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順差統計區別原因
時間:2022-04-13 04:11:00
導語:中美貿易順差統計區別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1980年始,中美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就開始存在差異,但由于當時中美兩國間貿易量較小,這種差異不明顯。自1995年始,中美貿易量擴大,與之對應兩國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差異日見擴大,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貿易順差統計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雙方在統計計價方法上的差異
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差異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關于貿易額的統計方法差異。雙邊貿易統計方法差異的主要表現是中美兩國之間進出口計價方式不同。中國的出口數據是按照大多數國家的慣例依據離岸價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FOB價(freeonboard,簡稱FOB,包括本國生產成本、貨物運輸保險和在本國裝載上船成本)統計的。與大多數國家出口計價不同,美國出口數據是按照船邊交貨價,也就是FAS價(freealongsideship,簡稱FAS,不包括本國生產成本、貨物運輸保險和在本國裝載上船成本)統計的,這與國際慣例有別。由于未包含商品裝上船的成本,故FAS價的數值小于FOB價。并且中、美兩國都是依據到岸價格,也就是CIF價(包括貨價成本、在途包裝費、保險費和運輸費)統計進口。這樣,由于中美進出口計價基礎不同,自然而然會造成雙方貿易統計差異。因而就需要把雙方的進出口數據轉換成統一的離岸價(FOB價)計算,這樣才能比較中美雙邊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情況,進而推算出中美貿易順差規模計算上的失衡程度。為此,按照國際通行的轉換方法,以FOB價為基礎,把美國的以FAS計價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轉換成FOB值。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轉換做法,把中美兩國的以CIF價計算的進口值扣除10%來得到FOB值。為什么要用同一種方法計算進出口數據呢?原因是當貿易數值龐大時,FOB價與CIF價的差異會造成顯著的由計價方式不同帶來的差異。比如,如果以FOB價計算,中國、美國每一年對另一方的商品出口為500億美元,雙邊貿易本應剛好平衡。但現在美國會認為,本國對中國出口是500億美元,但從中國進口是550億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價格計算。這使得美國以為自己有50億美元的逆差。反過來,中國對美國出口以FOB價計算是500億美元,但進口以CIF價計算是550億美元,以至中國也認為自己有50億美元的逆差。一項本來平衡的貿易,現在變得雙方都認為自己有了“逆差”。因此,用不同的基準價格計算進出口會造成一定數額的誤差。當我們按照國際通行的轉換方法,以FOB價為基礎,把美國的以FAS計價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轉換成FOB值,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轉換做法,把美中兩國的以CIF價計算的進口值扣除10%來得到FOB值,雙方在統計計價方法完全一致情況下計算出的經過修訂的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數值增加了,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額數值減少了,同樣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額也減少了。這樣,經修訂后,雙邊貿易順差規模的差異有了一定量的減小。而且從計價方法上明顯看出,美方的統計數據高估了從中國的進口。
二、經由香港轉口貿易的影響
所謂轉口(reexport)亦即香港買家依法取得某批進口商品的所有權后隨即售出,運送給第三國家或地區的另一個買家。香港買家將進口商品再出口前,或會略微加工,但不影響商品性質,故不會把香港變成原產地。這種轉口使中美雙邊的貿易統計數據出現差異。美國方面在計算進口時,由于美國海關追查所有進口商品,包括轉口商品的產地來源,美國的進口數據應該已經包括了直接進口和間接進口,無需另加轉口。現實中,中國使用的是目的地原則,往往不統計部分經由香港對美國轉口商品,如果這部分轉口在中美貿易中微不足道,或可忽略,但現實中剛好相反。香港經濟研究中心學者FungandLau(<中美雙邊貿易差額1990-2000>2001)根據香港貿發局提供的數據研究后發現,以2000年為例,美國有61億美元的制成品經由香港轉口到中國內地,占美國對中國出口官方數據的37%。同期中國內地有365億美元的制成品經由香港轉口到美國,占中國對美國出口官方數字的70%。如此高的比例,原因在于中國以目的地為原則的統計方法沒有統計經港轉口商品的數額。美方資料顯示,中國的貨物只有20%直接運往美國,其余80%是通過第三方轉口到美國的,中方對轉口貿易不計入貿易額的統計方法,導致中國統計的對美出口普遍低估,而美國由于在進口貿易中統計轉口部分,使得美方統計的自華進口普遍高估,這導致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數據存在較大差異。根據FungandLau的研究,中國在加上對轉口的統計后,中美雙邊關于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會大大減小。
三、轉口加成利潤的影響
分析時,我們還應考慮香港轉口毛利帶來的標價上升問題。中國出口商品經由香港轉口赴美時,香港中介人附加了利潤,即加成利潤。這部分被視為香港的附加值,理應在中美貿易數據中剔除。根據FungandLau(<中美雙邊貿易差額1990-2000>2001)的研究,中國貨物經由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平均增值率高達40%。貨物離開中國后在第三方增加的價值顯然不應計入自中國進口中,而美國按照原產地原則和CIF價統計進口的方法,導致美國的統計數據中包含了該增加值部分,從而夸大了美自華進口數量。在美方所計算的自華進口數據中剔除香港轉口加成利潤后,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的統計差異也會進一步縮小。
四、美方統計中忽略了服務貿易
中國加入WTO后,為促進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更好履行加入WTO的義務,中國在商品市場全面開放的同時,資本和金融賬戶也在一步步開放之中,自20世紀90年代后,中美之間服務貿易也在快速增長,美中服務貿易順差逐年上升。1995年至今,中美服務貿易更是借資本和金融賬戶的開放獲得了快速發展,特別是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勢頭強勁,2004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增長20%,美中服務貿易順差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而中國在統計貿易額時卻忽視了美中服務貿易部分。如果在統計中考慮美國對華服務貿易的巨大順差,中美貿易順差規模將進一步減少。除了以上四個方面的主要因素外,中美雙方在統計范圍上的差異,也影響到雙邊統計數據的差異性。美方統計采用總貿易制,以國境作為統計界限,對進入美國境內存入自由貿易區和保稅倉庫的貨物均列入統計;而中國采用專門貿易制,以關境作為統計界限,存入保稅倉庫的貨物不進行統計。這樣美方統計的范圍大于中方,導致雙方對貿易額的統計差異加大,這也導致雙邊在中美貿易順差規模統計上出現差異。此外,出口商品運輸時滯的存在,使得中美雙方對進出口額的統計會出現差異,也導致雙方所統計的貿易順差規模會出現差異。
五、小結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得出的結論是:由于現實中中美兩國進出口貿易計價方式不同,從而造成雙方貿易統計數存在差異;經由香港的轉口貿易和香港轉口貿易加價致使美中貿易逆差高估,剔除以上兩因素的影響,美中貿易逆差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加入WTO后中國極大的開放了服務貿易領域,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持續快速增長,中美服務貿易額持續上升且美方一直保持順差,考慮到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因素,雙方關于貿易順差的統計差異會大大降低。
- 上一篇:各國紡織品貿易爭端綜述
- 下一篇: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藝術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