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內貿發展現狀及措施詮釋
時間:2022-05-10 09:30:00
導語:產品內貿發展現狀及措施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我國已經深入參與到這種國際貿易體系中。本文通過對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現狀的分析,力圖找到實現我國產品內貿易競爭優勢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隨著國際貿易競爭的加劇,國際分工模式及國際貿易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品內貿易成為當今世界主要的貿易模式。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跨國公司經營活動不斷擴張,國際競爭已經由最初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歷經產業內競爭、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發展為產品內的競爭,這就導致國際分工模式由最初的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發展到現在的產品內分工,與此相應的是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模式也由產品貿易逐漸演化為產品內貿易模式。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引進國,已經逐漸融入國際產品內貿易體系之中,并且這種貿易模式對我國的貿易余額和貿易結構優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國際分工模式和國際貿易模式的演變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將有效的增強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
產品內貿易的內涵
產品內貿易是新的國際分工模式的產物,與過去主要以產品為基本對象的國際分工模式相比,當代國際分工最顯著的特點是,某個產品生產過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環節,被拆散后分配到不同國家去進行,形成以工序、環節為對象的分工體系。產品內貿易分工所研究的生產形式必須滿足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產品的生產必須經過一個或者多個工序;二是產品生產跨越國界,兩個或者多個國家為產品價值形成提供生產服務;三是至少一個國家在工序生產中運用了國外進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產出的最終產品或者中間產品需出口到別國。因此,產品內貿易模式研究的經濟現象實質是生產工序跨國式的空間分離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效應,即生產鏈的全球鋪展對要素流動及其價格、生產和貿易模式以及各國及世界整體福利的影響。
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現狀
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貿易的主要形式為加工貿易,加工貿易企業通過進口中間產品,進行組裝、加工,將生產出來的產品用于出口,這些產品既可以是最終產品(消費品和資本品),也可以是用于下一環節的中間投入品。但由于我國目前處于生產價值鏈條的末端,主要通過進口中間投入品并加工裝配成最終產品(主要是消費品),然后出口最終產品,因此生產產品中最終產品占絕對比重。
我國加工貿易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30多年來,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從1981年的220億美元發展到2007年的12180億美元,從占出口總額的不足15%躍升到50%以上(見圖1)。這是得益于以下幾個因素:跨國公司通過直接投資在我國進行生產和經營布局;我國積極加快改革開放,致力于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逐步降低;加工貿易的投入品進口多采取保稅措施,或出口時退還所征進口稅。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產品內貿易增值率呈波動中上升的趨勢,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一是我國工資增長的幅度超過了進口投入品的價格上升幅度,導致原來一些需要進口的中間品大都開始在我國國內生產,減少了對進口投入品的進口;其二是在中國的價值鏈延長了,一些本來在國外的生產環節逐漸轉移到中國進行,尤其是一些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生產環節。
從參與國際產品內貿易的主體來看,在華的外資企業已然是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貿易的主體,而且參與程度正在逐年加深(見圖2a、圖2b)。由于外資企業擁有全球化的生產和貿易網絡,與內資企業相比,它們更容易充分利用中國對加工貿易的優惠措施,把中國作為其全球分工中的一個生產基地。雖然外資企業日益被搶占市場戰略所驅使,但把中國作為生產基地仍然是其重要目的。
從我國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隨著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來說有以下趨勢:
傳統商品(紡織、服裝、皮革和制鞋)的比重逐年下降,機電產品的比重則逐年上升,到1999年,機電產品已經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中最重要的產品,進入21世紀后,我國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繼續優化。
到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機電產品701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7.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478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3.6%;進口機電產品4990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2870億美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16.7%和16%。而傳統勞動密集型商品中,服裝類加工貿易出口增長明顯減緩。
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變化推動著整個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見圖3)。如圖3所示,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占90%以上,而一般貿易只占8%以下。雖然我國在資本、技術密集產業中只參與了其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但從商品構成上看,加工貿易改善了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
根據本文的分析,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貿易分工的程度不斷提升,其表現是產品內貿易指數顯著提高,以及中間產品貿易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產品內貿易也產生了諸多積極的經濟效應,具體表現為:貿易余額的增加;加工貿易增值率的提升以及貿易結構的優化。但是也要清楚的看到,組裝加工仍是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主要方式,我國仍然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下游環節,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處于低端地位。根據全球價值鏈形成的一般規律,這種狀況是在國際直接投資中處于從屬地位的必然結果。
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對策
首先,大力吸引外資,大力開展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以加工貿易為切入點,積極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
在傳統分工格局下,產業結構的升級是最終產品意義上的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躍升;而在產品內分工的模式下,則深化為產品內部生產鏈條上的升級,同時也是價值鏈條上的攀升,而這種躍升在跨國公司的主導下比傳統的產業升級更為迅速。從我國當前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來看,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國仍然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下游環節。要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必須把握當前我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的趨勢,并加以深化,在與跨國公司的合作中逐步融入其國際產業鏈條,從最初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加工環節,進而從事資本密集型的零部件、中間產品生產環節,最終從事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貼牌生產、自由品牌生產環節,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而從跨國公司的角度來講,出于逐利及對國際競爭的考量,跨國公司會逐步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含量,并重視在東道國的技術研發和創新,這就為我國通過加工貿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遇。
其次,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發展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我國在全球產品內分工價值鏈上的躍遷。
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在跨國公司主導的產品內分工的模式下,只有作為投資母國占據產品價值鏈的上游,才能獲得貿易的主導地位。雖然我國依據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體系,由于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和其他效應,的確會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并逐漸獲得技術的升級和資本的積累。但是,投資母國同時也在進行更快的技術更新,在動態發展的價值鏈上,我國盡管獲得了一定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不斷在向上攀升,但仍然落后于投資母國,難以擺脫低端分工的地位,在全球價值鏈上處于下游,從事專業化的附加值較低的生產環節。要想擺脫這種局面,必須秉著“走出去”戰略。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資金、技術上處于劣勢,但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生產技術,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條件,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加大對外直接投資、將產品的非核心環節轉移出去,專著于研發環節和核心生產環節,培養我國企業的技術優勢,形成技術積聚效應;通過將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分配到適合的國家,從而將不同國家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產品的競爭優勢,凝聚多國比較優勢為產品優勢,提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競爭優勢。通過上述技術積聚效應和產品競爭效應,整合全球資源,從而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加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深度和廣度。
企業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則是從根本上對價值鏈進行重構。這兩種方式對于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互補作用。上述兩點對策并不沖突,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并非排斥引進外資,與此相反,繼續引進外資以求更廣泛深入的參與到國際產品內分工體系中,是實現價值鏈攀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強永昌.產業內貿易論:國際貿易最新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曾錚,王鵬.產品內分工理論的歷史沿承及其范式嬗變[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
3.田文.產品內貿易模式的決定與利益分配研究.國際商務[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5)
- 上一篇:高校學生三下鄉的感觸
- 下一篇:建設局局長的上任演說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