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作業融于課堂教學
時間:2022-07-16 08:43:51
導語:歷史作業融于課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來,中學歷史對教材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理念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趨勢也要求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中既不增加學生負擔,同時又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結合我幾十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感如果把作業融于教學過程中,就是一種嘗試。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規定,歷史教學的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學生學習效果是通過課后習題、教材中的“想一想”等來體現的。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教師進行歷史教學時還是教師講述,指出重點,然后學生背誦。這種形式雖然維持了教育教學的完整性,也能做到當堂記憶,當堂鞏固。但講背脫節,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作業中出現的問題較多。另外,課堂講授,課后做作業。這種方法更是利多弊少,會出現學生不做、不交、抄襲等現象,這就很難及時反饋教與學的真實情況,不利于教學。如果把歷史作業融于教學中,使歷史作業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就可克服以上弊端。與教材配套的掛圖、圖冊和先進的教學工具,如:多媒體等為實施教與練結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把歷史作業融于教學中,可分以下幾個步驟實施:
一、課前的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工作不單是熟悉教材,而要深入研究每一個“想一想”“為什么”等欄目與課文相關內容的聯系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要思考如何把相關的問題安排在課堂的各環節中,讓學生做的題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及時緊密相扣。所以,我認為把學生做題時間安排在不影響教學任務完成時,是很重要的。
二、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歷史教學是勿忘過去,揚古頌今,借鑒警醒,振奮人心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學科之一。歷史書中的事件、時間是歷史學的靈魂,掌握了歷史事件、時間。歷史這門學科就好學多了。如講“武裝起義”時,我在掛圖上先明確起義的時間、地點和領導人,然后讓學生邊看課文邊做“想一想”的問題。最后引導學生總結武裝起義是在什么歷史情況下爆發的?有什么意義?然后讓學生填圖。這樣就便于學生復習,達到了最佳接受的學習效果。
三、講述、歸納、鞏固
學生學習是以教材為主,教師就應以教材為依據,課堂教學應將教學內容講透,學生也應在課本上留下學習的“痕跡”。要求學生歸納出相關的內容,并在課本上畫出主要內容。教師在講解中應使學生明確哪些是需要記住的內容,讓學生完成練習題。這樣看起來既“松”又“緊”的課,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后作業的負擔。這里所說的“松”是教師不用費更多的語言“,緊”的是學生的手,腦,耳,都能在運動中使用。無論是技能還是智能的形式,練習法是一堂課當中至關重要的。練習可以縮短知識和技能的距離,是實現向技能方向發展的有效辦法。技能通過一段時間練習即可獲得,智能則是通過綜合練習方可獲得。將歷史作業融于教學中,它既可以減輕學生課外作業和老師批閱作業的工作量,又能克服學生不重視歷史,不做、不交作業現象;又充分調動學生手腦配合的積極性,便于知識的鞏固。還能及時反饋教學,有利于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這是我幾十年在歷史教學中的一點嘗試,對于歷史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而且“把作業融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這種形式,其他學科也可運用。勿忘過去,展望未來,歷史教學需要廣大的歷史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方法來提高教學成績,一方面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 上一篇:組工干部庸懶行為治理經驗交流
- 下一篇:保亭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