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時間:2022-06-27 10:15:30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史教學目標從雙基發展為三維目標,又從三維目標發展成為核心素養。根據2016出版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闡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體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方面。對于這種歷史教學目標的新變化,一些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歷史課程改革深化的必然結果,是教學目標進步性的變革,因而對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均表示肯定。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歷史核心素養使一線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面臨一些新挑戰,此類挑戰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它的教學策略變革勢在必行。而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由于其理論與思辨性較強,對學生來說更為抽象,教學策略的變革創新尤為重要。
一、唯物史觀的教學策略
歷史核心素養中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被恩格斯稱為“馬克思對世界兩大貢獻”。因此它的理論體系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思辨性,對于初中歷史教師來說在教學目標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筆者認為關鍵要把握如下內涵并且在教學中加以凸顯。一,堅持唯物史觀中“社會歷史的變革與自然界的發展一樣具有規律性”的歷史發展觀,這在初中教學階段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人類社會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既是唯物史觀歷史發展觀的內容,又是唯物主義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方法論,一些學者認為:“堅持用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研究歷史就是歷史研究中堅持與發展唯物史觀的重要體現,就是堅持科學的歷史觀與方法論?!雹倥c之相對應的是在中國史教授過程中首先應對中國的社會形態進行劃分,七年級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需要說明從先民到夏王朝建立這段時期屬于原始社會,從夏王朝到春秋時期屬于中國的奴隸社會,從戰國到1840年(清王朝統治后期)屬于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八年級上冊中國近代史教學過程中需要說明中國未進入資本主義社會,1840年后中國進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在八年級下冊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國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初期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二,需要讓學生明白是生產力的變革推動了社會發展和變化,生產力變革最鮮明的代表是生產工具的變革,這是唯物史觀對于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原因的科學解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是由于青銅器的產生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變革,則是由于鐵犁牛耕為代表的生產工具帶來了生產力的飛躍式提高,從而壯大了地主階級的實力,為他們戰勝奴隸主階級奠定了基礎;而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的變革,則是由于以機器為代表生產力的變革。通過這些形象化的敘述,讓初中生明白生產力變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三,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向學生教授唯物史觀研究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一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評價歷史,比如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需要用一分為二、全面、發展的觀點分析,而不能絕對化、片面化;第二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必須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則,即考察歷史事件的發生必須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看待,比如孔子為什么極力推崇仁,源于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②的殘酷社會現實。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由于初中生知識水平與理解能力發展程度的限制,關鍵要把唯物史觀的內涵簡潔與概括化,讓學生直白地了解唯物史觀的精髓。因此在教師的教學策略中關鍵是要學生明白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以及唯物史觀對于歷史發展的看法,而這是展開如上教學策略的立足點。
二、時空觀念的教學策略
陳超曾對時空觀念的內涵進行過如此闡釋:“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焙喍灾前阉獙W習的歷史知識點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待與考察,而歷史事件發生的環境則由時間和空間兩大要素所構成,時間即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年代、歷史發展階段及朝代階段,空間即歷史事件發生的地理環境、形勢地域及社會背景。這種在相應的時空環境下評析歷史的素養符合馬克思主義史學實事求是、具體問具體分析的精神,避免因脫離當時社會現實評價歷史事件而發生主觀臆斷的錯誤。對時空觀念內涵充分理解是教學策略的第一步,也是接下來進行具體教學的前提。圍繞時空觀念的內涵,筆者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課為例,說明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一,應講解漢武帝所處的歷史時間段,即向學生明確漢武帝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立起漢武帝生活的時間概念,以及通過這種年代上與當今遙遠的數字推算,明確古代的概念。二,應講解漢武帝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漢武帝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在中國古代史上處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初期。通過這一歷史發展階段的闡述,一方面有利于理解漢武帝采取鞏固統一的措施必要性,比如正因為統一國家剛剛建立,所以要對春秋戰國這一大分裂時期的多元思想(百家爭鳴)進行思想上的統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因為統一國家剛剛建立所以要對奴隸制社會的分裂根源分封制加以抑制與廢除(推恩令、刺史制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更深刻理解漢武帝措施的歷史影響,比如正因為漢武帝處于中國封建社會初期,所以他的獨尊儒術措施會對整個封建社會產生影響———“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三,應講解漢武帝所處的朝代階段———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期之前的朝代階段是西漢初期,這時的西漢王朝剛剛承接著秦末農民大起義,社會殘破,民生凋敝,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在西漢“休養生息”政策的掩蓋下基本未有顯現,但隨著西漢王朝經濟發展,社會逐漸繁榮,諸如中央與地方、階級等矛盾愈益凸顯,這些情況都是漢武帝不得不面對的情況,正如翦伯贊所說:“西漢的政權走向中央極權的道路,固然與呂后、文景以來半個世紀的主觀斗爭不無關系,但主要還是客觀形勢推移的結果。換言之,即自漢初以來,幾十年就社會經濟發展引導出來的必然結果?!雹垡虼诉@種朝代時間段上矛盾迸發的特點,恰恰是漢武帝要采取一系列大一統措施的緣由。通過這三個角度對于歷史事件所處時間進行闡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基本概況、基本原因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影響,也有助于教學中對于空間的限定與理解。四,在講解漢武帝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與朝代階段時應展現如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的地理環境圖,通過這種時間與空間范圍內的結合教學,讓學生不僅知道漢武帝時期已經進入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而且讓他們體會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疆域的遼闊與統治范圍的廣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從政治、思想、經濟方面鞏固大一統王朝的必要性。五,應在歷史事件講述時展示當時的地域形勢圖。通過向學生出示歷史事件發生時候的地域形勢圖,既有助于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段有具體的認知,又有助于學生明白為什么歷史事件會在當時發生。比如在《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一課教授過程中教師出示一幅西漢初年諸侯國形勢圖,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西漢初年諸侯勢力強大、獨霸一方的時代特點,而且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漢武帝要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六,做到時空結合還需要教師全面介紹歷史事件發生時的社會背景,即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況,這種社會背景的介紹實際上就是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敘述,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產生。在講述漢武帝采取的鞏固大一統措施之前,向學生展示當時漢武帝即位初期的社會狀況(如下表所示)便達到了這種效果。通過對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年代、歷史發展階段、朝代階段及發生的地理環境、形勢地域及社會背景的全面介紹與分析,使歷史事件有全面的時空依托,讓學生樹立起與歷史知識點有關的時空觀念。
三、結語
中學歷史課程教學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歷史課程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有著打基礎、樹根基的要求。落實好初中歷史學科素養工作對一線初中歷史教師來說尤為重要。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擔負著“傳道授業”的歷史使命,面臨新時期以歷史核心素養為代表的歷史教學目標的變革,我們一定要努力轉變思想,研究相應教學策略的變革,以求歷史核心素養最終化為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盧鐘峰.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與中國歷史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8).
[2]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J].歷史教學,2016(744).
[3]陳超.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4]冷宣卓.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有效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2).
作者:胡振濤 單位:胥口中學
- 上一篇:提高初中歷史課教學效率
- 下一篇:淺析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