向提出與題目相關的問題。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和知識面,又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適時評價,開發創新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辟p識能使人愉快,使人快活,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心智開啟、靈感涌動。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細心傾聽學生的回答和發問,及時捕獲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于學生的回答和發問,教師應作出恰當的評價,發散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即使學生的回答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也應該在恰如其分地批評或否定之后引導和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反思自己思維過程的基礎上探究問題的實質。真心實意地表揚學生、贊美學生,學生會給你意外的驚喜和回報。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優秀的學生。五、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培養思維靈活性思維定勢是妨礙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為克服思維定勢.在歷史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并用,力求求異求新。應提倡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1.變果為因。逆向思維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將教材中的因果關系顛倒,變果為因,引導學生由果溯因,進行逆向思維,從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在學生掌握了大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未犯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那么大革命會不會失敗?大革命的發展又將如何?這樣,引導學生變果為因,由果溯因,從發展中看問題.活躍思維,提高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
2.正理反推.求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當學生正確掌握了歷史事件后,教師可改變歷史事件的某些條件,啟發學生從反面進行分析推理,找出歷史事件的正反面,從不同的方面對同一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從而進一步弄清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系。如在學生掌握了中國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的原因后,可以提出:“如果沒有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的誘導,中國資本主義工業能興起嗎?”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3.多向探求,多向思維。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理解歷史事件。如中國近代史有三條基本線索:第一條是帝國主義侵華史,第二條是中國人民的抗爭史.第三條是中國人民的探索史。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探索侵華史的同時,把握抗爭史和探索史。這樣會讓學生在掌握歷史事件的同時,逐步養成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六、訓練左右腦協同活動。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兩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腦主要處理言語信息,是抽象思維、聚合思維、分析思維的中樞;右腦主要處理表象信息,是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的中樞,主管形象記憶、圖形識別、空間關系和運動、音樂、舞蹈等活動。從創新思維產生的過程來看,在創造性的“靈感”產生期間,主要是右腦在發揮作用。但要將創造性的“靈感”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須依賴于左腦的抽象思維。
可見,創新思維是左右腦協同活動的結果。而學生學習時更多地偏重于左腦的使用和訓練,往往忽視右腦功能的開發。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優勢.發揮右腦的潛能.培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發散思維,提高學生創新思維水平。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只有教師轉變觀念、改革教法、堅持創新,充分利用新教材這個“活動”的舞臺,不斷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一批批具備創新素質的新時代中學生。
- 上一篇:教育局全年工作計劃
- 下一篇:鎮委黨員春季輪訓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