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宏觀金融調節避免國際貿易危機

時間:2022-10-07 08:51:00

導語:提高宏觀金融調節避免國際貿易危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宏觀金融調節避免國際貿易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從爆發到逐漸平息,已經很長時間了了。一直以來,各國政府紛紛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救市”政策,終于迎來了曙光和希望。我國政府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堅決實施了一攬子刺激計劃,使中國經濟取得了令國人滿意,讓世界震驚的平穩、較快、較好的增長。我國的GDP在金融危機沖擊下,仍實現了較高的增長,通貨膨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我們天津市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經過攻堅克難,奮力拼搏,保增長,渡難關,上水平,取得了經濟發展回升向好的顯著成績,市場信心增強,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繼續顯現,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

上述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黨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離不開全國全市人民在危機中搶抓機遇,在困境中尋求突破,在競爭中贏得主動的共同努力。同時我認為,我們所以能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關鍵的原因是黨和國家,以及天津市政府為規避國際貿易風險而采取了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

一、為了規避國際貿易風險,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由于國際經濟失衡加劇,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資本,導致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發達國家出于自身政治、經濟利益的考量,利用自己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強勢地位,會運用各種打壓方式,壓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甚至不惜損傷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轉嫁發達國家的困難和危機。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為了規避國際貿易風險,我國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這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從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來看,我國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從一個原本閉關鎖國的計劃經濟時期轉移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已經進入了對外交流合作,特別是在一個大市場中進行商貿往來的環境。我們已經不能單單只根據國內的情況,僅僅著眼于從調整國內的宏觀金融政策來促進經濟發展,而要跳出中國看中國,放眼世界看中國,從全球經濟發展中找準我們的位置,發揮我們的優勢,實現我們的目標。

二是,從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來看,我國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志,我國已經全面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新興市場國家,已經從實質上置身于全球化經濟發展之中,國內國際市場化的競爭態勢主宰著我國的經濟發展。

三是,從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看,我國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我國作為一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發展是硬道理”,落后就會挨打,這已經在中國的歷史上得到驗證。世界金融危機是一個國內的經濟發展與國外的經濟大勢緊密聯系的全球化問題。在世界性的經濟博弈中,實力的強弱,往往會決定競爭的勝敗。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處于弱勢地位,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是金融危機最大的受害者。發展中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必須講究競爭藝術,具有戰略性的應對舉措,這就是實行對內與對外相協調的宏觀金融調控。

四是,從國際政治斗爭和經濟霸權主義的情況來看,我國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但是,國際政治的多極化、經濟競爭的復雜化,使國際經濟秩序很不規范,很不平等。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首先爆發在美國,蔓延到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強烈沖擊。國際貿易既是合作、競爭,又是一場斗爭?,F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加劇和放大。為了防止大國政治對我們的沖擊,就必須實行宏觀金融調控,并輔以必要的外交手段,應對大國貿易保護主義在金融貿易上對我們設置的重重障礙,實現貿易雙方的互利共贏。

二、宏觀金融調控政策需要進一步強化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政府從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出發,實行了經濟刺激計劃,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著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結構調整難度加大,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等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之所以說必須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準備,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已經向著趨于穩定的方向發展,但我們還不能說經濟運行已經根本好轉,復蘇的根基還不牢固。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提醒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要使得經濟復蘇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就要拿起宏觀金融調控的武器,隨時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可能出現的危機余波甚至狂瀾再起。

第二,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很脆弱。在一定程度上講,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是對我們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沖擊,而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要作艱苦的努力。由于我國在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還沒有做到完全和國際經貿規則接軌,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滯后的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對國有資產的行政監管缺位,還有大量的不良資產、不良貸款、劣勢企業干擾著經濟發展。國內很大一部分經濟增長和內需消費,還是在初始的、封閉的、粗放的狀態下產生的,生產力水平不高,受國際因素的牽制不大。為了防止這些潛在危險的出現,需要進一步加強宏觀金融調控政策。

第三,在宏觀金融調控政策上存在著缺失和不足,需要完善和加強。比如對金融機構本身的管控乏力;對不良資產的監管和控制使用還不夠有力;大量的財政投入與實際收益還不成比例,等等。再如,中國的外匯儲備,目前已經達到數萬億美元。一方面說明我國在財富上的儲備能力,而另一方面又說明一旦出現不可忽視的金融風險,面臨的損失也將是巨大的,必須予以合理適度的控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宏觀金融調控政策仍不能退出,而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后金融危機條件下宏觀金融調控的對策

在后金融危機條件下,需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宏觀金融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要積極加強國際合作。經濟危機是世界性的,所以,要共同實施有效的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我們主張通過平等協商尋求國與國之間貿易上的互利共贏或者多邊多贏。正是在這個前提下,我國積極參加了多次國際金融峰會,與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的領導人研究探索應對金融危機的宏觀經濟政策,前不久又與“金磚國家”共同召開峰會,研討經濟的發展。今后,國家還會以負責任的姿態,繼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發展中宏觀政策的制訂和協調,用以推進全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二是,著力解決國內區域經濟失衡的矛盾。應對國際經濟失衡最好的辦法是克服自身的經濟失衡。我國要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取勝,首先要解決好國內的問題。要在金融投入上支持沿海地區、農村地區、以及西部欠發達地區,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高科技、高產能、低消耗、低污染的高端企業和實體經濟率先發展。目前,我們許多企業的經營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它們主要靠政策的支撐在艱難生存。對此,要實行優質企業市場準入、劣質企業依法退出市場機制,經過調整經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建立能參與國際化競爭的新的高端企業集群。要抑制地方保護主義,逐漸打破壟斷行業的陳舊體制和獨霸地位,建立公平競爭機制。

三是,嚴格控制盲目投資,科學規范基本建設?;仡櫸覈洕系膸状魏暧^調控,最大的難點都是因為基礎設施規模過大,投資過多,超過了我們的能力。目前,各地方財政投資增長的沖動難以控制,許多地區甚至負債投資。大部分投資用于基本建設,在拉動內需方面成效并不顯著。對此,要通過調整宏觀金融政策,嚴加控制過熱的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錢花在刀刃上。各級財政投入,要向促進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傾斜;向內生增長、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行業傾斜;向實施節能減排,提倡綠色環保,提高生態保護水平和經濟發展質量傾斜;向社會保障、教育、“三農”、民生等關乎人民生活的領域傾斜。同時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努力保持收支平衡,并通過增強內外部約束力,有效防范經濟犯罪,化解潛在的財政風險。

四是,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合理調控。我國的貨幣及其匯率政策,是根據中國的國情來制定的,首先考慮的是中國的國情,中國人民的利益。我們在人民幣匯率方面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對世界經濟復蘇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們要看到,作為國際流通貨幣,美元幣值的不穩定,會出現國際貿易中的投機性攻擊,由此會造成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對于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強勢經濟體都可以利用這樣的國際貨幣體系來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承擔過多的責任。因此我們主張自由貿易,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反對用強制的辦法來迫使別國的匯率升值。要通過宏觀調控,把人民幣匯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

五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外資。要繼續穩定發展對外貿易,落實和完善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各項政策措施,繼續改善海關、質檢、外匯等方面的服務,從法律上為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創造一個公平和諧的環境。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營銷網絡,通過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要通過宏觀協調,敦促發達國家放寬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限制。要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增值,并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六是,加強治理金融危機的法律建設。通過對金融工作的立法,實現經濟決策、金融管控、財政投入等經濟行為的法制化和規范化,逐漸形成以法律為核心、以機制作保障的金融危機防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