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討

時間:2022-08-22 03:59:14

導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討

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減負提質的需要,高效課堂成為課堂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歷史老師在課前要多花功夫,才能在課堂上有限的40分鐘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習借鑒了一些外校的教學經驗后,我們開始嘗試構建高效課堂,編寫導學案,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把課堂交給學生,發現課堂活躍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也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二十多年的實際教學,談談如何實現高效課堂。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我們不能由于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于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在備課時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舍,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教材到位,準確了解學生到位,預設課堂到位,課后反思到位。備教材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研讀教學大綱,知道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該達到怎樣的程度,不是課本上所列舉的知識都要求學生掌握,也不是每個知識點都要求學生熟記熟背。教學中發現很多教師總是把課本里的點點滴滴瑣碎知識點都讓學生掌握,生怕遺漏了某一知識點,這樣的上課還能高效嗎?準確了解學生是實現課堂高效的關鍵,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達到學有所獲的目的。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不是教師,因此,學生在課堂中有可能出現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都是教師所要面對的,那么及時解答學生疑問,就非常必要。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機智;另一方面,還需要教師對課堂要有“超前”的預設能力,特別是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預設,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才不會浪費教學時間。做好課后反思,更要備“課后課”,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么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后,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重現歷史情境,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動力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痹诮虒W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于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于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借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于學生理解記憶。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學生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很難有主動探索的機會,一堂課中死氣沉沉的氣氛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課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難!目前,實施素質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師還在繼續著“填鴨式”的教學,這顯然不合時宜。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教師不再局限于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發現問題并能學會解決問題。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教師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這無疑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化,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積極化。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肯定學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雖然減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演講,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宋文 單位:重慶市南川區書院中學

參考文獻:

[1]黃昭明、戴禮章編著.《走向高效課堂》.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

[2]黃嬋芳編著.《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