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轉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10:55:00

導語:加工貿易轉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工貿易轉型分析論文

1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問題

1.1微觀層面面臨的問題

(1)全球化的競爭壓力。

我國加工貿易產業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成熟技術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檔次仍處于低端。在高科技產品市場的全球化趨勢下,企業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

(2)面臨產品生命周期的壓力。

在成品的市場,因為技術開發的速度極快,時尚的變化也很快,產品壽命周期也變化的很快,所謂利基產品,有時數年間就變成毛利率只剩幾個﹪之微利產品,而對企業經營產生極大之壓力。

(3)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加工出口生產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目前,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加工貿易分別占74%和89%,外資企業分別占73%和87%,出口產品明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目前我國95%的醫藥、80%以上的芯片、70%以上的數控機床和紡織機械、90%以上的汽車專利都是國外的。

(4)面對附加價值的壓力。

一般的制造、組裝的企業就是所謂的低附加價值產業,為了維持生存,只能不斷地擴充產能,維持獲利。但是只要市場萎縮、產品價格下降、產品銷售不再成長,企業馬上面臨經營危機。為了克服低附加價值的壓力,企業缺乏思考往產業發展趨勢中之高附加價值的方向來移動。在產業中沒有掌握關鍵技術及關鍵零組件無法提高附加價值;一般制造或代工只是低附加價值的創造。

(5)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產業。

根據2006年外商投資企業聯合年檢數據測算,目前從事加工貿易的臺港資企業超過6萬家,占臺港資企業總數的65%,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尤以廣東、福建、江蘇三省為最多。

1.2宏觀層面面臨的問題

(1)加工貿易的發展造成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

加工貿易發展優劣決定我國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仍處于傳統發展階段,是典型的大進大出模式,出口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低下,導致我國整個外貿出口后勁不足。

(2)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目前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外資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這種方式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加工貿易還未得到充分發展時期,對于我國對外貿易額的增長和我國產品早日進入國際市場所具有的意義;但是,必須認識到,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重要目的之一——引進先進技術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卻未能得到很好的實現。由于我國利用外資多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因而外資并未帶來多少先進技術;而且,由于外資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導致了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和產品的過剩。從國內看,由于外商投資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的過分膨脹,引起產業結構不合理更加嚴重,激化了本來就存在的能源與原材料之間的矛盾。

(3)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加工貿易主體,其戰略和目標影響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向。

“外資為主導,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的格局明顯。在貨物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例超過50%;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例超過90%,國有大中型企業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我國現行的加工貿易政策給予產品出口型外資企業相當多的特殊優惠,其目的是促進我國對外出口規模的擴大,緩解當時我國外匯短缺帶來的壓力,充分發揮對外貿易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大量的外資從事附加值較低的最終裝配環節的簡單加工貿易,加工貿易雖然規模上不斷擴大,但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卻很有限。

(4)我國加工貿易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

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基礎好、發展快、規模大,中西部地區無論從規模還是發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產業和加工工序轉移的條件還不成熟,存在較大差距。

(5)目前加工貿易政策不能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對加工貿易企業樣品管理無明確扶持措施,附加值高的售后服務環節受政策規定只能在保稅區等特殊監管區域開展等。

(6)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并向高級化發展,促進產業鏈加速向我國延伸。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發達國家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務業,發展我國家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般的技術型產業,促使國際產業鏈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不斷向我國延伸。

2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必然性

在我國的貿易結構中,一般加工貿易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外資企業出口比重超過80%。國內企業的加工貿易總體上還處于價值鏈低端。從國際來看,國際產業面臨新的趨勢,從一般制造業轉移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和服務外包的興起轉變。從國內來說,我國確定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節約型和諧社會的要求。因此我國政府對國內資源的占用、土地的占用和能源消耗、節能減排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國家產業升級適應國際產業變化的一個主動調整,也是為了促進加工貿易的升級。

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的方向

(1)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

明確生產要素推動、投資推動、創造推動作為加工貿易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要準確把握國際產業發展方向,不僅把加工貿易作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載體,更要采取措施進一步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要從引用外資為主轉化為引用外資與對外投資齊頭并進的新思路;要重點考慮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國內產業、企業、產品以及產品內部工序的帶動、輻射和擴散作用,海關應鼓勵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國內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公司的加工貿易體系和全球采購體系。

(2)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調整產業結構。

要調整加工貿易監管制度,海關要鼓勵對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鼓勵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更高層次的合作配套,真正掌握參與和管理全球化企業的經驗和竅門;處理好轉型升級與引資質量并舉的關系,海關應配合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將資金和資源引入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同時提供個性化服務。

(3)實現加工貿易的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無疑要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靠自主知識產權和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樹立國民經濟的自主骨架,實現獨立自主的新型工業化。但這并不排斥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我們強調的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創新或模仿創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封閉起來發展。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動的機遇,加強引進技術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創新或模仿創新,就能把利用外資、引進技術與實現我國技術的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一起來。

(4)實現優化加工貿易的區域結構布局。

現在加工貿易基本上都集中在沿海地區,當然和沿海的區位優勢以及加工貿易的特點有直接關系。但是總體來說,東部地區占了加工貿易的97.5%,而中西部21個省區市只占加工貿易的2.5%,是極度的不平衡。而我們的西部資源很豐富,過去幾十年的建設,中央政府很多投資也是集中在中西部的,所以高等院校,尤其工科院校很多,人才優勢非常明顯的。

(5)從單純的加工制造向上下游延伸。

在價值曲線中我們是屬于“微笑曲線”的低端,大部分產品是處于這個低端,上游就是設計、研發,樹立品牌,我們要同時向服務,包括營銷,向這個方向延伸。

(6)構筑加工貿易產業集群指向的創新體系。

全球生產網絡、加工貿易和產業集群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為特定區域開展加工貿易的重要平臺和條件,在某種意義上說,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是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是其核心產業集群創新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4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

(1)產業政策的引導。

對加工貿易,尤其是外資從事的加工貿易予以產業政策的引導,在鼓勵外資從事上述較高層次的加工貿易以外,取消對從事簡單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的部分優惠,以此來刺激外資從技術層次較低的加工貿易領域撤出并投入到較高層次的加工貿易中去,從而發揮外資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對我國經濟發展促進作用。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可以根據國際經濟新形勢和國際產業轉移新趨勢,更好地接納國際產業轉移。把國際合作重點從一般制造業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爭取在國際分工中占據較為有利的地位。

(2)放寬加工貿易范圍。

監管部門對加工貿易的管理集中于對企業生產制造環節的關注,把有形物質監管、實質性加工、企業生產能力、出口成品與進口料件的數量對應關系作為開展加工貿易必不可少的關鍵條件,直接導致我國無法將技術含量高、增值收益大的研發設計、營銷以及后續服務等環節納入加工貿易業務范圍,已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制約了加工貿易產業鏈的延伸,影響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3)拓展保稅區域功能。

目前我國出現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港區、保稅物流中心(A型、B型)、保稅物流園區等多種特殊監管區域(場所),均是應加工貿易生產、商務、物流等方面的需要而設立的,但任何一種單獨區域(場所)的功能都是割裂的,市場主體不可能在一個區域(場所)中獲得所需的整套服務,導致加工貿易生產加工與物流服務相脫節,研發、制造、營銷環節相阻隔,同時造成企業操作手續繁瑣、監管部門壓力較大、社會資源浪費嚴重等一些負面現象。

(4)明確準入退出標準。

制定產業指導目錄,建立加工貿易準入退出機制,是引導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我國現行政策并未對加工貿易的技術水平進行甄別,而是將簡單工藝加工貿易和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加工貿易不加區別地給予優惠,沒有很好地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精神,不利于我國的加工貿易向延伸產業鏈、提高增值率和技術含量的方向發展。而有時因為一些政策目標,又簡單采取“一刀切”的辦法予以限制。但在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的生產環節、工藝技術、成品科技含量往往存在較大差異,對資源消耗、環境污染、貿易摩擦等指標有著不同的影響。

(5)引導加工貿易實現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轉移。

加工貿易政策調整要更好地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引導加工貿易實現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較優勢明顯、區域特點鮮明的加工貿易區域發展格局。中西部地區具有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比較優勢,在某些生產制造領域積累了的一定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當地企業和政府也有極大的積極性。

(6)加工貿易企業加強。

一個地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主要表現在該地區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所從事的價值鏈環節或模塊在全球生產網絡體系中地位的提升。在全球生產網絡中,高層級主體特別是領導廠商之所以能夠占據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價值鏈環節或模塊,是因為他們控制著相關的“稀有資產”(這些“稀有資產”既包括有形資產,如設備等,也包括無形資產,如技術、品牌等)。加工貿易企業要想提升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就必須逐步獲得這種“稀有資產”。研究表明,在“稀有資產”獲得及加工貿易升級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加工貿易企業的創新能力。要大力推進品牌戰略,促進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的出口。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而言,既是壓力,也是機遇。必須抓住機遇,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環節和自主品牌發展,在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先機。這對我國經濟快速、穩定、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德學.全球生產網絡與加工貿易升級[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羅興,蔡宜斌.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對外經貿實務,2002,(5).

[3]李晶.外商制造業投資對國內產業升級產生正外部性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03,(12).

[4]馬強.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5,(32):34-39.

[5]郝原明.外商投資加工貿易法規實務概覽[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1.

摘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加工貿易發展道路,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就成為保證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根據我國加工貿易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國內和國外的經濟環境,指出了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及策略。

關鍵詞:中國;加工貿易;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