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思維分析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5 09:03:00
導語:歷史課思維分析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分析思維方法,是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幾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這是思維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高中歷史課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分析思維方法,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他是適應高校選拔的需要。
一、歷史分析思維方法須有馬列主義基本原理作理論基礎
歷史是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綜合性極強的社會科學,其分析思維的方法具有多學科、綜合性的特色。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是歷史思維的理論依據,有人形象地稱之為"鑰匙".辯證唯物主義中原因與結果(內因與外因)共性與個性(必然性與偶然性)、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繼承與發展等原理,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與階級斗爭、人民與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歷史思維過程中。利用好這把"鑰匙"學習歷史,進行歷史思維,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還是社會現象,都能從背景、根源、特點、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規律,得到正確結論。如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關系的原理,就能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形態和社會性質的變化及變化根源有較清楚的認識,并能發現和得出社會向前發展的原因和規律。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認識上,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就能把它們放在當時歷史背景(條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歷史上有許多著名歷史人物,有些在歷史進程中起過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許多壞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這樣的事例很多。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能從當時、當地情況出發,從不同視角,多方面、客觀地去思考,鍛煉了思維的周密性,克服主觀性、片面性。
二、利用教師的主導、示范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捷克著名學者夸美紐斯說:"教師的當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引導學生。"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范作用。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由于著眼于能力培養,較多地側重于歷史理論,給教學增大了難度。根據這個特點,我們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準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構架是: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3.都鐸王朝的統治4.斯圖亞特專制王朝的統治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2.蘇格蘭人民起義和革命的開始3.英國內戰和克倫威爾的統治4.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和"光榮革命"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三)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確立1.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英國內閣制的形成我們將教材所述背景的四個方面加工整理為;原因:根本原因: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之矛盾尖銳。
具體原因:(1)斯圖亞特王朝專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緊張;(2)查理一世為討伐蘇格蘭人,企圖使議會通過征稅法案。
將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概括為5個要點:(l)新議會召開,革命開始的標志;(2)美國內戰;(3)克倫威爾的統治;(4)斯圖亞特王朝復辟;(5)"光榮革命".又從原因的分析和過程的介紹中概括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1)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國王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作斗爭;(2)資產階級經過反復、曲折的斗爭,歷時近半個世紀,才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
這樣將教材內容進行壓縮,突出了教學重點,學生記憶和理解的負擔就減輕了。再如,在講""時,為了讓學生弄清"中國為什么興起了維新變法運動"這個問題,我們設計了以下思考題:(1)19世紀7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它們怎樣侵略中國?(2)面對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態度怎樣?(3)為什么說甲午中日戰爭后的形勢,為維新變法運動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4)康有為等知識分子怎樣進行維新變法活動?學生看書后,一一回答了這4個思考題,也就知道了維新變法運動為什么在中國興起。這樣,將教材內容線索(問題)化,線索(問題)要點化,要點又做到條理、全面化,將書由"厚"變"薄"了。同時,依據這些要點,學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結構體系,駕馭教材,再將教材由"薄"變"厚",這樣,學生就能從記憶的羈絆中解脫出來,在輕松愉快中得到知識的拓寬和思維能力的升華。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在教學中處理教材內容的難點問題時,我們或將難點分開講解,或進行引導啟發,讓學生思考回答,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高三復習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專題中的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這一內容時,我們按時間順序把這三國革命的背景(原因)、經過及其歷史意義歸納成要點,列成表格,并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尋求解題的思路、方法,并比較其異同點,得出正確結論。又如"資本主義的產生"一節中,"有人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歐風美雨的產物,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這一思考題,書中只是講了些歷史事實,沒有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歷史理論基礎就不能答出來。我們便以此為突破口,將題目分解成幾個方面,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回答:
(l)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在什么情況下?發展態勢怎樣?學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基礎上,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并有緩慢發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鴉片戰爭以后,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有什么特點?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學生回答: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閉關鎖國大門,從此,資本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強迫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掠取了大量權益,使中國一步步滄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打斷了中國社會獨立緩慢地發展資本主義的進程,中國逐漸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
(3)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其結果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回答:洋務運動是在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和同外國侵略者打交道過程中出現的,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其結果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就是證明。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4)中國資本主義興起于何時?情況如何?學生回答:鴉片戰爭后,由于外商企業在通商口岸興起的刺激和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誘導,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區創辦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業企業。伴隨著近代工業的出現,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通過引導,學生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問題所涉及的基本歷史知識和基本觀點。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
(5)如何看待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學生回答: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的,相反,中國資本主義的每一步發展,都遭到侵華勢力的壓迫和排擠。
從這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思考,依據史實分析歸納,形成正確結論,他們的判斷力、想象力得到了發展,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上一篇:歷史問題教學法運用論文
- 下一篇:建設系統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