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歷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5:56:00
導語:高中文科歷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高中學生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知識,因此他們對各科學習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樣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創設生動具體的“問題情境”是比較可行的。
所謂的“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要通過問題的設置,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維,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教師必須以導為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揭發矛盾,使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營造一種“意味無窮”的教學情境。
第一,突出問題情境的有序化
問題情境的設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善于把一個個復雜較大的知識點分解成一個個相互聯系的較容易的問題或步驟,然后總結出每個階段的有效策略。例如在進行《南京條約》的教學中,提出了以下問題:中英鴉片戰爭是因為什么問題引起的?戰爭后《南京條約》的內容是什么?《南京條約》的內容中有沒有反映出發生的鴉片戰爭的起因?為什么在《南京條約》中只字不提?這一系列問題圍繞的中心是“鴉片”,但從一系列問題中又層層引出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目的已經在《南京條約》中達到了。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了結論。
我們可以看到問題情境的有序性,即針對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認識發展水平的有序性。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難易適中,排列有序,具有層次性。如果問題設計得雜亂而無系統,則不能體現學科知識的結構性,不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如果問題設計的忽難忽易,造成學生無法正常展開認知活動;問題太容易,則無訓練的價值,浪費課堂有限時間;問題太難,則令學生心灰意冷,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只有問題設置序列正確,難易適當,才能讓學生產生“有階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悅感,也才能興趣盎然地接受知識,培養能力。
第二,突出問題情境的延伸化
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既要隱含著當前教學應當解決的問題,又要蘊含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讓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問題。如“西安事變”這一內容中,關于“怎樣認識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是扭轉時局的關鍵”這一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更為學生今后了解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態度打下了一個基礎。因此在講述這一知識點時,首先創設了情境氣氛,即介紹了西安事變的背景過程,讓學生處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接著,設計系列問題:1、西安事變發生是偶然的嗎?2、親日派何應欽為什么要力主“討伐”?英美派為什么要求和平解決?3、該不該殺?殺蔣可能導致什么局面?學生在經過了思考后,對問題一一作了解答,尤其是對最后一個問題的回答,學生中間出現了不同意見,有了爭論。他們把自己處在了當時的歷史情境中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過了這樣的問題情境,營造了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學心理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去看書、議論、發表意見。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循著教師講課的線索去閱讀材料和思考問題的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同時,能使學生如臨其境,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形成深刻認識,提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第三,突出問題情境的形象化
學生的思維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而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去性。歷史一去不復返,不可再現、不能更改、不能杜撰,因此,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必須有直觀形象的支持。形象化的問題情境適合了學生思維形象具體的特點,易于引導學生的興趣,愉悅學生的情結,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栩栩如生的問題情境,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具體的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豐富表象。
我們在對學生講述新中國的成立的時候,通過播放在開國大典上的報告的錄音,使學生感到置身于1949年10月1日,正在北京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聽到了的報告,看到了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這種歷史情境下,讓學生思考: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背景是什么?在歡慶這后,又向學生提出“新中國成立后面臨了哪些嚴峻局勢?”的問題。這樣的情境問題,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把歷史與現實生活相溝通。又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及其成就”這一內容,尤其是對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講述中。結合山區高中學生大都為農會孩子,他們更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的情況,首先介紹了安徽鳳陽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我們各位同學的家鄉有沒有進行經濟改革?我們家鄉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能不能講一下自己家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或發展鄉鎮企業的情況及取得的成就?介紹自己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生活有什么樣的變化。這樣的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思維形象的特點。學生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時,有種歷史再現的感覺,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第四,突出問題情境的具體化
所謂問題情境的具體性,是指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與學科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否則,難以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發展學生能力的目的。因此,知識在問題解決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高中學生不應再滿足于“是什么”,而應要探求“為什么”。在解決“為什么”時,必然要聯系古今、聯系中外,這樣就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一些學生覺得歷史難以學好,很大程度是因為脫離了學科知識,強調了死記硬背。必須把一般認知能力訓練與學科知識學習結合起來才會更加有助于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必須與具體知識結合起來,不能只注重情境而忽視問題本身與具體知識相聯系的純粹性問題情境。在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中,一再對學生強調某一事件所處的國際大背景,這對于學生了解這一事件的發生的原因起了很大幫助作用。例如,在講述“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一課時,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引言部分,學生在了解了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的國際大背景是1956年蘇共20大的召開,這次會議對我國自己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之上,提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自己建設社會主義的特點有哪些?”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得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要自己去探索,但在探索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曲折,但總的來說社會主義建設仍是前進的。這樣的問題,較適合青年學生的探索精神、求知的欲望,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其應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采用問題情境教學,就必須著眼于如何設計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何評價學生的思維成果等方面。歷史課堂教學中,問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關鍵是怎樣設計問題。一個優秀的情境問題,往往產生“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師—生合作,教—學合作,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激發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加充分的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學得更多、更快、更好。
- 上一篇:高中歷史選修課初探論文
- 下一篇:高三歷史復習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