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物理的應用

時間:2022-03-15 03:16:25

導語: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物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物理的應用

摘要:本文主要是針對大學物理課特點就混合式教學大學物理課堂中的有效應用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以此有效發揮出混合式教學法的價值,促進大學物理課教學質量提升。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大學物理;課堂應用

一、大學物理課的特點

大學物理課程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院系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對提高學生物理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三觀都有著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F如今,大學物理課教學方法已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不再是使用傳統的黑板加課件。有些院校也有實行翻轉課堂,這使得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有效的發揮,可是從物理課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情況來看,還是存在學生物理基礎較差,對物理學習具有畏難情緒的問題;還有大多數學生由于高等數學以及應用高等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從而缺少物理學習動力等。學生之所以會具有這一思想,主要是因為大學物理課理論性較強、很多內容都十分的抽象難以理解,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功底,所以大學物理課教學質量也一直難以提升[1]。總之,在互聯網以及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針對大學物理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在新環境里對傳統物理學保持足夠的好奇和興趣、如何提高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等問題,需要教師在傳統大學物理教學基礎上,利用新網絡技術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積極借助于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所存在的視頻、聲畫一體化功能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最大程度發揮出其有效價值。

二、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方法

(一)合理劃分教學內容,開展網絡課程。在應用混合式教學法對大學生進行物理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進行明確。結合這些來對教學知識點進行層次劃分,對于講授型、理論性的物理知識點,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自學,借助于網絡課程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統一講解。而對于實踐性的物理知識點,教師則可以在教學課堂上借助于物理實驗或其它教學手段來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實踐體驗之中,以此來深化學生對于實踐型知識點的理解。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光的干涉》這一知識點教學的時候,可以先將知識點進行合理分層與劃分,將光的相干性、光的干涉原理、光程與光程差等知識點作為理論性知識。在教學之前上傳到網絡之上,讓學生在課前先進行自主預習,以此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升。而對于光的干涉實驗的驗證,教師則可以在實驗室展開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掌握這些知識點,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二)實施網絡測評,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對于混合式教學法在大學物理課堂中的應用,教師可以在教學課堂上將理論教學和課堂實驗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恰當的網絡測評對學生實驗過程進行評價,這樣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理論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恒定磁場》中畢奧-薩伐爾定律的知識點講解時,可以借助于圓線圈磁場實驗就能夠進行定量研究,這樣就能進一步驗證“畢奧-薩伐爾定律”的正確性。在學生驗證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于網絡測評來讓學生分析自己的整個學習過程,從而有效地加深學生對于這一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真正實現課堂理論與實驗的混合教學。同時,有效的激發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物理實驗操作能力得以提升[2]。

三、混合式教學對大學物理課堂的作用

(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物理學習的主動性。大學物理課程是針對于理工科類專業學生所開設的課程,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將重心放在本專業上,對于物理課學習都是敷衍的態度。而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則能夠直接改變單一物理教學課堂的沉悶和枯燥性,有效地為學生營造出了一個能夠在課外主動吸收知識、在課堂進行自主學習的物理學習平臺。這樣,學生物理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也就自然而然能夠得到有效提升。(二)提高了物理教學質量與教師教學水平?;旌鲜浇虒W模式在大學生物理教學課堂中要想得以有效應用,師生必然要在教學課堂上形成較為良好的互動,而教師也需要具備良好的規劃以及組織能力。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展開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課外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在大學物理課堂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和效率,還能幫助教師積累更為全面且豐富的教學經驗,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混合式教學模式十分符合大學物理教學課堂,也滿足大學生興趣愛好需求。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認真的規劃與設計以及教學管理,將物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課外資源同物理課堂有機結合。以此真正培養出能夠符合社會需求且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門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關注點——基于MOOC平臺的大學物理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01):53-59.

作者:李寧 趙寶 單位:1.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2.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