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形成的歷史條件闡述

時間:2022-09-08 04:49:25

導語:中醫形成的歷史條件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形成的歷史條件闡述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一顆璀燦明珠,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與結晶。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氣質、品格和特征。醫學文化是一種綜合文化現象,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勞動方式、科學技術狀況、政治活動方式都是影響其發展的主要變量,而作為文化同步與互補,哲學、宗教等意識形態也深深地影響到其表征與發展。

1農業與中醫學的關系

科學文化首先是由社會經濟活動所決定。從本質和起源來看,中醫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1]。早在七八千年以前,中國人開始從事種植經濟,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遺址都證明了這一點。此后數千年間中國的農耕、絲織、金屬冶煉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傳統農業勞動是生物型生產勞動。農業生產的胚種與成體都是生物有機體,它不能機械分割;胚種的生長是發育的過程;農業生產需要和諧的自然環境,是按生物生長的規律進行的;農業生產者是多面手,分工協作尚處在萌芽狀態,所以農業文化本質上是有機性的文化,把自然界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一個合乎規律的變化過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種文化泛化到看人,人體也是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同自然保持和諧的關系。建立在這種有機論、樸素系統論基礎上的傳統中醫把人體看作不能機械分割的有機整體,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人的生理和病理,對人的生命功能作出生物學、甚至哲學本體論的解說,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把人體當作一個黑箱來研究,在診治疾病時注重辨證施治,用藥注重多味藥并服,注重整體調養,藥物大多是生物藥材或靠采集或耕種獲得,注重順應自然、養生保健。其思維方法較多采用取類比象,注重悟性思維,強調整體觀念,具有濃重的辨證色彩。從而同建立在還原論、機械論基礎上,尤其是作為工業文明反映的近代西醫注重分析、實證、工具、技術的作用,注重用物理學、化學解釋人體功能,重視單藥獨進、有針對性局部治療(即強調溯因分析認識論、微觀實體本質論、淺性因果決定論的向后、向下、向外的認知方向)疾病的醫療觀有根本區別。

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當時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稘h書•藝文志》載,農學名著有9種之多,金屬冶煉、造紙、煮鹽、制帛等手工業亦有重要成就。這些都深深影響了當時的醫學。如構筑物質世界和人體系統的“五行”學說,直接源自現實的生產和生活?!渡袝髠鳌吩?“水火者,百姓之求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逼渲档米⒁獾膬牲c,一是“金”,不同于單質的天然物,是由于冶煉技術發展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合金。二是點出“土”在五行中的重要地位。《國語•鄭語》曰:“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北砻鳌巴痢痹谌藗兊纳a和生活中比其他四行重要,這是農業生產以土為本思想的體現。這一點反映到醫學中,《黃帝內經》把運化水谷精氣謂之“后天之本”的脾歸于土,認為“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素問•太陰陽明論》)足以略見其影響之一斑。農業生產對于中醫藥學的最顯著影響和作用之一,是規定所用藥物以草木為主,動物及礦物類藥物只占很小比例。據統計,《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類藥物252種,占69.04%;動物藥67種,占18.35%;礦物藥占46種,占12.6%。此后的歷代本草著作中,植物藥始終占大多數,動物藥也多是農業的副產品與漁獵產物,礦物藥則與農業或手工業有關。總之,以農為主,兼營(手)工、林、漁、獵的農業經濟,規定了中藥的種類及其獲取途徑。

除此之外,農業文化還規定了中醫的基本理論特征:第一,法于自然。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然界,必須順應自然規律而不能逆行。中醫據此提出防治疾病所應遵循的根本原則?!端貑?#8226;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薄端貑?#8226;四氣調神大論》亦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生長之門?!赎庩査臅r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钡诙?重治未病。效法自然,并非無所作為。在農業生產中,既要遵循自然規律,又要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預防自然災害發生。農業中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經驗,在一定意義上也適用于疾病。中醫提出“治未病”的原則,即在疾病未曾發作之時,就積極預防,使之不發生,或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如果等疾病已經產生再行醫治,就難免造成傷害?!端貑?#8226;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故強調重視養生保健,重視疾病預防。這也是中醫有別于西醫的重要特點。

2科學技術與中醫學的關系

科學技術歷來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史上,中國古代科技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它不僅擁有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而且擁有當時較為發達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建筑學、農學、金屬冶煉學、生物學、金丹化學。醫學的形成不僅需要大量的醫療經驗,而且有賴于人們對自身與整個自然界的關系達到一定的科學認識水平。中醫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古代科技發展的支持分不開的。

天文學為中醫提供了宇宙觀背景。遠在夏朝,天文學已編制出“夏歷”;西周時提出28星宿概念,戰國時提出24節氣。至秦漢時出現更具系統性的天文學假說“渾天說”、“蓋天說”和“宣夜說”。同時代的《黃帝內經》不僅蘊含大量的天文學知識,而且接受了當時最具科學性的“宣夜說”。如“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薄榜T乎?”“大氣舉之也”。(《素問•五運行大論》)認為人們所居住的大地在“大氣”的作用下懸浮于宇宙之中。中醫注重天文學,其目的在于弄清天人之間的關系,結合人的生存大環境來認識人體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規律。人不僅源于自然,而且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叭伺c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天地日月的運行對人體生理、病理都有影響?!疤煊兴臅r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濕燥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不能積極適應天時及節氣的變化就會發生疾病,因而防治疾病的原則自然可以從中推導出來。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陰陽與五行構成了其基礎,它們與古代天文學更是直接相關。中醫認為,人之陰陽本于天之陰陽?!胺蜓匀酥庩?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以應天之陰陽也?!?《素問•金匱真言論》)五行更是與五方、五氣相聯系?!皷|方生風,風生木”;“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濕,濕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素問•天元紀大論》)。揭示出天人相應,天、地、人統一的觀點。人體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生物有機體,受到生物界一般規律和自身特殊規律的支配。因此,以防治人體疾病,維護和恢復人體健康為宗旨的醫學,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之上。中醫經典涉及許多生物學知識,對生命的起源和生存條件、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等方面的問題作了科學的探討。

《黃帝內經》把生命現象當做一種自然現象,揭示出生命現象的總根源在于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然而,陰陽并不是空洞的抽象概念,它們“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成,而化生萬物”(《素問•天元紀大論》)。在維系生命活動過程中,則是“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化氣以成形為基礎,成形以化氣為統帥,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構成生物體的新陳代謝,成為生命活動的支柱。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了生物節律,從而大大發展了生物學。它以自然界周期性變化為背景,發現人體的陰陽、氣血、臟腑、脈象、色澤等皆有相應的變化。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素問•生氣通天論》)。人體的變化節律,在發生疾病時表現尤為明顯,“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多數疾病早晨減輕,夜晚則加重。中醫對生物節律探索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提出了“子午流注”學說,并把它運用于針灸學,形成其理論基礎,這在臨床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其他科學技術也都深深影響著古代中醫。如陰陽五行,五運六氣,八綱辨證,子午流注針法,方劑配伍中,蘊含著古代數學知識,其中大量使用著模糊化方法。諸如“氣”的范疇,五行學說,病機學說,針灸及磁療中,則顯露出其物理學背景。而中醫藥學中的化學知識則直接得益于古代金丹化學以及手工業生產實踐。因而中醫學的發展繁榮,是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古代科學技術的結果。

3政治與中醫學的關系

中國自進入階級社會后,王權就成為政治上層建筑的核心。至秦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政權,開始了延綿數千年的皇權統治。這種皇權制度與逐漸強化的大一統思想對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封建統治者為延年益壽、延續子嗣,保證皇權世代相襲,都十分重視醫藥,并千方百計地加以控制、利用。歷代王朝專設御用“食醫”、“太醫”,建立并不斷完善醫事制度、重視醫藥典籍,從而促進了中醫藥學的延傳和發展。西漢開始,為強化皇權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皇權至上的政治思想氛圍對醫家產生重大影響,并無形中滲透到醫藥學中。其突出表現就是把人體生理組織與政權系統相類比,以心神喻君主,從而表明心神是全身的主宰,君主是國家的中樞?!端貑?#8226;靈蘭秘典論》認為:人體12臟各有分職,且有“相使”、“貴賤”之分。肺、肝、膽等臟器分別是“相傅之官”、“將軍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倉廩之官”、“傳道之官”、“受盛之官”、“作強之官”、“伎巧之官”、“決瀆之官”、“州都之官”。在此之上矗立著心君之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宮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昌,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這里,既是指心神的主宰地位,也是論證君主的重要性、合理性。這是醫學理論,也是皇權思想。《內經》之后,以心為體之君,以君為國之心,成為思想家、醫家的常規類比。醫官制度的設立,皇權思想的強化及在醫理中的泛化,也深深影響到醫家的價值觀念。既然身與心猶如國與君,所以治身如同治國,治身者亦可治國。醫和說:“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國語•晉語》),突出治國的重要,其價值判斷為:治國者為上醫,醫療者為下醫。后世所謂“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是這一價值觀念的影響。這里當然不乏有醫家欲抬高自己身價的心態,但已足見封建制度、皇權思想的巨大影響。

4哲學與中醫學的關系

植根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傳統中醫藥學,不僅受到當時經濟狀況、政治上層建筑的作用,而且還受到整個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先秦時期曾經出現諸子競出、百家爭嗚,是中國學術發展最繁榮的時期之一。不同學科和觀點體系相互吸收、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特別是醫學與其他各門學科的關系尤為密切。因為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它在臨床中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決定了它自身及與其他學科的可通約性,需要各種學科的理論、觀點和技能、技巧的支持和轉移。因而中醫藥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勢必盡可能地汲取和綜合利用其他學科的成果,以解決其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具有較大的包容性和融攝性。對醫學理論形成影響最大的當屬哲學思想。

哲學從其本意來說是智慧之學,作為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醫學有效地解決人的生理、病理問題的理論根據。先秦時期出現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傾向的哲學觀點,特別如五行學說、陰陽學說、氣一元論、天人合一說等,對中醫理論體系及思維方式的形成與構建,產生了巨大影響?!秲冉洝钒讶说纳谋驹瓪w結為氣,把人的生死歸結為氣的聚與散,把生命過程中內在、外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現象歸結為陰與陽的互根、對立和轉化,把人體內在器官之間以及與外在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歸結為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從而把人體看成一個不斷變化的系統,把人體與天地自然看作合而為一、相互關聯的整體,并由此引申出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整體觀為主的樸素系統論與辨證施治的矛盾統一觀。例如整體觀念,堅持機體自身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從人體整體觀來看,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的。各個臟器、組織,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因而生理上相互聯系,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病理上則相互影響。五臟一體觀、氣血津液理論和形神統一學說,具體反映了這種觀點。在人與外環境關系中,堅持人與自然界及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一方面肯定自然對人的決定性和制約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人對自然界的適應性和能動性,提出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學原則。故中醫學的醫學觀是“究天人之際,通健病之變,循生生之道,謀天人之德”的關于人的生命健康的實踐智慧學。它強調在天人之際中以人為本,健病之變中以健康為本,醫患關系中以病人為本,正邪相爭中以正氣為本,從而其認識方向是向前、向上、向內,是去發現和發展以“病人正氣”的自我痊愈能力和“人體正氣”的自我健康能力為主旨的動員醫學。

綜上所述,中醫藥學是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深厚土壤之中,盡管它存在一些缺陷,但作為一種“有機體文化”,重視陰陽平衡,注重從整體上觀察和解決問題,屬于宏觀層次的醫學理論。它的特點順應了當代科學從機械論向現代有機論和系統論的轉化,越來越多的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視。正如普利高津所說:“中國文明對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國思想對于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的范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2]。薩頓也指出:“不要忘記東西方之間曾經有過協調;不要忘記我們的靈感多次來自東方;為什么這不會再次發生?偉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機會悄悄地從東方來到我們這里,我們必須伸開雙臂歡迎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