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首問”教學實踐分析
時間:2022-03-15 03:18:50
導語:高中歷史“首問”教學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在眾多課堂提問類型中,“首問”應該引起重視。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作者將“首問”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為以下幾種:明晰對象,構建知識框架;循題探究,直奔教學主題;創設情境,形成思維懸念;聯系生活,融合社會現實。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首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方法,是刺激學生思維和學習的一種基本方式。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保?]在眾多課堂提問類型中,有一種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特殊獨到的作用和影響的提問———首問———應該引起重視。所謂“首問”,是指在某一個教學時間階段進行教學時,首先提出的問題,或者說開始時的提問。這種“首問”不僅僅是某一教學進程(可以是一節課、一個知識點)開始時的第一個問題,更可以是開始后首次呈現的若干個問題。如果把一冊書、一章、一節、一段、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看作一首歌曲,那么,“首問”就是演唱這首歌曲定音定調的第一句;如果把一冊書、一章、一節、一段、一個知識點的教學看作一場戲劇,那么“首問”就是開啟這場戲劇序幕的繩索、鏈條。因此,“首問”對教學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下面筆者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實際,談談“首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明晰對象,構建框架型
剛開始講授一門學科之時,或開始教學某一章節之時,可以開篇明義,進行“首問”,明確內容對象,構建歷史知識框架?!笆讍枴笨梢允墙處焼l引導學生回答的問題,也可以是教師自問自答的問題。例如,在高一歷史教學的第一課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歷史?什么是歷史學?初中階段的歷史主要有哪些內容?高中歷史和初中歷史有哪些不同和相同點呢?你覺得學習歷史有用嗎?為什么要學習歷史?應該怎樣才能學習好歷史呢?在專題體例教材背景下,應該如何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呢?歷史和語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學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又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一時,可以提問:什么是政治文明?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主要包括哪些內容?中國的政治文明發展歷程在世界政治文明發展史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的政治文明……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明晰學習的對象和需要掌握的知識框架和體系。通過“首問”,學生在學科歷史的第一堂課上對歷史這門學科的主要內容有概況性、宏觀性的了解,學生頭腦中會逐步形成一個粗略的思維圖。當學生對教材的大體內容和編排體系有一定了解后,再具體地學習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時,就會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這些“首問”讓學生產生疑問和困惑,引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失衡。為尋求新的平衡狀態,學生會產生進一步探究后面學習內容的欲望和內驅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其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布魯納所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往后的競爭便利等外來目標。”[2]
二、循題探究,直奔主題型
課文標題一般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是這部分學習內容的主旨、核心。標題一般為陳述句,在教學過程中將標題的陳述句變為疑問句,使教學直奔主題,切中要害,少走彎路,事半功倍。比如,在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Ⅰ專題一“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一節中有“法令出一”“君權和相權”“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行省的設置”等內容。在講授這一節內容時,可以依據這幾個小標題提出以下問題:法令出一說明皇帝制度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君權和相權之間的關系是怎么發展變化的?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是怎樣演變的?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怎么樣發展演進的?元代行省的設置有什么樣的影響和意義?這五個問題突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點,也是本節內容教學時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當然,由這五個問題可以衍生出其他問題,但教學應緊緊圍繞這五個問題,不能率性而為,信馬由韁,離題萬里。圍繞章節的主題進行“首問”,實質依舊是以鮮明的主題統領教學內容,實施課堂教學。合理的教學主題“首問”,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實現課堂教學中各個知識點的統整,提高教學課堂教學的思想內涵,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探究、去創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鮮明教學主題的“首問”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靈魂”。
三、創設情境,形成懸念型
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可以貫穿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教學中由情境而生成懸念,由懸念而提出問題,由問題而形成探究,從而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扣住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探究的熱情。這類“首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最常用。例如,在講授“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課時,在講完古希臘自然地理環境、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等內容后,可以引用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禮上的一段演說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過渡到對希臘民主政治的評價的學習內容。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禮上的一次演說中說道:“我們的政體確實可以被稱為民主政體,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那么,當時雅典政權掌握在多數人手中的多數人指的是哪些人?該如何認識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體呢?創設情境的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從情境中引申出問題。學生歷史思維活動的激活需要必要的歷史問題情境。通過創設這種歷史情境的“首問”,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動機,引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歷史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是教師簡單地提出問題,一問一答,更要以學生發展為本。
四、探尋“文眼”,開宗明義型
不管是一章的標題、一節的標題,還是一段的小標題,標題中的歷史概念往往是這一章、一節、一段內容的歷史核心概念,即所謂的“文眼”。概念是人類思維的一種形式,是概括大量個別現象的結果,人們借助這種形式認識客觀現實的各種事物、現象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上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本質、內在特征的認識或概括[3]。歷史概念不是史實的簡單堆砌,而是對歷史現象的高度概括并有一定的歷史特征。它應該至少包括時間、空間、本質和特征等要素。教學一開始,針對標題中的歷史概念提出問題,對于統領專題、構建體系、認清本質、把握規律,應對高考都有重要的意義。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Ⅰ為例,在學習“西周分封制”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分封制”;在學習“西周的宗法制”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宗法制”;在學習“海內為郡縣”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郡縣制”;在學習“內閣制的形成”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內閣制”;在學習“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學習“‘一國兩制’的構想”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一國兩制”;在學習“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代議制”;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應該首先提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概念是思維的核心?!案拍羁梢园讶说乃季S和表達從物質環境的支配中解放出來”“一旦掌握了概念,個體就易于學習實際上是無限的知識”[4]。進行歷史概念的“首問”,引起學生的注意,經由教師的點撥和啟發,通過合作探究,學生迅速明確標題中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學直接切入主題,開門見山,開宗明義,有助于教學的深化和拓展,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饒有趣味,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又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和面對問題抓住根本的能力,更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五、聯系生活,融合現實型
歷史與現實生活本身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5]。正如夸美紐斯所指出的那樣,要使學生在教學場所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生活而學習。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在一節課或一段內容開始教學時,若能恰當地與現實生活相聯系進行“首問”,則不僅可以消除學生與學習內容間的心理隔閡,讓其主動關注學習內容的意義和價值,使其產生親切感,更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深刻理解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例如,在學習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Ⅱ專題四中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可以首先提出問題:你認為自己家庭最近一年來的生活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變化?可以導入新課,引領學生學習近代以來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史實,探究變遷的原因及這種變化的特點和趨勢。物質生活的衣、食、住和社會習俗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古今不同時,但很多情況是相似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對歷史學習內容進行感知、理解和體悟。今日的現實生活經驗可用于歷史學習。學生身邊的現實熱點和生活經驗,不再是缺乏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的凝固僵化的知識和枯燥空洞的概念,而是與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互動聯系的體驗和感受,是與生動自然、實際社會相互交融的具體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借用日常生活經驗,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賦予新的色彩再現歷史”[6]。只有根植于現實生活世界并服務于現實生活世界的歷史學習,才是充滿生命力和魅力的學習?!笆讍枴笔茄莩枨ㄒ舳ㄕ{的第一句,是開啟一場戲劇演出序幕的繩索,是進行歷史有效教學的一把鑰匙,對教學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首問”,設置疑難,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還充分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并有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意識。當然,課堂“首問”不僅是技巧問題,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在進行課堂“首問”時,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精心設計,更要具有廣博的學識和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在長期教學工作中不斷進行實踐和反思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克禮,主編.中學歷史教師教學技能[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43.
[2]布魯納,著.邵瑞珍,張渭城,譯.布魯納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
[3]康文舉.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2013(8).
[4]加涅,著.皮連生,譯.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3.
[5]趙嘉平.課堂探究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9.
[6][法]馬克•布洛赫,著.張和聲,譯.為歷史學辯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8.
作者:吳才興 高婷 單位:1.江西省臨川第一中學 2.撫州市臨川區第十六中學
- 上一篇: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物理的應用
- 下一篇:歷史條件黨的價值追求挑戰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