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跨國并購趨勢實務論文

時間:2022-03-31 05:45:00

導語:新形勢跨國并購趨勢實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跨國并購趨勢實務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來跨國并購的分布狀況及其新方式和新主體,進而總結了新形勢跨國并購浪潮的新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形勢跨國并購發展趨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至今仍蓬勃發展的第五次全球并購浪潮,其重要特征就是跨國并購。在投資方式上,“綠地投資”越來越少,“綠地投資”與兼并收購相結合的方式不斷上升。據統計,跨國并購從1993年的831億美元到2006年的8800億美元,增長近10倍。2007年上半年,全球并購總額達到5810億美元,較2006年同期增長58%,全球新一輪并購浪潮再次呈現在各企業面前。本文擬從本次跨國并購的分布特點出發,探討新形勢下跨國并購的趨勢。

跨國并購分布狀況分析

2000年以來國際并購的新發展和出現的新動向,實質上是全球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競爭加劇、技術進步加快而帶來的一次跨國重組和結構調整浪潮,并又反過來促進全球一體化、國際競爭和技術進步。從并購的分布來看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發達國家的跨國并購總量占絕大部分

發達國家的跨國并購總量主要由歐洲和美國組成。歐盟的跨國并購資本輸出量逐漸下降,而資本流入量則沒有明顯趨勢。美國的資本輸出量逐漸增加,資本流入量在2000-2002年呈下降趨勢,在2002-2005年呈增加趨勢;但歐盟和美國是凈資本輸出國。2000-2005年,發達國家跨國并購資本輸出量所占比例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在86.5%-95%之間波動,平均為90.62%。其中歐盟則從70%下降到43.3%,平均為53.5%;美國所占比例從17.4%增加到37.9%,平均為27.2%。而發達國家跨國并購資本流入量占比從93.6%下降到83%,平均為86.2%,其中歐盟所占比例在56.5%-37%,平均為47.2%;美國占比在38.2%-24.2%,平均為29.9%。2006年由于采礦業的幾筆交易使北美的跨國并購幾乎翻倍;在歐洲,英國是最主要的收購目標國,西班牙成為主要的收購國。

(二)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的跨國并購上升較快

1.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的跨國并購總量相對較小,但基本上呈上升趨勢。1987-2005年間,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的跨國并購資本占全球比例從4%上升到13%,并購交易數量從5%上升到17%??鐕①徺Y本輸出量占全球總輸出量的比例,從2000年的4.23%上升到2005年的12.5%,跨國并購總資本流入量占全球總流入量的比例從2000年的6.16%上升到2005年的16.5%,均上漲了1倍多,2005年達到900億美元,2006年達到1408億美元。

2.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的跨國并購中,亞洲地區和拉丁美洲占了大部分。2000-2005年,亞洲地區跨國并購資本輸出量占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總跨國并購輸出量的比例在45.4%-59.7%,平均為51%;跨國并購資本流入量占比在31.3%-53.9%之間,平均為41.9%。資本輸出量占很大比例是因為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跨國并購總量占絕大多部分。2000-2005年,該地區占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總跨國并購輸出量的比例在39.1%-54.7%,平均為46.1%;總跨國并購流入量占比在29.9%-50.2%,平均為40.1%。2000-2005年,拉丁美洲地區跨國并購資本輸出量占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總跨國并購輸出量的比例在36.9%-49.17%,平均為41.7%;跨國并購流入量的占比在64.1%-30.1%,平均為46.5%。

從2006-2007年的跨國并購來看,新興跨國公司將在發達國家市場、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市場與老牌公司針鋒相對,展開日益激烈的競爭,這正引起世界各地決策者的注意。

(三)亞洲地區跨國并購持續增加

與以往來自歐美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并購占全球并購規模絕大部分比重相比,近年來,由于內部經濟高速增長和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迅速提高,以亞洲、拉美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企業正日益成為全球并購市場的重要力量。如在2007年前9個月中,不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企業在美國市場購并案金額達到161億美元,超越2006年全年的39億美元和2005年的18億美元;在美國購并的交易數量也達到了75宗,而2006年全年的交易總數為78宗。

亞洲尤其是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跨國并購的增長是一個亮點,跨國并購總額在2005年達450億,幾乎是2004年的2倍。2006年上半年的跨國并購購買和出售量分別比2005年同期增長40%和26%。中國、印尼、新加坡、韓國、印度占據了跨國并購售出中的大部分份額。同時,亞洲跨國公司針對美國和歐洲的特大跨國并購交易不斷增加。東亞、南亞、東南亞對外跨國并購的增長主要集中在石油、采礦等初級產品方面,尤其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

(四)服務業跨國并購比重較大

從全球來看,服務業跨國并購交易額在跨國并購總額中占據支配地位。近年來的一個新現象就是跨國并購中制造業的份額急劇下降,與2004年相比,2005年出售份額在制造業的跨國并購中下降了4個百分點,而以石油行業為主的初級產品部門的跨國并購出售額增長了5倍。在服務業跨國并購中,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增長尤其迅速。2006年金屬礦業公司跨國并購近600億美元,創歷史記錄。如:2006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172億加元收購加拿大鎳礦生產企業英可公司;2006年8月古德金礦公司86億美元收購格拉米斯金礦公司,成為世界第三大金礦公司。2007年以來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并購金額進一步擴大,2007年10月僅英國力拓集團收購加拿大鋁業就達到了381億美元,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鋁業公司。

在初級產品方面,近年來出現的一個趨勢是: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正加大對石油、采礦等資源類的對外并購力度,而黎巴嫩、敘利亞、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西亞國家間的跨國并購力度也在加大。發達國家正在加大對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業、房地產業和主要制造業的跨國并購力度。

跨國并購中的新方式和新主體

(一)特大跨國并購通過股份互換完成的次數呈上升趨勢

在跨國并購中,特別大的跨國并購一般通過股份互換來實現,一是可減少現金支付,二是可以對資本利得延遲交稅。從1989年到2005年,隨著跨國并購總量的增加,通過股份互換完成的交易在增加。股份互換從1989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17%左右。例如,在2007年的“歐洲銀行財團并購荷蘭銀行事件”中,由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西班牙國際銀行(SBP)和比利時與荷蘭合資的富通銀行(FORB)組成的財團以711億歐元(956億美元)的天價擊敗競爭對手巴克萊銀行,成功收購了荷蘭銀行,歐洲銀行財團的收購方案中股份支付的比例相當高。

(二)參與跨國并購的集合投資基金逐漸增多

共3頁:1

近年來并購猛增的一個新因素是集合投資基金的跨國并購增多,主要是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等。進入21世紀,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和金融一體化因素刺激著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從事大規模的跨國并購,在2006年達到1580億美元,占跨國并購總值的近20%,高于上世紀90年代末和2000年的峰值,其中并購資產值的10%和交易數量的3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

新形勢下國際并購的新特點

(一)并購條件苛刻且要求必須控股

并購對象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兩條幾乎成為近期跨國公司在并購過程中的基本條件。以前跨國公司的“綠地投資”并不要求取得控股優勢,僅僅要求參與經營管理。但近年來跨國公司出于整合的需要,表現出強烈的“獨資傾向”。即使有些暫時以參股、相對控股完成并購,也明確提出了將來的增資計劃和實現絕對控股的要求。

2004年五礦集團成功收購北美第二大氧化鋁生產企業Sherwin氧化鋁51%的股權;2007年11月28日,平安保險與比利時-荷蘭銀行保險集團、國際金融服務提供商富通集團簽署諒解備忘錄,平安子公司平安人壽通過二級市場以18.1億歐元(約195.5億元人民幣)購入富通集團約9501萬股股份,占富通股本4.18%,成為富通最大單一股東;2007年10月25日,剛獲取澳門誠興銀行控股權的工商銀行再度出手新興市場,以54.6億美元(約405.9億元人民幣)對價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

(二)并購重點轉向重要行業的龍頭企業

行業龍頭企業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其技術水平和資產質量在業內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跨國公司的重點收購對象。如我國工程機械制造行業的徐州工程機械集團、軸承行業的西北軸承公司、化工機械行業的錦西化機、油泵油嘴行業的無錫威孚有限公司、電機行業的大連電機集團、齒輪行業的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有限公司等,這些在我國制造業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企業被跨國公司并購重組,表現出明顯的產業壟斷的傾向。

(三)并購戰略呈現整體并購、全行業通吃的趨勢

以往跨國并購往往是單向選擇的,但近幾年發展為有計劃、有步驟的戰略行動。以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為例,從1995年開始,卡特彼勒公司與徐工集團建立第一個合資企業起,就著眼于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并購,兼并了山東工程機械廠,又謀求收購廈門工程機械公司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州工程機械集團和河北宣化工程機械集團。再如2006年10月,俄羅斯鋁業公司(Rusal)收購了西伯利亞烏拉爾鋁業公司(Sual)和瑞士嘉能可國際公司氧化鋁資產,組成俄羅斯聯合鋁業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解鋁生產企業。2006年12月,優美科公司與澳大利亞金屬礦業公司對下屬的鋅冶煉和合金制造進行合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鋅生產企業。

(四)跨國公司出現聯合行動

如對我國部分行業龍頭企業的并購,既有跨國公司的單獨行動,也有跨國公司間的合作行動。其中既有跨國公司之間的合作,也有與投資公司或基金的相互配合。有時一家跨國公司會聯合幾家公司競購,例如2005年在美國凱雷投資集團收購徐工集團時,事實上有包括美國凱雷投資集團、美國國際集團(AIG)和GP摩根等公司競購。該集團以3.75億美元收購徐工集團85%的股權,實際上凱雷作為一個風險投資機構的意圖,是將來把股份再轉賣給卡特彼勒公司。

(五)并購行業呈現多元化趨勢

2006年以來,全球許多行業都發生了規模高達逾百億美元的并購交易,資源開發、金融、電信、房地產等領域一直是資金流向比較集中的部門。在2007年上半年間,全球10宗最大的并購交易案件中,有4件發生在資源領域。其中,力拓和加拿大鋁業公司的并購就達380億美元。另外,金融領域一直在全球并購資金的產業流向中占有很高的比重。2007年的前11個月,全球銀行業并購額便達到創紀錄的3700億美元。其中,僅蘇格蘭皇家銀行牽頭組成的財團收購荷蘭銀行一宗,就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銀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并購案。除了金融、資源領域外,傳媒(IT)、鋼鐵等行業的并購也同樣如火如荼。例如,在傳媒(IT)行業,新聞集團50億美元收購道瓊斯、Google以31億美元并購DoubleClick以及諾基亞81億美元吞并Navteq等,都成為2007年該領域格外醒目的并購案件。

新形勢下國際并購的發展趨勢

(一)跨國并購總體發展趨勢

1.跨國并購呈波浪式前進態勢,正成為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最主要形式。從1987年到2006年,跨國并購經過了三個階段,在2000年達到高峰,總體呈波浪式前進態勢。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跨國并購就成為全球FDI的重要模式,這一趨勢在最近一次并購浪潮中更明確地顯露出來。有關統計資料揭示,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跨國并購形式流動的FDI占全球FDI流動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下,到1994年,跨國并購首次超過“綠地投資”,占FDI一半以上(51.4%)。此后連續五年,該比例直線上升,從1996年的58%增加到2000年的90%。2005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額達91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跨國并購總量占全球FDI的83%。

2.跨國并購在自由主義與保護主義的矛盾中發展。在FDI方面的管制改革總體上促進了FDI(尤其是跨國并購)的發展。這些改革主要包括簡化手續、加強激勵、減少稅收,以及對外國投資者加大開放程度,但仍然存在明顯的相反動向。在歐盟和美國,擬議的外資收購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例如,2006年初,迪拜港口世界公司(DPWorld)并購美國鐵行港口公司(P&O)事件在經歷了馬拉松式的美國外資并購安全審查之后,終被否決。在歐洲,米塔爾鋼鐵公司競購阿塞洛鋼鐵公司一事也引起了關注,而且歐洲內部普遍反對歐盟有關服務業自由化的指令。美歐的外資并購管制措施主要著眼于保護內部經濟與防范外國競爭,或加強國家對某些產業的影響。

3.跨國并購中特大并購的數量和規模持續增加,其中發展中和轉型經濟體增長迅速。2006年全球特大并購多達172筆(金額在10億美元以上),占跨國并購交易總額的約2/3。是2004年的近3倍,在數量上也達到了2004年的近2.5倍,平均每次并購金額超過35億美元。特別是2006年以來由于國際大型礦產資源公司的并購加劇,并購規模更加大型化。如:2006年加拿大巴力克黃金公司以104億美元收購了該國第二大黃金生產企業普萊斯多姆;米塔爾與阿塞洛于盧森堡達成協議組建年產量超億噸的鋼鐵巨無霸“阿塞洛-米塔爾”公司,交易金額達350億美元;2007年9月巴西淡水河谷(CVRD)以158億美元收購了加拿大國際鎳業公司(INCO)等。

4.跨國直接投資額持續高速增長。近年來,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額持續高速增長,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額達13060億美元,同比增長38%,主要增長區域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東南歐及獨聯體中的轉型期經濟體。發達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增長45%,達到857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經濟體的外資流入量達到他們的歷史最高水平,分別達到3790億美元(同比2005年增長21%)和690億美元(增長68%)。美國成為最大的東道國,英國、法國緊隨其后。在發展中經濟體中,中國、新加坡等吸引了數量最多的外資,俄羅斯則在轉型期經濟體中居首位。

(二)2006年跨國并購與資本市場發展的正相關弱化

1.2005年以前資本市場的發展與跨國并購交易的增長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全球管理咨詢機構BCG在其研究報告中發現,歐洲跨國并購交易的增加與各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規模的增加密切相關。Julian(2002)利用Thomson金融證券數據庫提供的1990-2002年8月間全球跨國并購數據,對影響跨國并購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本國資本市場占GDP的比例對跨國并購交易規模的影響系數為正,即資本市場的規模越大,本國企業跨國并購的規模越大。從時間維度來看,隨著各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通過資本市場實施的跨國并購的規模和數量在顯著增加。Anusha、Paige和Linda(2004)就發達國家于1988-2002年間對9個新興市場國家的跨國并購研究中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資本市場的跨國并購數量在增加。

2.資本市場曾為跨國并購向縱深方向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資本市場為實施跨國并購提供了融資渠道和新的支付手段,如發行股票、債券,股份互換等。根據UNCTAD的報告,1999年的109起特大跨國并購交易中,有26起是以股票作為跨國并購的支付手段和融資工具。以股票作為跨國并購對價工具的交易在1999年占到總跨國并購交易額的45%,而在1996年還沒有出現。1999年以來,歐洲對美國的跨國并購增加得益于以股票作為對價工具的創新,尤其是在特大跨國并購中。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促進了以集體投資基金形式參與的跨國并購的發展,近年來以這種方式參與的跨國并購逐漸增多。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在推動跨國并購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近年來,投資銀行參與的跨國并購占了絕大部分,而投資銀行也推動了跨國并購向縱深方向和更大范圍內發展。

3.跨國并購的發展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近年來,跨國并購在全球范圍內的大發展對資本市場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市場交易、信息披露和資產評估等的國際化和標準化已成為重中之重。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和標準化也極大地促進了新型并購支付手段——跨國股份互換的發展,如歐洲的某些大型跨國集團已提出歐洲各資本市場之間進行合并或廣泛合作,從而構建起不同資本市場之間公平、快速、有效的股份互換機制。此外,全球交易所之間的股權并購浪潮亦極大地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和標準化,進而推進了跨國并購的興盛。

4.巨額現金和越來越多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參與跨國并購。與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并購熱潮不同,2006年172筆巨額交易中絕大多數用現金和借貸支付,而非通過換股實現。同時,私人股權投資基金和其他集體投資基金的重要性日益增長。2006年,它們參與的跨國并購的金額達到1580億美元,較2005年增加了18%。不同于以前投資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的策略,私人股權投資公司越來越多地收購大型上市公司,并在這些公司的經營管理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