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時間:2022-09-08 04:45:05

導語:和諧社會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和諧社會是指人類社會的各個構成部分、要素之間的關系融洽、協調,無根本利害沖突而又共生共長、共同發展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文明的社會狀態。具體說來,和諧社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作為社會公民的個人自身發展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或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系統內部諸種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和社會要素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本國與其他國家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和諧。

和諧社會的提出是人類文明觀的一種飛躍,表明了人類向更高層面上尋求和創建新文明,它是人類文明觀的重大進步,是建立新文明的出發點。社會和諧是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奮斗目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1],明確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作為一種戰略———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對新世紀新階段的國內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從研究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深刻思考,是新時期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人發現的規律性的認識,研究探索它對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從時代背景、思想源泉、理論基礎、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等方面對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作一點簡單的探討。

一、當今世界的新變化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20世紀末隨著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二戰后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徹底打破,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的時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極格局,世界由兩極格局正在走向多極格局,國際形勢總體上進一步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美國,它借助其強大的實力謀求霸權,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不會改變;世界上冷戰思維的繼續、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糾紛等都會對多極化趨勢產生各種干擾和沖擊。世界走向多極化的進程不會一帆風順,將會經歷一個較長的曲折的發展歷程[2]。世界格局的這種新變化對我國在矛盾錯綜復雜的世界中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正確處理國際關系,在國際事務中充分發揮我國的作用,積極推進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更加公平、公正與合理的方向改進從而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放緩。二戰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以及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加強了地區之間的聯系,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總體上處于弱勢,如果沒有正確的對策就會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2]。近年來,美國、西歐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經濟增長緩慢,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甚至超過10%,美歐不從其內部找原因,反而認為全球化與對外經濟交往搶奪了本國工人的飯碗,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水準[4],這樣一來,歐盟區域內保護主義興起,美國國內排外思想和孤立主義盛行。正是由于經濟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市場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著力推進全球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及多邊貿易體系遭遇嚴重挫折,多哈回合談判受阻,國際自由貿易受到嚴重威脅,相對發展落后國家的發展前景也將受到沖擊。據統計,目前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54%,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為39%;而美國、日本、芬蘭等20多個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其對外技術依存度低于30%,但科技經濟的貢獻則高于70%[4]。中國對外技術的高度依存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對科技的高依賴,使得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技術轉讓上的摩擦更加突出??梢灶A期,隨著中國對外經濟往來的持續擴大,因知識產權而產生的雙邊經貿摩擦必將加劇。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這迫切的要求我們有正確的應對策略。

第三,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這是世界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的新特征,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必然結果。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學習、交流和借鑒。但與此同時,一切錯誤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嚴重沖擊我國的思想文化陣地,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消極影響。他們采取各種手段,惡意放大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封建落后的一面,極力曲解、丑化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企圖逐漸消解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改革開放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早已絕跡的社會腐朽丑惡現象又死灰復燃。比如,、色情陪侍現象屢禁不止,陰陽風水、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吸食、賭博活動不斷蔓延等等。上述這些現象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極其相悖,非常值得我們警覺。如何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條件下迎接挑戰,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社會成員使他們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對中共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的嚴峻考驗,要求我們提出相應的對策。

第四,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集中體現在: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非法移民、交易、恐怖主義等跨國犯罪活動猖獗;地區和國際(尤其是周邊)安全形勢不容樂觀。9.11事件與倫敦地鐵爆炸等重大恐怖襲擊、東亞與拉美等地的金融危機、“非典”與禽流感等疫情傳播等,已引起各國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高度重視。從我國來看,由于綜合國力的迅速增長以及國際戰略格局的變遷,中國面臨的傳統安全威脅顯著降低,但“臺獨”勢力的各種分裂活動以及南海釣魚島等地的主權領土完整問題不容忽視;各種各樣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對我國的影響日益加大。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來自境外的金融風險傳遞、重大國防與商業機密竊取、環境污染、國際資源爭奪、流行疾病傳播、非法移民、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跨國生產和交易等諸多非傳統安全因素,成為威脅我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的新變化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順應時代潮流,提出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應對各種挑戰。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重要歷史時期,只有世界所有國家緊密團結起來,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才能為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光明的未來,才能真正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主張“和而不同”,承認矛盾,承認差異,強調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萬事萬物在差異中,在矛盾中共生共長,不斷發展,實現和諧統一,指出和諧是萬事萬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社會一直認為,和諧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如《左傳》講“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渡袝?#8226;堯典》提出“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描述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認為禮的作用,和睦是最為重要的;他還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深刻闡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儒家看來,“同”并非“和”的先決條件,能在“不同”中求“和”才是最高的境界。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說,要辦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合作?!吨杏埂分v“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說,在相對的狀態下,天地萬物能各得其所,萬物能并生共長而不相為害,也就是說,各種事物只有在和諧中才能得到它應有的位置。中國道家提倡“天人合一”,即人要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在尊重與保護自然中謀生存求發展。秦漢以后,和諧思想被普遍應用,滲透于各個時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我國領導人曾多次在國際交往中闡發“和而不同”的思想,引起了世界的共鳴,可見,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

三、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書中,一再“提倡社會和諧”。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和諧社會的主要思想觀點是:第一,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文明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但是,資本主義文明是在種種不和諧的矛盾中產生和運行的,只有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第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才能達到真正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三,未來和諧社會表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相適應,其矛盾通過自身的調整來解決。第四,“自由人聯合體”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到了這種境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各種能力和潛能充分發揮,人的多樣性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的社會關系日益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著中國人民在追求社會和諧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在《論十大關系》中主要闡述了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則,強調要處理好矛盾的各個方面以調動各種積極因素,這是關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之一。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以及對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步驟等理論貫穿著和諧思想,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又一個重要理論來源?!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反映了執政的共產黨人必須在執政過程中處理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是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科學認識,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四、其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得失成敗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提出的歷史依據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看,一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00至3000美元階段往往是這個國家是繼續發展還是夭折的關鍵階段。這既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黃金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期[5]。一個執政黨和政府如果采取妥當的政策,就可以帶領人民平穩度過這一關鍵期;如果執政黨和政府頭腦發熱,政策失誤,則會激化矛盾,不但會造成社會動蕩,而且還會阻礙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曾在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后進入這個時期,但后來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一些發展順利的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和臺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的騰飛就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如今人均GDP已達到1萬到2萬美元;而另一些沒有解決好社會矛盾和發展問題的國家和地區,至今人均GDP還停留在不足4000美元左右的水平,并且社會矛盾非常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經濟學界常說的“拉美陷阱”。新中國建立后,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的過程中,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我們黨在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形成了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以及在實踐中積累的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經驗,在改革開放前,集中表現在在這一時期的兩篇重要著作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這些觀點和理論被實踐證明是成熟和比較成熟的,如: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共產黨同派的關系、科學文化工作以及經濟工作中的一系列方針;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等。在改革開放后,集中表現在鄧小平理論和十六大報告所列舉的十條實踐經驗中。這些都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這些經驗,加深了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1957年后,由于一系列復雜的原因,黨內“左”的思想抬頭,并逐漸占了上風,主要表現在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政治和社會意識形態上嚴重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把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敵我矛盾,頻繁發動各種政治運動,搞階級斗爭擴大化,以“階級斗爭為綱”,最終導致了“”的爆發,這些錯誤嚴重的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是我們應該記取的沉痛的教訓。總之,從國內國際經驗來看,要促進中國現代化建設,要求我們用整體性的觀點思考問題,要求我們要把工作視野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綜合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五、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是和諧社會戰略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連年高速增長,一方面是中國經濟上了一個臺階,經濟總量已超過英國、法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經濟實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綜合國力和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財政收入超過了3萬億元。這是可喜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許多問題[6],主要有:第一,部分行業由于過去過度投資出現生產能力過剩,使許多行業出現虧損,且虧損企業的虧損額有增加趨勢[6]。第二,資源消耗過度,特別是能源消耗過度,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從資源投入與產出看,2004年,我國GDP按當時匯率計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消耗了當年全球消耗的8%的原油、10%的電力、19%的鋁、20%的銅、30%的鋼鐵和31%的煤炭[6]。第三,加大了收入差距。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我國目前已達到0.45,超過公認的0.4的警戒線,比美國還高。

其次,相比較而言,我國社會管理體制不能很好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這些年來有的地方血吸蟲病等疫病死灰復燃,艾滋病、吸毒等現象呈現蔓延之勢,特別是2003年發生的“非典”事件,2004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生的水荒,最近這些年社會反響比較大的就業問題、腐敗問題、分配不公問題、教育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醫療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已經給了我們許多深刻的教訓。同時,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活動領域,物質利益的多樣化日趨明顯,群眾的不同利益要求也越來越多,社會不同利益主體涌現,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矛盾也大量涌現。

再次,從總體上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的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黨內確實存在著一些同黨的性質、宗旨不相符的突出問題,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還比較嚴重,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危及我們黨的執政地位。

此外,我們還要看到,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進行的滲透和破壞活動危及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在上述復雜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如何正確處理和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合理的協調好人民內部的利益關系,是對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治國能力的新考驗。面對國際社會的復雜形勢和國內社會經濟發展態勢,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發展目標。這是我們黨首次提出“社會和諧”的理念。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2005年2月19日,總書記在研討班開班式重要講話中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理論上作了系統地闡述,并把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一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四位一體的戰略任務。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共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并進一步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7]。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是以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內國際復雜的形勢,深思熟慮,開拓創新的結果,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長期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認識,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