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加工貿易集群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5 02:12:00

導語:國內加工貿易集群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加工貿易集群發展分析論文

(一)國外關于集群的研究

集群經濟現象是伴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而出現,最早觀察到這一現象的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由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這一問題并未引起廣泛的關注。1890年,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A·馬歇爾在他的代表作《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從專門人才、專門機械、原材料供應、運輸條件以及技術擴散等外部經濟因素促成了產業的集中和相應以來的角度,較系統地分析了集群經濟的成因,并提出了“產業群”(industrialcluster)的概念。1909年,德國地區經濟學家A·韋伯在他的《工業區位論》一書中,從區位因素角度,探討了資本、人口和產業向大城市集中的空間概念。自此,集群經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受到廣泛的關注。

(二)國內關于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研究

從本質上講,加工貿易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根據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情況,在不同的國家完成不同性質的生產工序,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其產品競爭力。王晨鐘運用二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證明了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促進作用,具體來說有:拉動國民經濟,推動國內配套產業發展,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增加就業,提高勞動者素質等等。劉志忠、王耀中也得出了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的結論,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通過加工貿易形成與香港“前店后廠”式的垂直分工,實現本地區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本地區經濟起飛;加工貿易的發展增加了社會就業機會,這緩解了國企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所造成的社會就業壓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加工貿易推動了外貿經營體制改革等等。

加工貿易是指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助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等進口料件,經境內加工或裝配后,將制成品出口的生產和貿易活動,顯著特點為:“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對本國資源不掠奪,對本國市場不構成威脅;有利于加速資金周轉,提高營運效率;比較容易規避貿易磨擦和紛爭;迅速擴大當地制造業規模,有利于較快地提升制造業水平。改革開放30年來,廣東加工貿易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目前已經形成了廣泛的加工貿易集群,例如大瀝鋁型材、西樵布料、陽江刀剪、小欖五金制品、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裝,大涌紅木家具、龍江家具、厚街家具、虎門女裝、大朗毛織、石灣瓷磚、張槎針織、瀾石不銹鋼,楓溪工藝陶瓷、庵埠食品、澄海玩具,新塘牛仔服裝、獅嶺皮具等等加工貿易集群。

結合國外對集群和國內對加工貿易的研究,本文對廣東加工貿易集群的研究如下:

二、廣東加工貿易集群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歷史的沉淀

廣東地處中國的南大門,對外開放交流頻繁,因而也交易受到國外經濟問話的影響。早在1842年鴉片戰爭以前,廣東即出現資本主義現代工業的萌芽。鴉片戰爭后,這種發展趨勢等位顯著。并形成一批具有廣東特色的加工產業和加工生產基地,初步形成加工貿易集群,如順德的綢絲養蠶香云紗生產廠、南海西樵的昌隆絲織廠、佛山石灣的陶瓷生產基地、佛山、中山小欖和陽江等地鑄造和五金創造。這些產業形成和發展幾十年上百年,在歷史的積淀下,形成了現下廣東的加工貿易集群。

由上表可以看出,廣東的加工產業形成的時間和規模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正由于這種悠久的歷史,廣東省的加工貿易集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發展,才形成現在的規模集群。

(二)各項科技計劃的實施催生加工貿易集群的形成和發展

表2.廣東承擔國家級科技計劃的投入產出效益情況(單位:億元)

20世紀80年代以后,科技部門為了把現代科技諸如到經濟肌體、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實行了一系列的科技發展計劃,包括:“星火”計劃,建立“星火”技術密集區,大學科技園等。這些科技計劃的實施,有力催生了廣東加工貿易集群的形成和發展,目前廣東相當數量的加工貿易都是在科技計劃支持下成長起來的,如:順德北滘電器機械加工、東莞石龍電子加工、汕頭澄海玩具加工等等。所有這些項目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推動經濟同科技的結合,把現代科技諸如貿易的發展,為一些加工貿易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下面通過廣東省近年來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分析其對加工貿易集群形成的作用:單位(億元)

圖1.廣東省近年來對科技經費的投入

數據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govpub/tjsj/tjgb/kjtrgb/)統計數據進行編制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廣東省的科技活動經費規模不斷擴大,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龐大的經費支持下,廣東省的加工貿易研發不斷深入,通過科技自創品牌,集聚高科技產品,形成高級的加工貿易集群。廣東省把加工貿易企業轉型作為推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點,引導加工貿易企業研發自主技術、創造自有品牌,加快推進“本土化”進程,形成了企業的新格局,科技創新已成為產業調整升級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

(三)吸引國際產業的扶持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產業不斷向外轉移,廣東由于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吸收了大量的外國產業到其落戶。到2008年底,世界500強中已有208家在廣東投資設立企業,建立加工基地。到2009年,廣東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到1.3萬億元的規模,珠江東岸深圳、東莞、惠州連片所形成的“信息產業走廊”在全國電子加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世界電子信息產業有巨大的影響,并出現了石碣、石龍、清溪、長安、塘廈經濟規模上百億到幾百億的電子信息產業群。此外,方興未艾的汽車產業也不斷在廣東發展,廣州成為著名的一個汽車加工貿易集群基地。

表3.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占全省比重(單位:億美元)

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是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帶動因素。改革開放20多年來,廣東廣泛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建立貿易往來關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多年來廣東出口額在全國遙遙領先,占據全國三分之一強,外貿依存度較高,這當中外商投資企業對廣東外貿的發展功不可沒。利用外資對廣東省對外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規模的迅速擴大,占全省總量的比重明顯提高。2004年,由于國家進一步放寬外商在華采購的出口政策,允許外商在部分地區設立獨資的出口采購中心,并享受出口退稅待遇,使外商投資企業一般貿易出口迅猛增長。全年廣東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達2265.3億美元,進出口增量占全省總增量的70.5%,其中出口1217.1億美元,是1990年的22.2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3.5%,比1990、1995、2000年分別上升38.9、18.0和9.7個百分點。二是高新技術出口快速發展,拉動出口產品結構升級。自1998年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來,6年間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增長了5.4倍,年均增長36.4%。2004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達到664.64億美元,對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47.7%,占出口總額的34.6%,分別比1998、2000、2002年提高21.0、16.1和8.5個百分點。

三、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的發展現狀

(一)廣東專業鎮現狀

表4.廣東專業鎮主要指標(2001~2007)

表4反映出了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的具體數目,集群數目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而不斷增加。根據2005年對全省1117個鎮(街道辦事處,目前全省建制鎮1188個,街道辦415個,調查面為59.7%)的調查,到2004年底,這1117個鎮(街道辦)的經濟規模為GDP8315.9億元(占全省GDP51.8%,按快報數計算,下同)工業總產值13872億元(占全省42%),外貿出口457.9億美元(占全省23.9%),這大體上反映出鎮級經濟在廣東的地位。其中具有專業鎮經濟特征(特色產業產值1億元以上)的鎮326個,特色產業524個,合計地區生產總值5000多億元,約占全省1/5。出口280億美元,占全省14%。其中專業鎮經濟特征明顯(產業集聚10億元以上)約95個。經濟規模超過100億元的鎮已有20多個,最高的達463.5億元工業產值,地方生產總值150億元(順德容桂),超200億元的鎮也超過10個(中山小欖、東莞石碣、清溪、塘廈、虎門、厚街、順德北滘)。這些專業鎮,特別是經濟規模超百億的鎮對區域經濟的支撐作用,不僅表現在經濟規模在當地舉足輕重(這在兩翼、山區尤其顯著,如陽江五金刀具之于陽東、江城,普寧流沙服裝之于普寧等等),還突出表現在市場占有率和區域品牌的創建上。在市場占有率上,以下數字很有說服力,花都獅嶺的皮具生產量占全國1/3,銷售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占領了中西亞和歐洲絕大部分中低檔皮具市場;增城新塘的牛仔服裝占領全國60%的市場份額,每年超過兩億件銷往全國各地;南海大瀝的鋁型材產量占全國35%,占全省50%;羅定附城的充電器產量占世界30%以上的產量;中山古鎮民用燈具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在60%以上,等等。

正是因為一些專業鎮的特色產業在地區內具有相當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影響力,使這些特色產業的產品形成為區域的品牌,這可以這樣的公式表達:區域品牌=專業鎮名稱+特色產業特點+產品。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最出名的區域品牌有:大瀝鋁型材、西樵布料、陽江刀剪、小欖五金制品、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裝,大涌紅木家具、龍江家具、厚街家具、虎門女裝、大朗毛織、石灣瓷磚、張槎針織、瀾石不銹鋼,楓溪工藝陶瓷、庵埠食品、澄海玩具,新塘牛仔服裝、獅嶺皮具等等,伴隨這些區域品牌的出現,一大批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也出現了,成為當地經濟發展重要牽引力。

(二)廣東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自1978年以來,加工貿易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并超過一般貿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在我國外經貿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兩種形式,1978年至今,加工貿易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我國外貿總額中首次過半;我國加入WTO后,加工貿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據中國外貿的半壁江山,地位十分重要。如何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升級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4164.82億美元和2740.29億美元,是1998年28.6億美元和29.81億美元的146倍和9倍,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690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6%,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48.6%,加工貿易順差1424.5億美元,是我國外貿順差總額1019億美元的1.4倍。對于廣東來說更是如此,加工貿易的發展對廣東吸引外資、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等功不可沒。以下表5的數據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已經在廣東發展到極大的規模,各種加工貿易方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優勢和土地、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把握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機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廣東經濟的發展。目前廣東加工貿易進出口金額逐年大幅增長,對全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所占比例超過1/5。以“三來一補”為起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廣東加工貿易現已占全省進出口貿易的七成份額,而自1986年起連續18年,廣東出口貿易規模位居全國第一。近10年來,廣東加工貿易正在從簡單加工向深加工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吸引港澳臺投資的小企業逐步向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大型企業轉變。這些轉變不僅促進廣東外貿出口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的外貿出口做出了較大貢獻。據海關統計,2009年廣東外貿出口2598.2億美元,比1993年大幅增長5.6倍,其中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1987.5億美元,拉動廣東外貿整體出口增長21.1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對廣東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2.4%。2010年1-8月廣東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為878.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2%,繼續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008年廣東實際經營加工貿易進出口的企業有17155家,比1933年的216557家下降了20.8%,但企業經營規模卻不斷擴大,平均每家企業的年進出口金額為1160萬美元,比1993年的244萬美元增長了3.8倍。其中年進出口值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有254家,比1993年的43家大幅增長了4.9倍;進出口超10億美元的企業有17家,比1993年的4家增長了3.3倍;進出口額超100億美元的企業有3家,而1993年則沒有進出口超100億美元的企業。

四、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

按照區域劃分,廣東省可以分為三大區域,分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東西兩翼地區和粵北山區。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9市,面積5.4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30.5%;東西兩翼地區包括東翼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4市和西翼的湛江、茂名、陽江3市。全區面積共4.74萬平方公里(東翼1.57萬平方公里,西翼3.1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6.4%;粵北山區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5市,全區面積7.7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2.9%。廣東省加工貿易主要分布在珠三角九市,東西兩翼山區所占比例很小,珠三角經濟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較高,工業設施齊全,加工能力較強,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而且得改革開放先走一步之利,在吸收外資方面捷足先登,成為省內經濟活動量最大的地區。同時,該區毗鄰東亞、東南亞和港澳臺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華僑眾多,具有濃厚的親緣、血緣關系,為承接他們轉移出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便利。因此,經濟基礎、加上地緣關系和人文優勢,使加工貿易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的業務占全省總量的80%以上。以來料加工為例,全省90%以上的來料加工企業集中在珠三角,僅東莞市就有9897家,占全省的38.83%。而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加工貿易集群則沒有那么大的規模,所以說廣東省的加工貿易集群分布不平衡。

(二)加工貿易集群區內,企業多而不強、集而不聚

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區內企業多而不強的現象較為普遍,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資金、研發設計能力有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所占比重不高,大量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專業化分工與寫作的中小企業在空間上集聚,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缺少足夠大的、強的“領頭羊”,集聚效應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外,過分依賴外資也使產業集聚區企業存在著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產業發展集而不聚,區內專業化分工扔處于較低水平,產業集聚發展層次和科技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傮w而言,珠三角相當一部分產業集聚區只是實現了企業的扎堆,沒有形成真正的專業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認同與協作關系,也沒形成上下游產業的互補效應,更缺乏既競爭又合作的創新能力。廣東的加工貿易集聚區內的企業多以傳統的手工業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部門為主,尤其是“三來一補”、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形成的產業集聚,對高新技術和高層次人才的凝聚作用極為有限,缺乏持續創新能力個動力,缺乏集聚發展的源動力。公務員之家

(三)環保問題突出

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廣東省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優勢與外商在技術、管理、營銷渠道等方面的優勢的匹配和結合。廣東省的加工貿易的集聚發展一方面驅動當地經濟總量增長,另一方面,導致以鋼鐵、有色金屬、煤炭、石化石油、化工、電力、建材、造紙、水泥為高能耗、高污染行業過度膨脹。因而廣東省加工貿易的集群發展導致了嚴重的環保問題,眾多出口產品中原有承擔的環境補償成本大量地被外部化,原本應有企業承擔的環境成本轉嫁給社會承擔。例如佛山南海,由于形成陶瓷的生產集群,當地成片生產陶瓷,造成了當地區域塵土量大量增加,對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所形成的環保問題,亟待解決,刻不容緩。

五、促進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產業升級

早在國際金融危機初顯端倪時,廣東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對落后生產力是“?!?,對先進生產力是“機”;對傳統發展模式是“危”,對科學發展模式是“機”。經濟總量占全國八分之一、進出口總額占全國三分之一的廣東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對我省貿易的沖擊,廣東必須進行產業升級,以增強競爭力。對于廣東來說,調整結構眼光要長遠,一定要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把危機的切膚之痛轉化為調結構的動力,推動工業整體水平和現代服務業躍上一個新臺階,通過抓好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廣東產業轉型升級的高位突破和高端發展。正如書記所言:“調結構比保增長更重要?!痹谝欢ㄇ闆r下,GDP數據的增加可以放緩,但調結構的幅度不能放緩。政府應當積極支持調結構,給予企業在調結構過程中以政策、資金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只有給企業解決了調結構的后顧之憂,構建一個為企業調結構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品的政府運行機制,企業轉移升級等等才更有動力。

在廣東各地,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正在加快。東莞加快了從加工貿易到先進制造業的轉型步伐,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IC設計資源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目前引進的項目中,先進制造業項目占52.3%,現代服務業項目占47.7%。惠州市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化發展,TCL液晶模組項目已投產,最終可形成1200萬套的規模,成為亞洲最大生產線。廣東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1)加快以信息技術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2)做好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布局,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實施重要產業工程,重點規劃建設汽車、石化、造船、造紙等產業基地,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減低加工成本,弱化投資依賴,更重要的是能夠減低交易成本。(4)推進產業布局的區域協調,改善區域分工。加大產業結構區域調整的力度,積極實施“雙轉移”政策。

(二)加強集群區創新體系的建設

加快構建和完善產業集群區內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自主創新與產業價值鏈的提升,特別要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培養創新龍頭企業。要制定明確的鼓勵這類創新的政策,比如設立消化吸收再創新基金等。

提升產業集群的層次和水平,推進向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方向發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將科技園區、特色產業基地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有效途徑,產生協同效應和集聚效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使區域具備持續創新能力,成為區域創新的源泉。因此,推動以強化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向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方向發展。按照高起點、高集成、高關聯的要求,選好產業集群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鏈,作為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和騰飛的切人點,以新興技術為重點,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依托,以大容量、高市場占有率、高效益的優勢產品為龍頭,集中實施應用科技攻關、火炬計劃、技術改造、基本建設等一系列科技經濟計劃,培育高科技產品群,爭創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

以人為本,為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圍繞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建立多層次人才體系。針對區域創新需求和產業集群建設,加大國際頂尖人才特別是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的引進力度,推動海外優秀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創業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結構優化、科學合理的創新人才隊伍,為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構建“人本激勵”、“資本激勵”和“知本激勵”三位一體的激勵機制,積極鼓勵知識產權、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投資、分配,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構筑一體化的人才開發與流動體系。

(三)加強提高中心城市產業集群區輻射引領能力

突出抓好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高端產業集群與總部經濟發展,通過產業、資金、技術的梯度轉移,帶動其他地區發展。要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有所突破,特別是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和束縛,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從而做強、做大加工貿易集群,使這些加工貿易集群去具有更高的集群發展水平。產業集群能發揮資源共享效應,有利于形成城市“區位品牌”。在廣州和深圳的帶領下,隨著廣東加工貿易集群的成功,集群所依托的產業和產品不斷走向世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區域品牌?!皡^位品牌”即產業區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國的香水、意大利的時裝、瑞士的手表等。單個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然而企業通過集群內企業的整體力量,加大廣告宣傳的投入力度,利用群體效應,容易形成“區位品牌”,從而使每個企業都受益。積極推進和形成廣東的加工貿易集群“區位品牌”。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考慮優勢產業、關聯企業和相關保障要素集約建設,實現主導產業關聯發展、成鏈發展、集聚發展。

(四)加大環保治理力度

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格局的形成,對廣東省的環保問題方面的防護造成巨大的壓力。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廣東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防止環保問題。在工業污染防止方面,加強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重點抓好電力、建材、化工、造紙、冶煉、制糖、食品發酵、電鍍、紡織印染、制革等污染嚴重行業的治理,各市縣要對本轄區污染負荷前10位的企業進行重點控制,在2000年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實現污染物排放的全面達標。列入省重點整治的工業污染源,各地要強化監督、管理,并逐步安裝重點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裝置。新、改、擴建和技改項目技術起點要高,要采用能耗物耗低、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嚴禁采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設備和工藝。工業污染防治要依靠科技進步,與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效利用能源、資源,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提高工業污染治理水平。

六、對廣東省加工貿易集群發展的展望

廣東去年逾3000億美元的出口額中,加工貿易貢獻接近70%。加工貿易在廣東未來經濟發展中仍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廣東省要積極探索,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導向的作用,搭建好平臺,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科研中心的技術研發優勢和企業的優點結合起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把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產品有效結合起來,把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的積聚效應與形成企業規模經濟效應有效結合起來,積極做大做強一批優秀企業,以帶動全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此外,廣東政府應有意識地提高加工貿易門檻,有選擇地接受國際產業轉移,并在政策上促進加工貿易產業鏈的上延下伸,鼓勵境外技術中心、研發機構、維護中心、測試中心、營銷中心等機構向境內轉移,引導企業自主開發和自主營銷,通過拓展產業鏈促使加工貿易優化升級、落地生根,增強加工貿易的穩定性和本國經濟的安全性。同時,政府正好可以利用這次政策調整,限制、壓縮增值比例低、稅收貢獻小、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高的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擁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產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廣東省的加工貿易集群已經形成“區位品牌”,為廣東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我相信,通過政府的正確引導和措施,廣東加工貿易集群還將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為我省,甚至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A.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A.韋伯。工業區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江虹。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08,(11)

麻樂、沈朗.東莞“來料加工廠”生產控制模式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2,(18)

陳林、朱衛平.廣東省產業轉移的發展現狀與特征[J].國際經貿探索,2002,(24)

曲博.廣東區域經濟增長差異性研究.廣商學報

肖俊輝、劉婷.廣東省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城鎮化水平比較分析.廣商學報

陳淳、肖玲.廣東四大區域經濟差距分析與對策研究.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王超銘.廣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廣商學報

路平、林萍、關春華.專業鎮在廣東的崛起和創新[M].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

何光軍.關于珠三角產業集聚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廣東經濟,2009,(7)

任軍、長加恭.廣東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廣商學報

Wx.新形勢下廣東加工貿易發展思路.

/mep/zhuanti/jgmyjd/expert/197458.asp

路平.廣東專業鎮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mag2/zirankexue/zirankexue/27511/200609/10662463/

梁育民、余欣.實現加工貿易以本土企業為主導.

/mep/zhuanti/jgmyjd/expert/19746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