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貿易結合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2:56:00

導語:中韓貿易結合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韓貿易結合度研究論文

隨著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的擴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優勢的中韓兩國貿易規模迅速增長。早期的中韓貿易始于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時是通過香港,以間接貿易方式進行小規模的商品貿易。到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也只處于一個貿易規模不到10億元的低水平上,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隨著韓國政府推進北方政策,主辦漢城奧運會,中國對韓國企業開放山東半島等兩國經濟交流條件的逐步形成,貿易規模急劇擴大。1988年,雙邊貿易已經超過30億美元,創下高增長的新記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兩國建交為契機,貿易迅速擴大,進入飛躍增長時期。通過香港的間接貿易大部分轉換為直接貿易。中國韓國出口商品所征收的關稅也從一般關稅轉變為優惠關稅,為韓國企業開辟中國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1992年貿易額達到63.8億美元。韓國出口增長率創下了165%的驚人記錄。1994年,貿易額超過100億美元,1997年達到235億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經濟萎縮,進口需求急劇下降,韓國銀行嚴格限制信用證的開具導致雙邊貿易額急速滑坡,飛速增長的韓國出口劇減,中韓貿易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達11.6%,然而,伴隨著亞洲市場的全面回升,進入2000年以后,韓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比前一年度分別增加了34.8%和44.3%,貿易規模首次突破300億美元大關。2003年,韓國對中國出口高達357億美元,占韓國總出口額的18.4%,中國一躍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國。

中韓貿易結合度分析

中韓雙邊貿易發展可用貿易結合度來直觀反映。貿易結合度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用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國對b國的貿易結合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出口總額;Mb表示b國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松散。

依據中韓兩國建交以來歷年貿易數據,分別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間中國對韓國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為1.33,以后各年份,數值逐年遞增。到1997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該數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達到歷年最高點,為2.88。2000年以后,該數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動。另一方面,韓國對中國的貿易度亦呈逐年遞增趨勢。1992年的數值為1.75,增至1997年的3.99,達歷年最高點。1998年同樣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動。

通過對12年間兩國貿易結合度數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04年中韓兩國相互貿易結合度遠大于1,且與世界其他國家橫向比較,屬于高貿易結合度之列。以美國為例,200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結合度為1.22,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為0.88,對比結果表明,目前中韓之間的貿易聯系十分密切。

1992-2004年中韓之間貿易結合度呈穩步上升趨勢(1998年除外)。說明1992年兩國建交以來,兩國貿易量突飛猛進,增長迅速。

兩國貿易結合度數值的波動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均略高于中國對韓國的貿易結合度,說明韓國在商品貿易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要更高一些,這與中國在韓國主要貿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兩國貿易結合度有所波動,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企業在這次危機中受到重創,韓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維持不變,導致對韓國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國進口總額對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對韓國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韓國從中國進口在世界進口額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韓兩國貿易結合度趨于平緩,增幅有所減小,主要原因是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加劇,相互間的摩擦逐漸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國出口總額大幅度提高,使對韓國出口額在總出口額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總進口額在世界進口額中的比重增加,從而對貿易結合度的數值產生影響。

中韓貿易的互補關系分析

對于互補關系,并不存在嚴格的定義。一種觀點認為,如果A國的強項是B國的弱項,那么這兩國就存在互補關系(關志雄,2002)。另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產品與另一方集中進口的產品相吻合,兩國的貿易就具有互補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兩種觀點著重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顯著的兩國在不同產業之間的垂直互補(或產業間互補),即兩國通過貿易達到調劑余缺,取長補短的目的。而貿易互補應包括產業間互補和產業內互補。與產業間互補相比較,產業內互補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為產業內互補的物質基礎是在于產業內分工。一方面產業內分工使生產要素更容易適應環境,調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產業內分工使貿易雙方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聯系機制。貿易雙方相互之間的經濟聯系就更緊密。為了更深入揭示中國與韓國雙邊貿易的互補性,本文使用貿易特化系數從產業間互補與產業內互補兩個維度對其加以衡量,貿易特化系數(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反映的是一國某產品凈出口額與該產品進出口總額之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國對韓國在i類產品的貿易特化系數,Xi表示中國對韓國出口i類產品的金額;Mi表示中國從韓國進口i類產品的金額。一般認為,-0.250.8時,表示中國在i類產品方面競爭力強;當TSCi<-0.8時表示中國在i類產品方面競爭力弱,以上兩種情況表明中韓貿易處于產業內互補狀態。

參考兩國2004年商品貿易數據可得出在目前各類商品貿易中的中國對韓國的貿易特化系數。其中,中國在糧食,漁類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裝類商品的貿易特化系數均大于0.8,其中服裝的貿易特化系數最高,達到0.93。而在化工,集成電路,汽車,機械,儀器等類商品上,中國的貿易特化系數均小于-0.8,其中,數值最小的是汽車和科學控制儀器產品,分別為-0.9和-0.89。數值處于-0.25和0.25之間的商品主要有礦石,燃料,有色金屬,辦公和電信設備,電機,發動機以及日用品等幾類,除有色金屬類數值為正外,其余各產品的貿易特化系數均為負。從以上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中國在農產品和服裝等低附加值的產品上的競爭力比韓國強,具有比較優勢,而在機械,電子,化工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方面的競爭力弱,具有比較劣勢。中韓兩國在上述產業間互補。

中韓兩國在相當一部分產品上具有產業內互補關系。具有產業內互補的商品的雙邊貿易額較大,共占總貿易額的43.5%。

具有產業內互補的各類產品絕大多數的TSC值為負,說明在韓國在這些類別的產品中對中國出口額要大于從中國進口額,在此類產品的貿易具有的競爭力略高于中國。

無論是產業內互補還是產業間互補,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在中韓雙邊貿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額,占雙邊總貿易額的41.2%。

中韓貿易存在互補的原因

中韓在各自競爭力強的幾個產業具有產業間互補關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與韓國資源稟賦的差異。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在農產品,服裝,電器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韓國的資本相對豐裕,技術水平先進,管理經驗豐富,因此在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兩國在辦公設備,電信及礦產類資源密集型產品方面產生產業內互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產業內分工。技術經濟理論認為,工業化水平越高,產業分工就越密切,經濟聯系就越緊密。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中國與韓國產業內分工不斷細化,異種產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從而促進了中韓在工業制成品方面的產業內貿易和產業內互補。中韓在礦產業的貿易互補度很高,雙方都不具有比較優勢。原因是中國是一個礦業進口國,進口量遠遠超過出口量,特別是近年中國工業迅猛發展,國內礦源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到2003年底,礦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逆差量,在從中國進口的大量礦產品中,從韓國進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國出口的少量礦產品中,向韓國出口的比例卻很大。進口絕對值上的小差別和比例上的大差別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費需求的相似性和重疊性。根據林德爾(L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論,具有相似購買力和產品消費偏好的國家之間會產生產業內貿易。盡管中韓兩國人均收入還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費習慣對雙方產業內貿易和產業內互補

產生重要影響。文化的相近是一種特殊資源,廠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鄰國消費需求的產品。

本文通過結合兩個指標對1992年來中韓貿易做了實證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從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與韓國之間的雙邊貿易獲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并且雙方的貿易聯系越來越緊密,貿易結合度不斷提高。

中國與韓國雙邊貿易的產品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雙邊的相互貿易從以產品差異顯著的垂直型貿易(產業間貿易)為主逐漸向以同類產品的水平型貿易(產業內貿易)轉變。

中國與韓國雙邊貿易的產品具有很強的互補關系。在這種互補關系中既包含了基于生產要素比例差異的產業間互補,又包含了基于產業內分工和相似需求的產業內互補。而且產業內互補占有重要份額,互補程度逐漸增強。由此,中韓雙方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從而通過雙邊貿易最大化造福兩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