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紡織品貿易可持續發展

時間:2022-04-01 11:13:00

導語:論紡織品貿易可持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紡織品貿易可持續發展

【內容提要】本文從全球紡織品貿易已經進入“后配額時代”的大背景出發,說明我國政府對紡織品出口的“主動配額制”是由當前國際貿易大環境所決定的,同時也是我國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本文重點探討了“主動配額制”對實現我國紡織品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摘要題】中國經濟

【關鍵詞】中國紡織品/紡織品貿易/主動配額制/可持續發展

【正文】

2005年6月11日,中國與歐盟貿易委員會聯合簽署了《中歐紡織品貿易問題備忘錄》,終止了歐盟對源自中國的棉布、T恤杉等10類紡織品的調查,并決定到2008年,歐盟將對中國“全面開放”紡織品市場;同時,我國政府也作出了對紡織品出口實行“主動配額制”的承諾。6月17日,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發言人也表示,中美很可能達成類似于中歐的協議。本來以為在2005年就能進入“后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業,卻迎來了一個“前全面開放期”,一個被稱為“主動配額制”的措施將成為紡織品出口的一個選擇,中國不得不在紡織品出口上以“自限”代替“他限”。對此,我國商務部部長的評價是:協議將為中國紡織品企業創造穩定的出口環境,也為歐盟紡織品企業創造了穩定的進口環境,中國政府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從理論上說,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制的取消,使世界紡織品市場真正進入了“自由貿易”時代,這為中國紡織品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憑借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可以占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但中國政府為什么恰在此時出臺了對紡織品出口的“主動配額制”舉措?有人說,這是在歐美等國的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從長期來看,這是我國政府為了進一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動紡織品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紡織品國際貿易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而實行的。

對紡織品出口實施“主動配額制”,是由當前我國紡織品貿易面臨的嚴峻形勢決定的

紡織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紡織品出口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據海關統計,2004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已達到950億美元,約占世界紡織品出口份額的20%左右。中國已位于世界紡織大國之首,成為紡織品出口大國。

隨著2005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取消,我國各大紡織企業少了“配額”這個困擾自己多年的累贅,都對國際紡織品出口市場充滿了信心,一些企業押寶“配額取消”而盲目數量擴張,部分老板過分看重低價策略,擴大出口似乎成了我國各紡織企業最為重要的目標。據海關統計,2005年以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出現大幅度增長的趨勢。前7個月我紡織品出口達615億美元,其中6、7月出口均突破百億美元,單月增幅較前5個月有明顯上升。其中上半年我對歐出口共計86.5億美元,同比增長130%;6月份對歐出口達21億美元,同比增長85%。美方宣稱的初步統計數據說,前3個月期間,來自中國的襯衫、上衣及長褲較上年同期的增幅超過了1000%;內衣進口也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00%。

在目前競爭力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我國紡織企業蜂擁出貨,這種“井噴”現象必然起美國、歐盟的高度恐慌,“特保措施”、反傾銷等措施隨即而來。實際上,自2004年以來,紡織產業的“中國制造”已經遭遇到來自全球的抵制。歐盟最主要的擔心是,在中國紡織品沖擊下導致當地產業的失業問題。因此,歐盟委員會在2004年12月13日明確宣布,2005年全部取消紡織品和服裝進口配額的同時,在必要時將啟動中國“入世”協定書中的有關紡織品特殊保障機制,以阻止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大量涌入歐盟。2005年4月下旬,歐盟又宣布對進口的9類中國紡織品發起調查。5月1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表示,歐盟可能會采取更多的措施來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歐盟擴大對中國紡織品進口限制的范圍,可能會波及到其他7種中國紡織品。

壓力不僅僅來自歐盟。為防止取消配額后中國紡織品大量涌入美國市場,進入2005年5月中下旬以來,中美間關于紡織品的摩擦持續升溫。2005年5月13日,美國政府宣布對棉質褲子、棉織襯衫和內衣褲3類中國服裝產品進口設限;18日,美國政府又宣布對更多中國紡織品設限,受限產品包括男式和男童棉織和人造纖維襯衫、人造纖維褲子、人造纖維針織襯衣和外衣以及精梳棉紗等。6月1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公布對中國出口的包括褲子、襯衫、內衣等7類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并決定將此限制持續到2005年12月31日。接下來實施的“封關”和“清關”更讓大量的中國紡織品滯留在運輸路途中。

發展中國家也對中國的大量廉價紡織品出口產生了恐慌。2004年12月16日,阿根廷總統基什內爾簽署了兩項旨在限制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的法令,實行嚴格的進口配額管理。規定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量不得超過上年阿根廷全部同類商品進口總量的7.5%和6%。業內人士分析,阿根廷政府的這一舉措,為其他國家抵制中國紡織產品作出了一個“危險的先例”。與此同時,65個國家的115個紡織行業組織簽署了《伊斯坦布爾宣言》,鼓動并要求延長現行配額體制,限制中國紡織在全球搶占市場……

但另一方面,中國紡織品卻出現了明顯的出口“量增價跌”局面。以美國為例,2005年第一季度,我國對美國新取消配額的產品中,出口價格跌幅超過50%的有23個類別,涉及金額2.7億美元,占出口金額的15%,對其他地區出口也有類似情況。

“后配額時代”的中國紡織全球化之路,開始變得撲朔迷離。我國紡織品出口高速增長引發的問題日益突顯,已經到了危及行業生存的地步了。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紡織品為什么會成為歐美特保的目標?紡織品行業本身是否也有起禍之由?當前我國紡織品貿易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是怎樣造成的?

“主動配額制”也是解決我國紡織品行業現存問題的客觀需要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生產總量在世界上居于絕對優勢。中國服裝、棉紡織品、毛紡織品、絲綢、化纖生產能力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紡織品產量占世界的50%,服裝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20%,出口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在紡織品服裝上充分表現出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

然而,從整體上看,中國并不是紡織品生產強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仍然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亟須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產企業多,但規模小。全國數萬家紡織服裝企業中,中小企業占90%以上。從出口方面看,目前我國有4萬多家紡織品出口企業,但年出口額達500萬美元以上的僅3000家。以滌綸企業的規模為例,西歐是我國的3.5倍,美國是12倍,日本是13倍,韓國是30倍,臺灣是35倍。

第二,設計開發能力弱,名牌產品少。中國是一個紡織品服裝“制造大國”,但同時又是一個“品牌小國”,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同時,國內服裝業目前還沒有催生出一個國際性的品牌,這成為中國服裝業的一大缺憾。目前,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0%。之所以造成國際品牌缺失的現象,原因在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設計開發能力弱,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技術裝備實力還不強,紡織品面料缺少新品種,沒有領導時尚和潮流的能力。有機構為各國的設計能力打分,中國為2.4,日本4.6,臺灣地區4.5,韓國、美國4.3,泰國、印尼2.8。

第三,產品結構上,中低檔產品比重大。由于缺乏自己的品牌,造成國內服裝業多年來主要以來樣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襲為主。目前,制約服裝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我國出口服裝類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出口仍然以貼牌為主,出口商品以中低檔為主,低價競銷現象嚴重。雖然我國出口的最終產品已經占到2/3,中間產品、初級產品降到30%,但最終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占50%,大多數還是給外國品牌做加工。這大大制約了出口服裝的價值,也是造成出口紡織品價格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

第四,行業的組織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低,利潤微薄?!耙涣髟O備,二流產品,三流價格”仍是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真實描述。我國紡織品行業在進入市場時,有些方面是無序的,有的方面是靠互相殺價,許多中小企業靠的就是價格低廉來占領市場,紡織產品出口形成了數量大而價格低的不利局面。從總體上看,在國外最終完成的紡織品和服裝銷售額中,中國的加工費收入占不到10%,90%的利潤都屬于國外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和零售商。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為了爭取出口機會,仍在競相壓價。“不管價格,先搶定單”是我國紡織品行業惡性競爭的真實寫照?,F在很多紡織企業以低于成本價20%左右的價格處理產品,比如說棉紗正常價是400元一件,現在很多企業350元左右就賣了。盡管企業受的損失很大,但不這樣做,損失可能更大。在歷次的廣交會上,很多外商挨個攤位談價格,每次都用上家開出的較低價格來彈壓下家,甚至品牌企業也無法幸免地要低價銷售產品。這導致紡織服裝行業交易成本高,內耗大,形不成良好的企業生態。2004年我國針織襯衫每件平均單價為2.17美元,褲子為2.89美元。2005年1—2月,江蘇省棉紡織業利潤只有1.42%。

第五,市場競爭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我國紡織產品與外國產品相比,在質量一樣的前提下,確實具有價格低、性價比高的優勢,而紡織品成本低的主要因素是勞動力優勢。比如中國制造襯衫的成本大約是1.12美元,而最便宜的拉丁美洲國家也要達到1.5美元,最貴的就是墨西哥,大概2美元,美國大約是5美元的生產成本。因此,中國紡織品行業市場競爭過分依賴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優勢。那么,中國勞動力的價格優勢來自哪里?一是工資極低,二是無福利保障。例如2002年我國紡織業每小時勞動工資成本0.62美元,相比之下,韓國3.63美元,德國21.48美元,美國工廠每小時支付21.11美元,其他30個外國國家每小時平均支付14.22美元。

但是勞動力成本過低,一方面不利于維護勞動者利益,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建立在勞動力價格低廉基礎上的紡織品出口低價格,則會沖擊國外同行業市場,民眾的敵對情緒會影響到政府的態度。從我國服裝業所受到的一系列反傾銷事件中,我們應當反思:雖然競爭是無情殘酷的,但“你失業、我生存,你倒閉、我發展”的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方的社會與經濟,這是人家所不愿看到的。如果長期維持這樣的價格優勢,就容易受到反傾銷的指控,且極易招致國際上反傾銷打擊。

中國紡織品在世界市場所占的比例已經不小,中國紡織業現在面臨的挑戰不是如何擴大市場份額,而是增加深加工、高質量的產品。要使中國的紡織服裝企業真正從配額取消中獲益,紡織服裝業就必須強化行業自律,從競相壓價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要根據不同市場和不同時期的要求,積極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裝類產品,從低價經營提升到品牌經營,創出中國的中高檔服裝品牌。主動配額制”對實現我國紡織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仍然停留在低檔次的數量擴張型水平上,這本身就不太正常。越來越多的紡織品貿易摩擦迫使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在新的嚴峻形勢下,我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我國紡織品貿易增長模式進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要維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兼顧其他國家同行的利益,消除一些國家的疑慮,最終實現紡織品貿易的協調、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家對紡織品國際貿易宏觀調控的手段,“主動配額制”具有透明度高、公正、公平的優點,主要目的是適當調節紡織品的出口節奏,維護世界紡織品貿易的正常秩序,推動紡織品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爸鲃优漕~制”不僅有利于改變我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不利地位,更主要的是通過這種“倒逼式”機制,可以迫使我國企業轉而生產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最終實現我國紡織品行業的生產轉型。

首先,“主動配額制”有利于消除國際上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恐懼,減少貿易摩擦。

從出口退稅以增加出口量,到主動實施“主動配額制”,中國紡織品出口變“他限”為“自限”,以限制出口總量。中國政府對紡織品外貿政策的態度出現了180度的大轉彎,其根本目的旨在緩解一些國家對中國紡織品洶涌而入的擔心。我國對紡織品出口實行“主動配額制”,客觀上是為了消除一些國家的疑慮,創造自由、寬松的紡織品國際貿易環境;從長遠來看,在國際貿易領域,妥協與退讓未必就是貶義詞,如果爭議雙方都通過磋商選擇妥協的話,其結果甚至可能是雙贏。因此,中國在美國與歐盟聯合施壓的情況下,主動選擇“主動配額制”之舉,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建立紡織品貿易新秩序,緩解貿易摩擦,這不僅能夠將實際貿易損失減少到最小,而且對外表明了一個欲以對話方式“和平”解決爭端的積極姿態,贏得了談判的先機。

其次,對紡織品出口實行“主動配額制”,有助于紡織品行業提升產品結構,提高出口效益。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傳統家庭工廠的低成本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競爭的需要。大量“做一單就跑”的小企業不僅擾亂了出口秩序,也毀了中國紡織品的國際形象。從長遠來講,中國紡織品要加強自身競爭力,必須放棄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走高端紡織發展之路。要解決長期存在的技術研發、設計能力不足、產品單一等不足問題,塑造出一批世界知名的紡織品品牌,形成核心競爭力?!爸鲃优漕~”的分配為中國政府整治紡織品出口行業提供了機會。

在紡織品的出口上,我國政府這次采取的“主動配額制”辦法,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價”,其主要目的在于抑制低價惡性競爭,這是一種“倒逼式”的產業變革方式。在這項政策下,對質次價廉的商品壓力較大,對質優價高的商品壓力較小,這將促使紡織品出口企業改變以往“靠低價優勢搶占市場”的方法,轉向提高紡織產品的附加值,走品牌經營的路線。

從長遠來看,“主動配額制”政策的調整反映了我國政府改善出口商品結構的愿望,其旨在幫助中國紡織企業在“后配額時代”把握時機,走健康有序發展之路,避免盲目追求數量,推動紡織企業向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方向發展。最終將導致我國紡織業提升產業結構,實現優化我國紡織品出口結構的目的。

再次,“主動配額制”政策有助于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

同許多生產中低檔產品的中國生產商一樣,低廉的出口價格一直是紡織品占據國際市場的法寶,“中國制造”賺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環節的微薄利潤。我國對紡織品出口采取“主動配額制”,主觀上也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需要。利用當前的有利形勢,提高我國的貿易條件恰逢其時。對紡織品出口實行“主動配額制”,出口量減少,客觀上會形成“物以稀為貴”的局面,最終導致我國出口紡織品價格的上升,避免出口量增價跌的現象。與由進口國限制進口相比,我國通過出口數量限制,獲得了在進口國以高于世界市場價格銷售的價格加成收入;而如果被征收反傾銷稅,這部分價格加成收入勢將落入進口國政府囊中。因此,對紡織品出口的“主動配額制”,不僅可以有利于改變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不利地位,同時可以將以前無償給外國用戶提供的“福利”收回給國內,從而達到改善我國國際貿易條件的效果。

最后,對紡織品實施“主動配額制”政策有助于改善紡織工人的收入和福利。

員工待遇不合理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我國企業在勞動力福利等方面比西方企業受到的約束少,我國紡織品服裝以價廉物美而取勝,其實是用自己的資源和環境來換取外幣。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以犧牲我國勞動者利益為代價的出口模式與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是不相符合的,因為我們的理想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對紡織品出口實行“主動配額制”,將把數量眾多的以剝削紡織工人為手段、生產低檔紡織品的中小企業淘汰出局,而剩余的則是那些科技含量高、生產規模大、管理正規的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隨著眾多不規范紡織服裝企業的退出,我國目前存在的出口市場惡性競爭的局面將得到改觀乃至消失,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必將增強,我國紡織品的出口效益將得到大幅度提高,我國紡織工人的整體收入最終將得到大幅度提高,社會福利得到完善。

政策初步效果與預期

我國對紡織品實施“主動配額制”政策以來,目前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從實施的政策效果來看,基本上實現了我國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