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教學法運用論文

時間:2022-05-05 09:02:00

導語:歷史問題教學法運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問題教學法運用論文

隨著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三歷史復習課原來那一套傳統的老教法已越來越難于適應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了。為提高復習效果計,中學歷史教學界迫切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筆者以為,當前形勢下的這種調整和改革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拓寬

拓寬,就是要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也是由于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決定的?,F行高中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內容的壓縮,深度不夠,層次偏低;《中國近代現代史》是新近編寫的,其體例、內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為避免與初中本重復,許多重要知識點僅一筆帶過,交待不詳;《世界近代現代史》仍沿用原來的老教本,知識陳舊,不少觀點已經過時。因此,教學時必須針對具體情況予以補充和更新。本文認為,對高中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主要是補充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重要史實、史料的補充。

史實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認識而補充一些必要的史實。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將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開辟和圈地運動的有關史實給學生適當介紹和補充。再如,講秦統一六國時就有必要將秦的“遠交近攻”策略給學生適當介紹,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史料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識。如講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關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情況?!爸廖涞鄢跗呤觊g,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笔妨系难a充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歷史理論的補充。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995年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條規定:“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指導中學歷史教學兩個最權威的文件,它們都明確規定了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歷史基本理論的要求,而這兩個文件所要求的歷史基本理論的具體內容則是中學歷史教材上所沒有的,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史實給學生介紹和補充。

3.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滲透。

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我們平時教學時就要重視將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入和滲透進歷史教學之中。

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挖深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從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時就要挖深到“戰國時期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边@種趨勢具體表現為:①從經濟條件講,由于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為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②從民族關系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已發展成為一個鞏固的民族共同體,能夠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的逐漸融合。③各國人民要求統一。

又如,分析清末“預備立憲”的歷史背景,則應挖掘出日俄戰爭的影響。1904年日俄戰爭的結果,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小國日本打敗了領土面積是其60倍的專制大國沙皇俄國,給清政府震動很大,清朝地主官僚當中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促成了“預備立憲”騙局的出籠。

2.從分析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或影響入手。

中學歷史教材在敘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影響,或對其進行評述時,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時往往不夠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教學時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必須予以挖掘深化和補充,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準確的認識。如世界史教材關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評價,只強調了它是“英、法、美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破產的標志”,而對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和不良后果卻無只言片語,這顯然是偏頗的、片面的,教學時教師可適當補充。再如,《中國古代史》教材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只敘述了它“促進了秦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使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使學生認識不到商鞅變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變法限制工商業者的活動,不但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也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并且,商鞅變法棄絕文化,倡導君主獨裁,對當時和后世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3.從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比較入手。

如通過比較19世紀60年代封建國家掀起的向資本主義學習的三大改革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而對其結果不同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日本明治維新是在經過武裝倒幕基本肅清封建幕府勢力的基礎上實行的比較全面和廣泛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改革,結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國走上強國之道;俄國1861年改革雖然宣布廢除封建農奴制,但改革很不徹底,保存下來的農奴制的殘余勢力嚴重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俄國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洋務運動則是在沒有對封建制度作任何觸動的情況下僅僅單純地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軍事技術,因此沒有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中國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家。出現以上三種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們對新舊兩種制度所持的不同態度所決定的。

4.單元小結,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幫助學生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講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這一階段歷史發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戰亂頻繁,但分裂當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為后來隋的統一準備了條件。②經濟上,江南得到進一步發展,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③民族關系上,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爭也很尖銳、復雜。

提高提高,是指把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

強調對歷史學科基本理論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命題改革的一個突出成就。據有關專家統計,1994年無論新、老高考,試卷中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和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等基本理論問題的試題占試卷總分的1/3左右。而且,強調歷史基本理論的考查已成為高考命題發展的一種基本走向。為適應高考發展的這一要求和趨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強化基本理論的貫徹,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把歷史知識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如講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應該指出,“廢井田,開阡陌”,動搖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摧毀了奴隸制上層建筑,建立起了適應封建生產關系發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層建筑。商鞅變法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反映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再如講到明清時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阻礙時,應指出,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矛盾實質就是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阻礙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阻礙作用)。

總之,“拓寬、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發掘教材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應試能力,以使中學歷史教學更好地沿著培養能力,適應高考的路子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