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4:23:00
導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對研究性學習定義的分析,指出在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手段非常重要,它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模式與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是每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這幾年的教學研究與總結,對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的應用提出了探討。
1.把握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要想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現研究性學習,首先必須把握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因為只有把握準確研究性學習的定義,才能實現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它應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以個人或小組活動為形式,通過其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和科學結論,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
從本質上講研究性學習就是把教學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全神貫注、饒有興趣地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目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通過研究課題這一載體,引導學生貼近社會,走近科學,參與實踐,服務現實,以增強對社會和未來的關愛,從而培養學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處理、提取能力,強化獨立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的養成,充分發掘學生潛能,進而陶冶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道德。
很顯然,理解了研究性學習的定義之后,我們再分析目前高中歷史教學,可以看出,當前歷史學科已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學生的探究、分析的思維過程較少。這種單一、被動的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現研究性學習。
2.研究性學習的模式
2.1課內導學,提出問題。課內導學,指結合教材落實有關基礎知識,主要在課堂上進行,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由師生共同來完成。在落實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師生都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教材的知識細節,可以是整章整節的宏觀框架,還可以是單元或階段特征,旨在培養學生駕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
2.2自主學習,課外研究。在確定研究課題后,學生即可開始自主性學習。由于高中學生的學歷、閱歷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組進行活動,同時,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資源,如文字、圖表、音像等,還應幫助學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圍、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人員分工等內容的研究方案。
2.3成果展示,交流總結。圍繞提出的問題或課題,學生們通過自主研究與學習,把握所得出的結論。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經常性開展,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
3.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3.1通過對教材的挖掘,使學生將被動式的、接受式的學習與探究式的學習結合起來。在目前學科課程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學科課程逐步向研究性學習方向發展,有助于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象,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做到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如我在講授中國近代史過程中,講“洋務運動”這一節時,教材有意識地不寫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卻通過課后“結合史實,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的練習題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我沒有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學生思考,補充大量的資料,讓學生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又如“新文化運動”這一節對新文化運動前期成就進行了刪除,而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對“打倒孔家店”口號的評價。我同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結論。類似例子有許多,歷史教師必須借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歷史、詰問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2高中歷史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研究性學習的,所以,在選擇對研究性學習的使用上,一定要慎重,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地說,我是把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點作為研究的課題。這樣做,一方面更有助于學生掌握書本中的重點,解決書本中的難點,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研究的課題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識,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課題所涉及的歷史事實。例如,我根據高一教材內容,設計教材拓展性研究。歷史事件評價課題有: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義和團運動、新文化運動、抗日戰爭中兩個戰場的關系、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與的軍事思想。歷史人物課題有:洪秀全、曾國藩、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陳獨秀、張學良等。我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有關的歷史讀物,收集相關的材料,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學生也可以根據主課題的內容,聯系自己的愛好、興趣和能力,提出子課題。盡管學生研究的“成果”是對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其結論是對已有學術成果的認同或復述,但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獲得了與這一專題相關的諸多知識,并逐步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成為學生發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
3.3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同時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開展研究活動,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歷史的目的,就是以史為鑒,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給我們今天的人以警示。因為歷史和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歷史教育的任務之一在通過歷史學習,從歷史規律的層面上客觀地、深層次地認清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揭示歷史規律。在熱點問題研究上,我設計了以下課題:陳水扁與他的“臺獨”夢、達賴喇嘛與他的“藏獨”夢、日本的軍國主義復活問題、中美關系問題、巴以問題、印巴克什米爾問題、阿富汗問題。對于社會調查類課題,我設計了中國加入WTO對中學歷史教育的影響,等等。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使用好研究性學習,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 上一篇:高中歷史課教學創新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體驗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