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不平衡

時間:2022-03-23 02:13:00

導語:中美貿易不平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美貿易不平衡

一、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是怎樣產生的?

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是不完全平衡的,即使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貿易流量的分布會產生一定的均衡效應,也不可能形成各國同時滿意的貿易完全平衡格局,國際貿易不完全平衡有一定的必然性。在全球化加速推進過程中,國際貿易不完全平衡經常表現為“總量逆差”。從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增長5.8倍,各年逆差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逆差總額從756.5億美元增加到3,600億美元。

對于某一個國家來說,貿易平衡程度變化具有周期性特征。從一個較長時間看,一國在世界市場實現的進出口貿易在一個時期表現為順差,而在另一個時期則可能轉為逆差。這種貿易不完全平衡的周期性演進,不僅與各國經濟“景氣交叉”的變化有關,而且與各國在不同時期的貿易戰略調整、比較優勢的消長、國際資本流動及各國政府政策的周期性變化等有關。

“入世”以來,中國進入周期性繁榮期。近5年中,中國經濟以年均10%的增長速度直接推動著世界經濟的持續繁榮。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外部動力。中國5年中的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8%,占世界貿易比重從3.6%提高到7.7%,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從225.5億美元擴大到1,775億美元。中國不僅給世界市場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使歐、美、日等主要貿易伙伴獲得類似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高增長、低通脹”成就,而且也為世界市場創造了巨大的購買需求,美國等貿易伙伴因此增加了就業機會,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海外人士只看到中國出口和順差的快速增長,沒有看到其進口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沒有看到中國進口占世界的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3.35%提高到2006年的6.81%。同時人們也沒有看到,中國雖然存在規模較大的貨物貿易順差,但是一直沒有改變服務貿易和資本投資貿易逆差并且這種逆差規模還在擴大的趨勢。

即使是從貨物貿易的收支平衡的歷史變化看,中國經歷了從逆差到順差發展的兩個階段。從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中共有408.5億美元貿易逆差。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較短時期內實現進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換取價格高昂的制造技術和設備。隨著進口替代帶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加快,進出口貿易結構逐步改善,貿易體制改革增加外貿活力,全社會土地、資本和勞動的生產率提高,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迫使中國選擇出口導向戰略,進出口貿易出現了由逆差向順差的轉換?!叭胧馈币詠磉M入到順差增長的頂峰時期。

全球化使中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揮比較優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機會。在發達國家因工資和不動產價格快速提高從而投資成本不斷提高且需求成長受到約束的新背景下,他們將全球產業鏈中的部分零部件加工和組裝轉移到工資和不動產價格相對低廉且需求快速增長的中國(還有巴西、俄羅斯、印度等轉型經濟體),從而形成新的全球產業鏈和生產分工體系。這個轉移過程預計要到“人口紅利期”(2015年前后)結束時才會進入尾聲?!皠⒁姿构拯c”出現前,資本將保持凈流入。由于現行國際貿易統計體系的缺陷,在生產過程末端完成最終產品的加工貿易經濟體,只能從全球產業鏈的零部件加工和組裝產品的出口中得到很小一部分“附加值”。

中國出口超常規增長,既有國際產業分工變化的原因,也有國內經濟發展階段轉換的原因。盡管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挑戰而出臺的出口導向政策需要調整而且目前正在調整之中,但由國際產業分工調整和國內發展階段轉換推動的外貿出口增長具有必然趨勢,不應當用簡單的貨幣法則來遏制它。如果雙邊貨物貿易不平衡是由于雙邊經濟結構和其它非貨幣因素的影響,那么匯率解決方案就可能是無效的。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提供的數據,美國2006年的貨物貿易逆差8,830億美元,比2000年的4,774億美元增長85%,這個增長速度的確驚人,但這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將其僅僅歸咎于中國“過度出口”并強迫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度升值是不公平的。歐洲和中國以外的亞洲經濟體是美國和世界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2000年,中國貿易順差占全球貿易逆差的比重只有8.83%,而德國和日本兩國的貿易順差占全球貿易逆差的比重高達56.52%。2005年,中國的比重提高到28.33%,而德國和日本更是提高到76.75%。

相對于外因而言,美國貿易逆差形成主要在內因。其表現:一是,推行“出口保護主義”,科技產品及能源資源出口受到限制,武器出口方面實行歧視性政策和禁售,離自由貿易越走越遠;二是,“害怕與貧窮國家競爭”,“提高標準進而提高外國企業的成本”,以“削弱外國企業的競爭力”,在能源、航空、農業和先進制造等領域對外國資本進行過多限制;三是,格林斯潘時代的美聯儲長期實行放松銀根的政策,無限制地增加美元發行量,以低利率方式創造過剩流動性,讓美元在全球市場上持續泛濫;四是,基于資產升值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不斷刺激美國人以高負債方式過度消費,家庭儲蓄不足,帶來幾乎是永不滿足的私人消費品進口;五是,無節制的對外戰爭和全球擴張使得政府開支不斷膨脹。2004財年聯邦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的4,130億美元,2006年仍然高達2,482億美元。政府財政開支膨脹必然推動總需求膨脹,擴大對外貿易赤字。所以,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在最近舉行的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聚會熱議匯率時正確地指出;“美國貿易的真正的問題在于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失衡”,而“進口飆升更多是美國所處在的國內消費過剩特殊時期的產物”。其實,除了羅奇指出的“進口過度”以外,美國貿易逆差問題還與“出口不足”高度相關。二、解決中美貿易問題,美國和中國應當做什么?

如果把貿易失衡的根源簡單地算在別國頭上,不重視自己的內因,不重視控制本國的過度消費和過度進口的欲望,不努力擴大對外市場開放和增加出口,不僅對別國不公平,而且也會掩蓋和激發矛盾。解決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最好途徑是雙邊共同致力于消除引發這個問題的因素。

美國方面應當做的工作是:控制過度進口,實現自由出口。為了控制過度進口,需要進一步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改變多年來奉行的低利率政策,擰緊美元發行的閘門,控制美元在全球的供應量和流動性。提高聯邦儲備利率和國民儲蓄率,逐步扭轉投資和儲蓄失衡的格局,限制高負債下的過度私人消費。同時應當緊縮聯邦政府開支,特別是通過調整全球擴張戰略緊縮美國在全球的軍事開支,限制政府在高負債下的過度公共消費。控制家庭赤字和政府赤字,實現家庭收支和政府收支基本平衡,是解決美國貿易問題的重要內部途徑。

為了擴大出口,美國應當調整與全球化和WTO規則不一致的貿易政策和體制,修改已經不合時宜的貿易法案,擴大產業和技術市場的對外開放。在中低端制造業和一般加工業不斷向外轉移的新背景下,美國的產業優勢越來越縮小在“產業寶塔”的尖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術工業、軍品工業、航天航空和鐵路交通業、新能源應用、生物制藥、環境保護以及金融和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等。如果美國全面開放這些產業和市場,并實現出口貿易的自由化,可望為解決美國貿易問題做出新的直接貢獻。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在理論上可以緩解中美貿易問題,但實際效果甚微。從2005年7月21日到2007年5月21日,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7.45%,但這期間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程度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磥?,正如羅奇所說,匯率調整不可能解決中美和全球的貿易失衡問題,“匯率絕非當前全球失衡的‘靈丹妙藥’”。解決中美貿易問題不能“頭痛醫腳”。

中國方面可以做的工作是:適當擴大進口,合理控制出口。適當擴大進口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采購,增加有利于緩解國內能源資源供求矛盾、改進經濟結構、促進自主創新的資源和技術產品的進口。合理控制出口的重點是,繼續調整涉外稅制和稅率,加強進出口準入管理,進一步限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技術水平比較低的產品的出口。2007年以來,為了實現“減順差”目標,中國政府采購團多次到美國直接采購技術和物資,增加即期進口;對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大噸位鐵路救援用軌道起重機和汽車起重機制造開發、電器機械制造業等81個行業實現鼓勵技術引進的政策,擴大長期進口;對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技術行業降低出口退稅率或提高關稅稅率,限制過度出口;等等。

只要中美雙方按照共贏的思維和目標,持續推進上述有利于改善雙邊進出口關系的措施,其貿易不平衡問題可望逐步緩解。

三、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不可能無限擴大

從動態看,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快速擴大的趨勢開始有所收斂。2001年月均順差18.8億美元,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增加到25.3億、21.3億和26.7億美元,這3年加速趨勢不顯著。但是2005年和2006年的月度順差分別提高到84.9億和147.9億美元,這2年加速趨勢明顯。2006年10月突破月順差200億美元達到237.7億美元后,經過了連續5個月的高位擴張,今年2月達到237.3億美元。從趨勢看,這個時點可能成為月度順差增長趨勢的“拐點”,之后雖然還會保持增長,不會很快進入到逆差階段,但是只要涉外政策和戰略的調整繼續堅持一段時間,月度順差的“加速擴張”可能會出現緩慢收斂的趨勢。

從構成看,一般性加工貿易正在從“加速增長”逐步轉向“一般增長”。由于出口貿易的生產結構調整加快,越來越多的加工業由服務于外需轉為服務于內需,來料加工貿易增長在2004年達到高點后出現明顯減速,加上煤炭等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增長在出口導向政策調整步伐加快后逐漸放慢,都會限制出口的過度增長。當然,這個進程將是比較緩慢的、漸進的,因為在國內消費型內需持續增長的機制還未完全確立以前,出口增長減速太快會影響就業。

從區域分布看,中國目前的外貿流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廣東、江蘇、上海三省市進出口額占全國的比重,2006年為59%,2007年頭4個月為58.6%,下降0.4個百分點。這是由于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發達地區產業因本地投入成本快速提高而將其部分轉移給東北和中西部等后發地區,這一方面說明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外地區的外貿增長加快,另一方面也說明珠三角和長三角正在調整外貿生產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原來的數量型外貿擴張正在向質量型外貿增長轉換。外貿集中度較高地區調整外貿增長方式,可能會促使全國進出口貿易逐漸轉向均衡增長。

從目的地看,中國與貿易伙伴的關系正在調整?!叭胧馈鼻埃袊赓Q流量一半以上流入美、歐、日,2001年三大貿易伙伴占51.3%,而2007年頭4個月降到42.36%。這說明中國在世界市場中的貿易格局正在從“相對集中”向“相對均衡”轉變,對三大貿易伙伴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從三大貿易伙伴之間的位次看,2001年美國第一,日、歐為第二、第三;2002年和2003年,日本第一,歐盟第二,美國落到第三;2005年和2006年,歐盟第一,美、日第二、第三。但是在中國最近幾個月的出口增量中,美國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這將有利于中美貿易逐步走向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