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支架式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1-26 09:54:39
導語:高中歷史支架式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支架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落實三維目標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分別從情境設置、搭建問題支架、合作探究和歷史課本劇教學四個方面,淺析這一理論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期解決教學難點問題。
關鍵詞:支架式理論;最近發展區;歷史教學
新課程改革后,教材打破了通史體例,采用模塊加專題的形式編排。雖形式新穎,但打破時間軸順序的設計也給教學帶來難點。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在社會文化歷史發展論的基礎上,創立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理論,即“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1]這一理論體現在發展性教學、建構式教學和支架式教學三方面內容上。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搭建通往潛在發展區的支架,對初高中的學習銜接有很大幫助,下面就來淺析這一理論在課堂中的應用。
一、情境設置
歷史雖然是過去發生的事件,看起來與我們相距很遠,但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歷史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學會以史為鑒,指導現實生活。在講解《法國大革命的最初勝利》時,涉及很多理性分析的內容,要掌握紛繁復雜的法國大革命的發展歷程,就需要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為學生搭建起學習支架。課前的三分鐘播放《馬賽曲》,在音樂伴奏下,在投影儀大屏幕上播放歷史圖片:《被奴役的法國農民》《法國三級會議》《凡爾賽宮》《路易十六》《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通過聲音與圖片的結合,帶領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使學生對法國大革命的基本情況有一個整體的感性認識。接下來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大國崛起》,其中是關于法國大革命的影像資料,再現當時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的場景。緊接著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和教材內容,寫一篇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前,人們對政府的看法。可從工場手工工人、農民、工場主、大資產階級等不同階層任選其一。然后請學生以朗讀的形式進行交流,師生對這些文章作出評價,指出文字中的史實錯誤,也可以挑出優秀部分與大家分享學習。“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徒式學習者’,而不是被動地接受”。[2]通過以上的環節,學生逐漸形成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素養。
二、問題支架
教師在授課中要起主導作用,用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學情,做好新舊知識銜接。在講授《兩極世界的形成》時,教師提問學生:美國的霸權政策包括哪兩種形式?什么是“冷戰”“熱戰”政策?它們分別包括哪些內容?美國為何要推行霸權政策?它有什么推行霸權政策的基礎?美國實施霸權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它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聯系一下美國對伊拉克動武,談談你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根源、實質及后果的認識。通過多角度有層次的問題,促進新舊知識的碰撞,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逐步掌握更高認知活動的能力,如同架設起建筑行業的腳手架,學生逐漸形成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三、合作探究
有些難點是需要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小組同學合作完成的。合作探究既要有利于提升學生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也要有利于共同解決重難點知識。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賦予每個學生獨特的角色,比如領導者、記錄者、激勵者等,同時小組角色也要互換,使每位學生都能平等參與其中。教師也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習《抗日戰爭》西安事變時,許多學生對于中共為何力主和平解決這一事件產生疑惑。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結論,幾個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有的小組主張殺蔣,理由是進行獨裁統治,迫害進步人士,雙手沾滿鮮血。有的小組反對殺蔣,理由是如果采取這一舉動,必將使得當時中國局面更加混亂,日本人會抓住可乘之機,進一步侵略中國。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做好引導,給學生指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主要矛盾,這樣學生就會自然而然想到,中國共產黨不主張殺是從中國的民族利益出發而作出的決策。當然,學生有可能會提出一些更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只要能史論結合,自圓其說即可。這樣,學生的家國情懷、史料史證等素養得到了培養。
四、歷史課本劇
另一種支架式教學模式可以采取歷史課本劇的方式來實現,“課本劇是一種融合了多種智力因素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它考驗學生的詞語能力、空間能力、視覺能力、身體動覺能力、音樂能力、評價能力、審美創造能力以及張揚個性的能力、自我表現的能力等”。[3]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自愿組隊,分配任務,有編劇、導演,寫臺詞、排演等形式來展現一定的歷史場景。學生首先要搜集史料,在客觀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編劇,不可脫離史實,這樣有利于培養史料史證、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讓學生們參與到教學中來,既加深知識的記憶,也可以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解決難點。這樣,歷史課本劇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講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時,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路德的改革主張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理解起來很難,尤其是宗教改革的背景,前面沒有知識積累和鋪墊,再加上宗教教義很深奧,學生不易接受。作者設置了一個場景,讓學生表演鞋匠和德國啤酒商,通過表演,學生從對白中領悟到宗教改革前德國的歷史背景。課本?。好裨狗序v旁白:在16世紀初德意志威登堡的街頭,一位小鞋匠正在為一位啤酒商人補鞋,聊著聊著,他們就聊起了最近的煩心事。鞋匠:最近生意怎么樣啊?聽說您最近生意做得很大。商人:唉,別提了,我從威登堡運酒到柏林,一路關卡林立,這大小諸侯國稅收繁多,本錢差點沒撈回來。鞋匠:是啊,最近這生意本來就冷清,羅馬教會又來收稅,咱這神圣羅馬帝國看來就是羅馬教皇的搖錢樹,你說咱們為啥得聽這外來人的擺布?商人:還不是因為咱們不識拉丁文,你能看懂《圣經》啊,想要上天堂就得跟著人家教會走。鞋匠:不過我有個外甥女在佛羅倫薩,聽她說現在那流行一本書,名字我也忘了,聽她說,是罵教會淫亂腐敗的。商人:唉,管它呢,我只關心生意好做。稅收多,小國眾多,關卡林立,說明當時德國沒有統一;羅馬教會的盤剝,說明德國深受羅馬教廷的壓榨;德國人不識拉丁文,讀不懂圣經,也就失去了宗教的話語權,使得國家政權臣服于宗教統治之下。演員們通過表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觀眾通過歷史課本劇,對學習新知識有了鋪墊。
五、結語
支架式教學模式很好地借鑒了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通過師生互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解決重點、難點。教師只有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安全通過“現有的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新的發展水平”三個臺階,才是以生為本,構建和諧課堂的關鍵。希望通過這一教學模式的探討,為學生平穩銜接初高中歷史學習搭建起平臺,為一線教師教學提供有一定意義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余震球.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榮仙.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評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0).
[3]雷再榮,胡紅萍.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形式——編演課本劇[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4).
作者:楊譯 金寧寧 單位:遼寧省實驗中學
- 上一篇:初中歷史課導學案教學模式探析
- 下一篇: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使用與策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