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演進與傳承發展研究

時間:2022-07-18 09:17:44

導語:歷史文化演進與傳承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演進與傳承發展研究

摘要:蒙古族長調藝術是一種有地方特色的演唱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寬廣的旋律彰顯著草原寬廣的品格,是蒙古族藝術的靈魂。本文意在研究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歷史文化演變,總結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獨特文化內涵,呼吁長調藝術家、音樂工作者與愛好者們,關注長調音樂的藝術發展與傳承,將探索與保護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的進行與發展,使其可以在世界藝術文化的舞臺上展現精彩。

關鍵詞:蒙古族;長調;演進;傳承;研究

蒙古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這個過程中他們構建了有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符號,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成為其有代表的文化藝術形式之一。長調就是烏日圖道,是蒙古族藝術家們對氣息舒緩悠長,大氣寬廣抒情的一種民族歌曲的傳統稱謂。其中“烏日圖”是長,“道”是歌。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作品有著現實歷史意義的民族歌曲體裁,體現了蒙古族牧民們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現實生活的美學思想。本文將通過對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在歷史淵源與發展傳承兩個大的方面作以研究與探討,為長調音樂藝術的發展找到全新的研究方式。

一、蒙古族長調的歷史淵源及演進過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是蒙古族民間傳統藝術的一顆珍珠,從蒙古族長調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其經過了千百年世世代代相傳與演變,達到現在的認知高度與實踐水平,長調音樂藝術以其自有的藝術魅力及演繹方式在世界文藝舞臺上綻放著光芒,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認知并學習演出與實踐。1.長調牧歌的生成與發展歷史。查閱大量相關歷史資料并研究分析總結,將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整體發展歷史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一是從公元前3世紀的匈奴族,一直到13世紀的蒙古族的族體初成;二是從13世紀蒙古族統治,再到19世紀的清朝統治;三是從清朝統治到20世紀上半葉,是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發展時期;近七十年,為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飛躍成熟時期。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三個重要時期,都有其相關的歷史文字與樂譜等為依據。第一個發展時期:以我們國家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族歌曲與薩滿教祭祀歌曲等為主要部分;第二個發展時期:以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詩詞、樂譜以及文字圖片等研究成果為依據;第三個發展時期:以新中國成立后所正式出版發行的樂譜、書籍、音像材料以及各種相關的各類音樂會議與藝術研討會等為其主要內容。2.新中國成立后蒙古族長調藝術的探索、創新與發展。建國七十年以來,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傳播形式,從單一的口傳心授的傳統傳承方式,增加了用書面文字寫作記載與音像、影音設備的記錄等方式,將這些難得的寶貴資料能夠保存給后人。而蒙古族長調音樂作品的表演,也被部分音樂專業校院歸為必修的聲樂表演課的內容之一,聲樂作品教材中蒙古族長調的歌曲曲目也逐漸增多。由此可知,建國以來的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不僅以其原生態的形式廣為流傳,得到人們的關注,而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音樂風格與演唱方式也有更多的人去學習與實踐,進而得到順利的繼承與發展。這個時期的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到了新的成熟時期。3.三代著名的長調演唱家與演唱風格。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具有草原游牧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演繹方式,它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著民族的歷史,講述著他們生活的草原;它已深深地銘記在人們的心中,那優美舒緩的旋律與雄渾壯闊的性格,成為蒙古族音樂藝術的靈魂。哈扎布與寶音德力格爾是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第一代歌唱人才。他們是蒙古族民間的長調音樂藝術表演的靈魂級人才。他們都在草原出生成長,長調音樂藝術是他們與草原溝通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其演唱方法都非常清新、自然;但卻沒能進行較為完整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總結,所以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完善的講授方法,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方法方式阻礙了長調音樂藝術的普及學習以及快步成熟,需要我們對老一代歌唱家們成功的演唱演繹實踐經驗,進行規范的、科學的與系統的梳理、歸納與總結,以此對長調藝術演唱技巧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求與研究。金花、拉蘇榮、德德瑪為蒙古族長調的第二代歌唱人才。三位歌唱家在長調藝術的演唱方法上各有不同特色,有民族歌曲的傳統演唱方法;有將傳統演唱方法與美聲的發聲演唱方法相結合的表演:還有將戲曲的演唱方式與傳統的長調藝術的演唱方法融合的表演等。歌唱家金花以演唱民族歌曲而著名,她將伊克昭盟民族歌曲的演唱風格加入到長調藝術歌曲的表演中,演繹大量的創作歌曲,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與韻味,為蒙古族音樂作品的表演帶來新的視聽感受。歌唱家拉蘇榮為蒙古族著名的兩位前輩藝術家哈扎布與寶音德力格爾編寫人物傳記,書寫了兩位前輩大師的藝術點滴、經歷與追求。著名歌唱家德德瑪在專業藝院系統學習了美聲的演唱發聲技巧后,進入蒙古族長調民歌聲樂領域,演唱作品有《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她運用科學發聲方法為長調音樂平添了藝術元素,成為長調音樂演唱的典范。阿拉泰、那順與朝魯為蒙古族長調的第三代歌唱人才的代表人物。歌唱家阿拉泰與那順兩人曾在中國音院學習演唱———民族唱法,之后學習蒙古族民歌演繹與長調藝術歌曲的表演;歌唱家朝魯曾在中央院學習美聲演唱技法,他曾在劇目里塑造角色,演唱大量的西洋歌劇選段,如歌劇《圖蘭多》中的選段《今夜無人入睡》等。在不斷的演唱表演實踐中,朝魯把長調藝術與美聲的演唱技巧巧妙地結合來表演,將長調藝術的表演更為科學系統的演繹出來,保留了長調藝術的民族性,又不失有創新的演繹技巧,提升了長調音樂藝術作品的感染力。這三代歌唱家成為蒙古族民族聲樂發展的領路人。第一代的歌唱家是自然形成的傳統演唱方法;第二代的歌唱家們的演唱方法變的形式多樣,呈現有交替與過渡的性質的階段特點;第三代的歌唱家們在長調作品的演唱中加入了學院派的演唱方法,使其演唱方法更科學、更通透。由此,長調音樂作品的演唱風格是借鑒多種科學的發聲方法,使其形成有獨特藝術特色的科學的地方少數民族唱法,自此蒙古族長調演唱藝術有了一種全新的演唱技術與完備的音樂理論基礎,有助于其傳授與未來發展。

二、蒙古族長調的保護和傳承

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是蒙古族最有代表的標志與符號之一,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活化石。探索與實踐長調民族歌曲演唱不斷完善的新方法,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藝術綻放奇光異彩,將寶貴的傳統藝術,永久魅力流傳。1.完善蒙古族長調文化體系,需要搜集并整理相關理論成果。為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熱愛者們,創造交流與學習的場所,進行長調音樂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的相關活動,加強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各類資料的搜整工作;拜訪長調的老藝術家們,將老藝術家時間的演唱的技巧與理論知識作以記錄,并進一步整理成冊,便于保存與后續的學習;蒙古族的牧民們有著對草原更濃郁的情感,他們所唱出的長調更為悠遠更有韻味,走進大草原,音樂創作者們可以從蒙古族草原牧民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靈感,他們的音樂作品會寬廣,更貼近草原的游牧生活,為蒙古族長調增添新的魅力。2.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展現與宣傳傳統藝術?,F代傳媒手段快速發展,為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可持續傳承提供了向世界各民族展示的平臺,運用先進的網絡媒介技術可以將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讓更多的人鑒賞,為其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們大眾基礎。利用廣播電臺、影視平臺與互聯網媒體宣傳蒙古族長調藝術,開展系列講座、論壇、演唱大賽與交流活動等,讓大眾接觸傳統藝術,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與宣傳其保護工作。3.充分發揮學校的傳承作用。保護傳統文化與發展要依靠青少年的學習研究與傳承。積極發揮各高校、中小學校與文藝演出團體對蒙古族長調音樂文化的學習作用,將長調音樂藝術的代表作品列為教材的曲目內容,使我國各民族的青少年自幼就學習并演唱長調民歌作品。在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中,設立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方向,對長調音樂藝術的傳承者們進行系統的專業學習。2002年我國著名歌唱家德德瑪創立了“德德瑪藝術專修學?!?,為培養蒙古族長調藝術人才,創造更多的學習與進修提升的機會。4.增加政府的支持與投入,成為文化藝術的主傳承者。蒙古族長調發展的積極保障需要各部門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標準的規章制度管理,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才可有條不紊地持續發展下去。因此,發揮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努力地主導地位,完善保護文化藝術的相關可行的政策;增加音樂文化藝術事業的經濟投入,增設長調音樂藝術搜集與整理工作的專門工作資金,為其研究者們提供充足的生活與物質保障;加快對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展示館與文化館的建設,創建蒙古族長調民歌實踐演出與展示的各地各類舞臺與平臺。蒙古族長調藝術文化需要藝術家們、音樂愛好者共同保護并深入研究,其音樂理論的研究還有空白點與薄弱點,首先,有關蒙古族長調演唱技巧的文章與書籍不多,人們對于如何演唱長調還是了解較少。其次,相關的蒙古族長調教育、長調美學等的音樂理論的文獻書籍甚少,更需要音樂理論家們關注、研究與編寫:研究與探索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理論,需要找到切入點,加強薄弱方向的研究與發展,使蒙古族長調理論的探索更加系統與完善。我國開始更加重視蒙古族長調作品的采集、整理與編創,提高對蒙古族長調音樂藝術的關注,采取恰當的方式,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共同的努力與實踐中,探索出保護文化藝術的新方式。

參考文獻:

[1]李世湘.蒙古族長調民歌概述[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烏蘭杰.蒙古族音樂史[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史仲文.中國藝術史(音樂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4]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上)[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項多珊丹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