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上的制度創新透析

時間:2022-04-21 05:12:00

導語:中外歷史上的制度創新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外歷史上的制度創新透析

近年的高考試題,注重對政治制度的考查。如2003年全國卷(江蘇、廣東卷)考查了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國文綜卷考查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004年全國文綜卷考查了中國古代地方官制、隋唐政治制度對統一的影響、一國兩制、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聯合國安理會的運作制度等。2005年全國文綜卷考查了元朝的中央官制、美國選舉法的變化等。出題者之所以對政治制度如此青睞,是因為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重要的政治制度不僅深刻地影響著政治的發展,也制約和影響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改革已進人攻堅階段,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對歷史上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的認識和理解,以發揮歷史學科所特有的史鑒功能?,F將中外歷史上比較典型的制度創新試作剖析,希望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1、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概念解析:井田制始興于商朝,盛行于西周。其實質是奴隸社會的國有土地制?!捌仗熘?,莫非王土”。井田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并要交納一定的貢賦。

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產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諸侯要服從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并隨從作戰?!奥释林疄I,莫非王臣”。

作用及影響: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起著維系、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保證奴隸制國家對奴隸和平民進行統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隸制國家強盛的政治保證。井田制規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決定奴隸制經濟形態存在、發展和西周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響,二者的存在成為西周奴隸制國家興盛的支柱,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的繁榮。

2、秦漢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概念解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該制度由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部分內容構成,專制主義指君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控制一切軍國大事.中央集權是指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對地方擁有統帥權,地方聽從于中央。戰國時的韓非提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踐了這一理論。

基本內容:秦始皇通過創設皇帝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等,開創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早期模式,保證了中央政令的貫徹。通過頒布“秦律”、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車軌等措施,既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也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漢進一步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開創了刺史制度和察舉制。刺史制度是漢武帝時開始實行的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主要監察地方上的高官和諸侯王。刺史的官階低(低于郡守),但權力大,代表中央。東漢時,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后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察舉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西漢的統治基礎,漢武帝實行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由地方州郡以“賢良”、“孝廉”、“秀才”等名目,選拔德才兼備者舉薦給朝廷,經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職。察舉制的實行,使大官僚子弟壟斷官位的局面有所改變,一般地主人仕的門徑比過去寬廣,皇帝可以在較大范圍內選擇稱職的官吏。

作用:秦漢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政治、經濟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相對于分封制來說,是一個大的歷史進步。對于鞏固國家的統一,維持社會安定,防止分裂割據,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漢王朝繁榮和鼎盛局面形成的制度保證。

3、隋唐制度的革新

概念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包含中央官制、選官制度、兵制及賦稅制度等全方位的變革,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創新的典范。

基本內容: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時開始創立,唐太宗時進一步劃分三省的職權。三省即中書、門下和尚書省。三省長官都稱宰相。六部指吏、戶、禮、兵、刑、工。

科舉制: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隋場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唐太宗時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始于西魏,隋文帝時加以改革,將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起來?!霸⒈谵r”、“兵農合一”。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

募兵制,唐玄宗開元年間,為增加軍事力量而實行募兵制。即由封建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糧食,免征賦役。

租庸調制:隋朝已開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搖薄賦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賦稅制度,人丁是其征稅的基本標準。租庸調制與以往賦稅制度相比,其主要變化是以庸代役,也是最突出的特點。

作用及影響:隋唐從中央官制、選官制度、兵役制度一直到賦役制度,進行了革新和完善,從而奠定了唐朝鼎盛的基礎。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標志著隋唐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使中央各部門、各官吏之間,既互相牽制又相對獨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我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500多年,為庶族地主進人仕途開辟了道路,擴大了統治基礎。將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婆e制作為一種封建的選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選賢任能的公平競爭性??婆e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同時,科舉制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府兵制實行“寓兵于農”、“兵農合一”制度,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戶口和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融合。募兵制的推行,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軍隊的建設。租庸調制的實行,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賦稅收人,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是唐王朝走向繁榮的基本因素。同時也反映出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開始放松。

4、元朝的行省制度

概念解析:行省制是元朝實行的一項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并直接管理“腹里”(河北、山西、山東)。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

地位及影響:元首創行省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從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是對秦漢以來郡縣制度的發展,也是強化中央集權的一項新的舉措,大大加強了中央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行政區劃的基礎。

5、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含義:君主立憲制,亦稱“有限君主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一種政體。在這種政體下,君主是名義上的世襲國家元首,但權力受到憲法的限制,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君主的職責大多是禮儀性的,國家的象征地位更為突出。

形成發展:1689年《權利法案》的通過,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君主立憲制初步建立。隨著議會的不斷立法,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隨著近代政黨的形成和議會作用的加強,英國逐步確立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制度下,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國家的權力中心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影響:英國首創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專政,是資產階級與舊勢力妥協的結果,是資產階級管理國家的基本政權組織形式之一。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很大的靈活性,在不斷的調節中,避免了激烈的社會革命,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不斷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它適合英國的國情,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工業革命的發生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

6、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基本內容:美國的共和制,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重要政體,主要是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的。其基本內容有:

其一,規定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聯邦由若干成員單位(邦、州、共和國等)組成的統一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大權。

其二,根據三權分立學說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執掌。

其三,確定美國實行資產階級共和政體,規定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作用及影響:美國1787年憲法的規定,強調了中央權力的核心作用,從法律上保障著國家的統一和行政完整。憲法根據三權分立的原則,規定了美國國家職權的設置,有利于防止權力的過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現。憲法關于民選政府的規定,在形式上把主權在民的理論付諸實施,成為資產階級國家體制的重要模式之一。1787年憲法體現了獨立革命的重大成果,使聯邦政府建立在資產階級民主法制的基礎上,給美國帶來了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它所建立的分權制衡體制被歷史證明是一種有效防止專制的機器,也被多數國家所仿效。

7、德國、日本的二元君主立憲制

含義:二元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和議會分掌政權,君主任命內閣,內閣對君主負責(不是對議會負責),君主擁有行政權,議會則行使立法權,但君主有否決權。

建立原因:二元君主立憲制,君主掌握著實權,控制著議會,這是由德日兩國的國情決定的。德國過渡到資本主義,是封建統治者用“鐵血政策”采取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統一后實現的,統一后建立起容克地主與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日本倒幕派以天皇的名義相號召,推翻幕府統治,建立起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權。新政權為鞏固其統治,從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資本主義改革,并用法律的形式維護其改革的成果。由此可見,盡管德國、日本通過王朝戰爭或維新的辦法步人資本主義,實現了國體的根本改變,但君主的權力并沒有象英國的君主那樣受到憲法的限制,相反,加強了專制統治。

影響: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強了君主(或天皇)的權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政治局勢的穩定,為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鋪平了道路。19世紀末,德國成為后起的資本主義大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舊本成為亞洲強國,樹立起富國強兵的典范,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并擠進帝國主義大國的行列。但都保留了濃厚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使德國和日本都成為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德日后來分別成為歐亞戰爭策源地,這與它們君主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不無關系。

8、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主要內容:農業方面,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方面,除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工、礦企業外,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商貿方面,從產品交換到允許自由貿易;分配形式上,廢除平均主義配給制,實行按勞分配。

作用及影響: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是恢復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其實質是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實施的結果,一是消除了社會危機,二是促進了經濟恢復,三是鞏固了工農聯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的發展,運用資本主義的管理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社會主義的經濟力量,最終戰勝資本主義。這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大膽探索和嘗試,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不僅為俄國人民指明了發展道路,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而且,其中的原則和經驗對各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普遍指導和借鑒意義。

以上幾例可算是古今中外制度創新的典范,在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大多帶來國家的強盛。但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漢、唐再強大,也免不了衰弱乃至滅亡的命運。英、德、日在近代曾盛極一時,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因此制度也需要一個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完善和再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