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的作用

時間:2022-04-17 08:43:49

導語: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的作用

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必要性

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必要性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故事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當教師所講的歷史故事適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好奇、興趣、情感以及求知欲等,并將其轉化成學習的主動性,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二是歷史故事具有情感態度的引導以及價值觀上的教育作用,筆者認為這是歷史教學中最為突出的部分。如歷史人物的堅毅品格與示范,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論,漢代司馬遷也有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這些恰當且勵志的故事對學生品格與價值觀的培養作用是不可小視的。三是從歷史新課標準的角度來看,歷史故事的引入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形式,使知識點眾多的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是教學方式的重要創新內容。

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選擇原則

1.真實性原則。歷史故事與小說、電影劇本、網絡趣聞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區別,后者可以加以豐富的想象來吸引受眾的眼球,而歷史故事則不可以天馬行空,任意編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故事必須是以史實、史料為基礎的,真實性是歷史教學中選取歷史故事的最重要的要求。當然,我們在課堂上也會時常選取一些反映歷史現實的文學作品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例如《儒林外傳》《范進中舉》等具有批判現實意義的小說。2.趣味性原則。趣味性是歷史故事引入教學過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當然,這個趣味性并不是只要有趣就可以的,引入歷史教學的故事必然要在真實、合適的基礎上,具備故事情節生動,有較強的新鮮感和吸引力。就比如黃帝戰蚩尤、大禹治水等歷史故事就比較稀松平常了,在我們小時候的課外讀物上就曾多次見到。3.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的關鍵就在于“合適”“有意義的教學”上,因為課堂不僅僅是老師講,學生聽,更重要的還是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教學進度,選取具有針對性的歷史故事,以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接受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所以針對性是故事選擇的重要原則,針對學生思維、針對課程特點來進行選擇運用才能達到“接受式”的學習效果。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懸念”歷史故事導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扣人心弦的課堂開場能夠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對于初中這群具有青春活力和無限想象力的孩子們,講述故事,設下懸念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進而急切的了解本堂課將要講的內容,使其集中注意力聽講。比如講七年級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的時候,就可以先從秦始皇“一掃六合”建立了歷史上極為強健的大國,但是秦朝都城的集市上卻出現了鞋子無人買,拐杖卻很搶手的奇怪現象,這時候學生也會產生極大的好奇,然后再講這是因為秦朝殘暴統治下大興土木、賦稅嚴重,民不聊生,最終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秦亡。這種懸念設置既可以引起學生好奇心,又能使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設計新穎,過渡自然。2.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當然,好的開端能夠使學生在課堂前半段能夠保持較高的興趣和注意力,但是一堂課40分鐘,學生的熱情持續十分困難,故而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來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這樣也對學生知識面擴充很有幫助。例如七年級課程《甲骨文和青銅器》,課程屬于知識性較強的類型,本科重點在于后母戊鼎的發現以及工藝制作相關知識,單純的講述很難引起學生的關注,那么可以在講述的過程中增加一些司母戊大方鼎故事,比如在1939年方鼎在吳培文祖墳出土時,為防止國寶落入日本人手中,吳帶著方鼎幾經躲藏,才躲過日本人的搜查。1948年方鼎在南京展覽的重新出現,也差點被帶往臺灣。1956年方鼎被運至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經郭沫若考證鼎上銘文確為“司母戊”時,大鼎才有了屬于自己的名字。在該故事講述中,既能夠加深學生對青銅器的認識,也將文物保護的理念傳達出來。本文對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文章在簡單概述了歷史故事應用于教學中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期為歷史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作者:呂茂能 單位: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李家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