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研“主題”和“系列”的確立
時間:2022-08-22 03:54:45
導語:高中歷史教研“主題”和“系列”的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題化、系列化教研活動是推進教研工作專業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研訓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策略[1],其中教研“主題”和“系列”的確立是提高教研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關鍵。高中歷史教研活動一直遵循主題化、系列化教研模式和操作方法,大膽實踐探索,逐漸研究出教研“主題”和“系列”的確立依據,明顯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成效。
一、確定教研“主題”和“系列”的依據
教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因此,教研活動的基本點必須放在教師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必須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以此確定教研“主題”和“系列”。
(一)教研“主題”確立的依據
1.教育改革現狀。201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教育領域深化綜合改革進入新階段。隨著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等一系列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特別是涉及高中歷史教學實際的高考方案、新課標、新教材等具體事宜,給教研工作提出新的任務和要求。依據教育改革現狀開展主題化教研活動,既滿足了一線教師迫切改變教學現狀的需要,又切實增強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提高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2.教育行政要求。根據教育部教育改革的新發展、新變化,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對研訓教師的教研工作提出新要求。大連市教育局和大連教育學院多次提出“深化課堂模式改革”的課堂教學改革目標,為此,高中歷史教研活動組織以“學生主體學習”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例如“高中歷史課堂的合作學習———以選修課為例”“高中歷史課堂的自主學習———以一輪復習為例”“高中歷史課堂的探究學習———以習題課為例”,受到教師們的一致好評。3.年級教學任務。年級不同,教學內容、要求、任務明顯不同,必須依據年級教學實際情況確立教研主題。例如高一年級和高二年級,新授課是主要教學任務,因此確立以“高效課堂”為主題的教研活動,通過“優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優化教學過程,內容詳略得當”“優化教學方法,課堂提問有效”“優化教學評價,試題編制嚴謹”等系列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而高三年級教學主要任務是應對高考,因此確立以“高效備考”為主題的教研活動,組織“基于模擬試題分析的高考備考研究與指導”“高考新信息交流”“高考能力標準解讀及復習課教學策略”等系列教研活動。4.教師教學需求。在教學調研中發現教師在教學中既存在個性化又存在普遍性的困惑與問題,教研活動就是要通過概括、歸納和總結,提煉有共性和代表性的教研主題,解決教師教學需求。例如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教學大賽中,教學大賽要求“讓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進一步深度融合,力爭使每一位中小學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至少上好一堂課”,為解決教師這一需求組織“微課教學”為主題的教研活動,通過觀摩課、講座和交流研討等形式,充分調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有效應用和深度融合。5.學科教學特色。歷史學是研究人類歷史進程的學科,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因此歷史學科具有鮮明的學科特色,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是歷史學科素養的基本要求。教研活動要有意識突出學科素養和學科特色,例如“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以“史論結合”為主題,從“史論結合”的角度解讀課程標準、分析歷史教材、解析高考大綱、理解高考試題,從而提高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二)教研“系列”確立的依據
1.遞進式原則。遞進式原則是指在邏輯上由淺入深逐次推進,在意義上有進一層關系。一次教研活動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要通過教研活動的不斷遞進,逐步解決問題。例如為了更好推進“導學案”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導學案的編制”“基于導學案的課題教學實踐”“基于導學案的學考備考策略”等系列教研活動,在理論、實踐、評價等層面介紹和引領導學案的使用,使教師既能理解導學案編制的原因和方法,又能很好地使用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2.并列式原則。并列式原則是指相互關聯但并排平列,不分主次。例如在以“歷史學科特色有效教學”為主題的教研活動中,組織“史料教學”“多元史觀”“史論結合”“以史為鑒”四個不同角度的系列活動,形成歷史認識,塑造思維品質,共同構建歷史課堂的學科特色,有助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二、確立“主題”和“系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確立“主題”和“系列”要有目標性。開展教研活動是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區域教育發展,這就要求確立“主題”和“系列”要有目標性。一方面,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要有目標性,對每一次教研的主題、內容、流程、方式、評價等有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準備,另一方面,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要有目標性,對每一次教研活動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方式、總結提升有明確的理解和確實收獲。教研活動有了明確的“主題”和“系列”,增加了目標性和針對性,既能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又能夠更好地引導教師群策群力、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研工作效率。2.確立“主題”和“系列”要有實效性。雖然確立教研“主題”要考慮到教育改革現狀、教育行政要求、年級教學任務、學科教學特色等多方面因素,但教研活動本質上都是解決教師教學需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研修活動才能有實效,才能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同時,教研活動形式要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例如觀摩、講座、研討、網絡教研、E教研等等,極大調動教師參與積極性,貢獻教師課堂實踐中的教學智慧和寶貴經驗,提升教研活動的質量和實效,從而推動區域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3.確立“主題”和“系列”要有探究性。傳統教研,研訓教師以“專家”“領導”自居,單純地“我講你聽”“我說你做”[2],教研氣氛沉悶,效率低下。研訓教師需轉變教研理念,確立有探究性的“主題”和“系列”,便于教師在內容上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近幾年,“參與式”教研越來越受到教師們認可,特別是觀摩課后的研討,教師們依據教研主題、結合課堂教學案例,從不同角度談觀點、講做法、提建議,調動教師積極性參與到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究中。2018年遼寧省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和高考方案改革,屆時有關新課標解讀、新教材分析和新高考方案等將面臨大量教學實際問題,應精準確立“主題”和“系列”,高效開展主題化、系列化的教研活動,從而推動歷史學科教學進程。
作者:于波 單位:大連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冬凌.教研工作專業化的路徑———主題化、系列化教研工作的探索[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2):4-7.
[2]張士國.主題化、系列化教研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3):27.
- 上一篇:高中歷史對話教學分析
- 下一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