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時間:2022-07-16 08:50:44
導語:保亭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部署,如何因地制宜,發揮特色和優勢,推動保亭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實現產業強縣和旅游富民的戰略目標,將保亭縣打造為海南國際旅游島中部的一顆璀璨明珠,筆者對保亭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和路徑進行了系統思考。
一、保亭縣文化資源特色和文化旅游優勢
(一)文化資源精彩紛呈
1.綠色生態文化。以熱帶雨林為代表,在全島首家國家AAAAA森林旅游景區呀諾達,穿越雨林棧道,觀賞百年古藤、千年古蕨、巨大的仙草靈芝、“冷血殺手”見血封喉等熱帶雨林奇觀,呼吸最清新的空氣,暢享休閑的快樂時光。
2.黎苗原居民文化。以黎苗民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特殊技藝為代表,在有著海南省最豐富、最純正的民族文化“活體”博物館之稱的國家AAAA景區檳榔谷,展示和陳列著海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20個項目中的10項,其中黎錦紡染織繡、樹皮衣被、竹木樂器、鉆木取火等非遺項目已被搬上舞臺,成為景區經典的保留表演節目。
3.養生文化。以溫泉為代表,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里的溫泉以出水溫度高、流量大、礦物質含量豐富、康體保健效果好而聞名全島。另外,在保亭高達上萬個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的天然環境里,藥膳美食養身,雨林美景怡情,天籟幽谷益志。不但身體發膚、五官六腑,都可以得到透徹清澈的洗滌,人的心靈亦可得以慰藉和凈化。
4.鄉村文化。保亭在全省率先提出“大區小鎮新村”的概念,基本形式為“大景區”+“旅游休閑小鎮”+“旅游村”。大區是具有吸引力并擁有眾多固定客源的觀光景區;小鎮是延伸大景區主題文化,并將其擴展為多種消費形式的休閑性旅游小鎮,同時小鎮還是為周邊旅游村提供旅游公共服務的基地;旅游村是政府支持、企業投資和組織運營、農民帶土地參股并就地就近就業和經營的旅游村莊。目前,三道鎮什進村所開創的生態農村、旅游農業和文化農民的“新三農”實踐和形成的新型鄉村文化已經引起省內外廣泛關注。
5.節慶文化。以黎苗“三月三”、溫泉嬉水節和重陽登高等活動為代表,尤以中國七仙溫泉嬉水節為保亭特有節慶。黎族歷來有嬉水的習俗,如潑水、打水仗、拋水標、打水鼓、過水橋、潛水等,溫泉嬉水節就是根據黎族同胞的這些生活習俗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黎族傳統文化的真正體現,更是少數民族獨特文化內涵的延續與升華,神秘而富有情調,奇特而又源于生活。
(二)資源稟賦優勢明顯
1.區位優勢:從全球范圍來看,保亭縣處于北緯18℃熱帶休閑度假黃金旅游帶上,全球知名的度假勝地如加勒比海、夏威夷等太平洋群島、東南亞度假地等都密集分布在這一緯度。從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空間格局來看,保亭屬于南部旅游組團,與國際性濱海旅游城市三亞相毗鄰,是中部海南島國家森林公園進入三亞的南大門,處于藍色海洋旅游和綠色森林旅游的樞紐和交通節點上。
2.氣候優勢。保亭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平均氣溫20.7~24.5攝氏度,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位于五指山南麓的地理位置,既阻擋了冷空氣的南下,又有山風和森林的調節,故夏無酷暑,冬無陰冷,可用“溫而不熱,涼而不寒,潤而不潮,爽而不燥”來描述。
3.生態環境優勢。保亭森林覆蓋率高達85.2%,城鎮綠化率超過51%,檢測負氧離子含量在全島處于較高水平,可謂天然大氧吧。水體和大氣質量保持著全國和全島一流。
4.資源組合優勢。保亭不但擁有原生態的熱帶雨林和養生溫泉,僅此組合在全島和全國獨一無二,在全球也較為罕見,而且還有濃郁的黎苗文化風情和豐富而獨特的熱帶作物資源(中國紅毛丹的唯一產地)。
二、保亭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
1.管理體制和資源整合機制不夠完善。由于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較為寬泛、分屬多個部門管理的特點,資源整合和統籌利用難度大,文化旅游融合還處于自發階段。一是在規劃上銜接不夠;二是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上缺乏溝通和融合的意識;三是文化節慶活動和旅游營銷聯動機制尚未真正建立。
2.專業人才相當匱乏。目前,保亭交通狀況、人才待遇和文化教育及商業配套設施與發達市縣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吸引文化旅游專門人才并留住人才切實發揮作用方面仍有不少客觀困難。
3.大項目引進落地力度不強,本地小型項目運作能力欠缺。一方面,由于土地儲備不足,土地供應指標匱乏,外來重大項目引進落地進度遲緩,影響投資積極性;另一方面,本土小型項目由于設計和運營水平的制約,難以做大做強。
4.國際交流和合作規模不大,層次不高。雖然有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基地的“招牌”,但就整體而言,與島外、境外和國外的交流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和較低層面,特別是在文化交流和實質性合作建設項目方面還較為缺乏。
三、保亭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構想
(一)正確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隱形和有形的關系。省委書記羅保銘曾經說過“,旅游島、文化島,可謂珠聯璧合,相映成趣。文化為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毙蜗蟮刂v,這個騰飛的翅膀可引申為隱形的翅膀和有形的翅膀。有形的包括建筑、服飾、餐飲、景區、特色工藝品等。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服飾是流動的風景,餐飲貫穿于生活和旅游的全過程,特色工藝品可以給游人留下深刻印象。隱形的文化包括黎苗同胞的語言、生活習俗、民族歌舞、民間傳說、特殊技藝、養生方式、價值理念等。目前,已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省級以上認定,其中國家級就有4項。二是硬件和軟件的關系。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加大文化類民生項目投資建設力度,力爭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目標。硬件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縣城文化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包括影劇院、文化館、博物館、黎錦傳習館、圖書館等一應俱全,全部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的縣級標準,新廣播電視大樓也落成使用。但在切實發揮硬件設施功能,文化資產運營管理、文化內涵的提升等方面和兄弟市縣及外省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差距,還需要著力優化和提高。三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事業要體現公益性、均等化和普惠型,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開展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產業要體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大項目帶動,大企業進入,打造大型黎苗史詩歌舞商演,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料、染料生產基地建設,等等。四是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利用是最積極的保護。通過旅游平臺,游客對原居民文化產生興趣和認同感,引發原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從而樹立文化自信,進而產生文化自覺,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將更加增強。
(二)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完善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運行機制。建立更高層面的統籌協調機構,對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作出系統和整體性安排。文化事業發展上,政府要履行相應職責,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按照管辦分離,政事、政企、政資、政社分開的原則,切實完善和優化文化經營管理中心的職責和職能,將其打造為政府文化資源整合和資產運營的有效載體和平臺,探索文化設施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和模式,實現資源向資產,資產向資本的轉化,真正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做大做強做精文化產業。在保證文化品位和民族藝術原真性的前提下,以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為依托,以走向市場和旅游發展相融合為方向,引進社會資源、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大膽推進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激發創造力,提升競爭力,擴大影響力。
2.發揮龍頭旅游企業和文化旅游項目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景區和酒店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依托國家AAAAA景區呀諾達和AAAA景區檳榔谷以及“大區小鎮新村”、七仙嶺溫泉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景點,深入挖掘熱帶雨林文化、黎苗文化、養生文化、鄉村休閑文化等文化元素的有機融合,集中展現海南和保亭文化的精華,使廣大游客在輕松的氣氛中產生文化的交融和共振。同時,在土地指標、建設規劃、資金投入、稅收政策、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予以傾斜,鼓勵和扶持其做大做強,發揮企業和項目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3.推動旅游營銷推廣活動與文化節慶活動交互進行,融合運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黎苗民族節日眾多,充分利用“三月三”“七夕”和“九九重陽節”等節慶文化活動規模大、層次高、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積極開展旅游形象展示和產品推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海南七仙溫泉嬉水節,2010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著名節慶品牌,2011年入選中央電視臺鄉土盛典最具人氣民間節慶活動。應充分利用這一節慶品牌,將旅游營銷貫穿節慶活動始終。如,創新節慶和旅游營銷融合方式,新聞會將由單一的溫泉嬉水節調整為溫泉嬉水節暨保亭旅游新聞推介會;尋找七仙女活動也將和旅游推廣相結合,每到一地,都將舉辦專場旅游營銷,尋找七仙女的過程也將成為保亭自然和人文資源及旅游形象展示的過程;在溫泉嬉水節舉辦期間,將邀請知名媒體、旅行社等前來采風,集聚人氣,提升名氣。
4.放大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輻射效應,使文化在對外交流中更加包容和富有張力。在國臺辦和省臺辦的關心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努力下,交流基地辦公場所和臺灣精品展示場地已建成,初定于“七月七”前啟用。保亭縣和臺灣方面的交流互訪機制已建立,相互學習借鑒發展經驗,合作交流呈擴大良好趨勢。今后將進一步擦亮“全國唯一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基地”這一金字招牌,做足瓊臺文化旅游交流文章。旅游方面,依托檳榔谷等景區,建立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旅游文化交流示范基地;商業方面,依托民族風情一條街商業設施,打造“臺灣商品一條街”;青年交流方面,依托保亭中小學校,創建海峽兩岸少數民族青年學生交流培訓基地;農業方面,加強與臺灣農業技術交流,引進臺灣農業管理模式和優良作物品種,提升保亭農業技術水平。
- 上一篇:歷史作業融于課堂教學
- 下一篇:旅行社運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