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問題

時間:2022-10-17 11:05:00

導語:國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問題

一、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結構分析

1、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體規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制成品的總體規模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從工業制成品自身來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量從1980年的90.05億美元上漲到2008年的13,527.36億美元,上漲了150倍。

其中,2002~2007年的6年期間,出口工業制成品的增長率都在25%以上。從出口總量上看,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量占總出口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0%上升到2008年的94.55%。除了1985年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率是下降的,其余都處于上升的趨勢。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基本是處于一種均衡的狀態。

2、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產品結構。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共分為五類,包括化學品及有關產品;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業產品及其制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未分類的其他商品。我們分別把這五類制成品編號為STIC5、STIC6、STIC7、STIC8、STIC9,分別分析各類別占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量的比重。STIC5占出口工業制成品總量的比重增長幅度并不大,基本維持在10%。STIC6分類變化比較大,由1980年的44.41%下降到2008年的19.4%,其中1980~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不過在1999~2008年一直維持在19%的比率。STIC7是這五類產品中漲幅最大的一個,從最開始占的9.36%比率上升到2008年49.78%的比率。其中,1985~2005年一直是處于飛速增長的階段,這也說明了我國機械制造業的飛速發展。STIC8的發展階段比較不一樣,1980~1984年是平穩發展階段,1985~1987年三年期間比率有所下降,但1988~1993年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比率由23.94%上升到51.65%。1994~2008年處于下降階段,比率由高峰的51.65%下降到2008年的24.84%。STIC9占的比率起伏很大,1980~1986年所占比率由2.3%上升到30.55%,1987年由28.19%下降到1992年的0%,1992~2008年所占比率一直維持在0.03%之內。

3、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差異。分析2009年的出口總量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四?。ㄊ校┧汲隹诳偭康谋戎刈畲螅謩e是11.80%、16.58%、11.07%、29.87%,而一些西部省份,如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西藏、陜西等省份所占出口比例很小,基本在0.3%以下。2009年我國東部地區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1.78%,我國中部地區所占份額為4.78%,西部地區所占份額為3.44%??梢钥闯?,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地域分布十分不合理,東部地區占據主要力量,中西部地區的出口量很少。

二、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中存在的問題

1、工業制成品出口地域分布極不平衡。目前,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企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省份。各地區差異極大,雖然受到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制成品產業,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初級產品產業,而中部地區大致介于兩者之間。但是,在規模經濟特征方面,制成品生產遠比初級產品生產要強,制成品出口所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遠遠強于初級產品出口。如果不充分重視這種極不平衡的發展態勢,必將導致地區間生產技術水平差異的擴大,進而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平衡發展。而勞動者收入的高低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生產率的差異擴大也將導致收入差距的加劇,從而可能引發相關社會問題。

2、工業制成品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目前,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技術標準和市場體系較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歐盟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是新型貿易壁壘的倡導者和積極實踐者,過度依賴這些出口市場國家不僅使我國工業制成品容易成為各種貿易壁壘制裁的對象,而且會削弱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在國際市場變化和抵御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

3、工業制成品出口結構層次較低。受制于國內制造業的總體發展水平,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檔次不高,產品質量和性能仍與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存在一定的差距。雖然目前我國出口的工業制成品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但是在附加值較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發展明顯不足。不論從國際市場占有率,還是從貿易競爭力指數來看,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都處于弱勢地位,而且此類產品出口對外商投資企業的依賴性很大。

三、對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若干建議

1、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國內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加工貿易的發展對于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與一般貿易相比,在加工貿易中,國內企業的收益、凈創匯、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出口商品與國內其他行業的關聯度等都較低。因此,應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升級做起。首先,產業鏈升級。我國加工貿易必須走“簡單組裝——復雜組裝——零部件內地轉移并逐步實現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多元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東部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二是東部加工貿易向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再次,主體升級。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導逐步向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廣泛參與的多極化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國內企業主導。在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后,國內企業可以沿著“一般供應商——主要供應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領導者”的路徑不斷攀升,最終實現產業鏈的“蛻變”,成為加工貿易的主體;最后,培養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加工貿易的最高層次,可以通過一些步驟有意識地培養產業集群,如營造一種產業發展所必需的空間環境、增強當地配套生產能力、建立供應鏈體系、完善科研和物流設施、制定加工貿易產業發展政策等。

2、繼續推進技術創新,提高工業制成品出口質量檔次。要提高工業制成品出口質量、檔次關鍵在于技術創新。一方面要加大基礎科學的研發投入和科技人才培養,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應用技術和開發,特別是現有生產條件的產品創新和工藝改造,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水平。出口企業要有名牌意識,通過實施名牌戰略,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的檔次,創建良性的出口格局。同時,我國也應加快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積極參與涉及行業技術標準制定和修改的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積累經驗,為爭取技術標準制定的主動權創造條件。

3、合理調整區域結構,提高中西部地區出口比重。在東部省市工業制成品出口快速發展的同時,應該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首先,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迎接東部沿海地區和跨國公司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做好準備;其次,注意引導高新科技產業向具備條件的西部中心城市轉移。一些西部中心城市,比如重慶、成都、西安,依托當地眾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生物制藥、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可以因勢利導借助于高新技術產業鏈中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跨國轉移的機遇,積極吸收機制靈活、對市場反應迅速的外商直接投資,帶動當地技術密集型產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積極推進工業制成品出口的發展;再次,因為制成品生產是東部地區的優勢項目,國家出口導向政策實施的結果是東部地區外貿出口及其得利比例上升,中西部地區外貿出口及其得利比例下降,所以今后國家在制定優惠條件方面應該更加合理、慎重,注意調整區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