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1-21 04:47:00

導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論文

一、概括能力的培養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維過程的高級階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來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本質特征結合起來、聯系起來。學生概括能力的高低往往受心理發展年齡階段的制約,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他們身上已經開始發展。不過,畢竟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時也會把正確的與錯誤的成份混在一起,影響了結論的確切與完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概括能力的培養。

調動學生自覺進行概括的積極性。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上,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放手讓學生練習概括歷史事件,無所顧及地去分析、綜合、比較和抽象。學生練習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總結正確進行概括的方法。

歷史事件是歷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必須在研讀歷史教材、挖掘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中進行。在引導學生挖掘歷史事件內在聯系時,一般都按“是什么”、“為什么”、“說明什么”這三步去循序漸進地展開。在訓練途徑中培養出來的概括能力既準確地抓住了歷史事件的重點,又簡潔明了。

歷史理論提高學生概括能力。要使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個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決“是什么”、“為什么”、“說明什么”的過程中,將必要的歷史理論滲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歷史事件和歷史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否則,便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概括能力。例如,學生在分析概括歐洲經濟的發展和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因果關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歐洲封建國家改革的導向等問題時,就離不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等辯證關系這樣一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一系列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能力便是人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中學生對歷史學科形成的概念卻是“死記硬背”。許多學生平時根本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考試時就突擊背幾天去應付。要扭轉這一局面,歷史教師要更新觀念,改變教法,自覺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維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歷史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是社會學科的必修課,有其他學科不能取代的功能。從而逐步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提高學習歷史課的興趣;進而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綜合等思維方法,促使學生主動拿起“思維”這一武器,積極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和邏輯形式梳理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分析各種歷史現象、歷史關系,并重新歸類組合,形成眉目清晰、條理分明的歷史網絡圖,自覺擯棄死記硬背的陳舊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因材施教,傳授科學思維方式。歷史學科的思維方式是一個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分析和綜合是認識歷史現象和形成科學概念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分析的目的是為了綜合,而綜合又必須以分析為基礎。一般來說,分析中有綜合,綜合和分析統

一、互相依從。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概念,首先應分析:戚繼光抗倭的背景、具體功績、取勝原因等,然后綜合為:戚繼光是明朝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實這就是歷史思維過程的一種形式。歷史思維還是一個“比較”和“概括”的過程?!氨容^”就是對歷史上發生的許多現象的某些因素進行對比,從而概括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三、理解能力的培養

理解能力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深入領會和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識的中心環節,更是學生運用已知解決未知問題,達到“以史為鑒”的基礎和關鍵。

歷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歷史的多樣性??梢詮牟煌慕嵌?、線索、層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靈活性有很大的益處。要注重歷史的連貫性。培養學生對任何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著連貫的思維。要注意歷史的規律性。規律性體現了歷史發展最本質的東西,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要注意理解歷史發展的因果性和連續性,便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統看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重視課前的語言表達訓練,教學中,規定每節課前五分鐘由一名學生講一個歷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學生語句繁瑣、表達不清,甚至出現中斷的現象。半個學期以后,學生已經能夠積極參與,并在五分鐘內將一個歷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了歷史知識。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欲望,要精心設計課前提問。在講美國獨立戰爭時,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美國國旗嗎?它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它們各代表什么?”同學們被吸引住了,紛紛回答。通過課前提問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從而使其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開展課堂討論。針對一些重大而學生又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老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分析思考,開展討論,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辯解能力。例如,在講“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圍繞“該不該殺”這一問題開展討論。開始由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讓他們理解中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舉措的重要意義。課堂討論要針對歷史上的重大問題,學生辯論要集中時間,語言要簡練,并要注意引導,在分析、辯論的過程中形成共識,起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

【摘要】在歷史教學當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既在課堂中學習了歷史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綜合能力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