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轉型革新研討

時間:2022-06-26 10:40:51

導語:加工貿易轉型革新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工貿易轉型革新研討

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等,經加工或者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據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642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5%,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值13052.1億美元,增長12.7%,加工貿易項下的順差為3656.3億美元,擴大了13.4%。加工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我國引進外資、提高就業、擴大出口創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其主要是通過大量的生產要素投入和資源消耗來實現規模擴大的,隨著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和環境監督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傳統加工貿易方式面臨嚴峻挑戰。

一、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外需依賴性強。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了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有數據表明,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增長幾乎與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增長保持相同的步調?!按筮M大出”模式的加工貿易所帶來的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威脅。因為我國加工貿易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歐、美、日、中國香港等發達市場,對這些市場過于依賴,一旦這些市場出現波動,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總體形勢就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穩定。如受2008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2009年度我國加工貿易總額為9093.2億美元,比上一年度減少了1442.6億美元,加工貿易在連續近30年的持續增長之后首次出現負增長。

2.經濟效益低。我國加工貿易得益于國內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發展起來,發展之初,主要以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加工簡單,附加值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近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出口中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增長很快,但由于國內加工貿易企業承接的大多是零部件的簡單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環節,所以加工貿易的增值率增長緩慢。另外,我國加工貿易主體結構的特點是外資企業占絕對優勢,他們掌握著關鍵技術,并將產品的設計研發等留在境外,我國企業只是對產品進行簡單組裝加工,加工貿易溢出效應低,大部分利潤被外資企業拿走。

3.能源消耗多,環境壓力大。我國加工貿易是伴隨著發達國家產業升級轉移發展的,在發達國家產業升級過程中,國外企業將在本國無法繼續發展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移到我國,委托我國企業加工制造,致使我國成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短期看,是促進了我國經濟增長,但從長遠來看,會嚴重影響我國生態環境和能源供應。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占據我國對外貿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貿易并沒有獲得與之比重相對應的效益,相反,隨著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產品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國傳統加工貿易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我國加工貿易要素投入大,尤其是勞動力投入,而獲取的僅僅是少量的加工費,在勞動力成本平穩時,憑著大規模加工,有一定的利潤可言,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產品更新換代的加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有可能更低,還有可能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另一方面,加工貿易是以國際分工深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現如今,世界范圍內的新一輪產業轉移已經開始,我國加工貿易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但要想抓住機會獲取更多的機會和利潤,必須要在產業、產品、管理、技術等方面升級,否則,我們有可能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取代。

三、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對策

2011年12月,由中國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海關總署三部門聯合召開的“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暨工作座談會”在廣東東莞舉行。會上就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的相關政策措施等進行了深入研討,并指出要“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本唧w而言,在新形勢下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需要從產品、產業鏈、經營主體和加工區域等方面進行轉變。

1.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工貿易基于產品層面的轉型升級可以從加工貿易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加工貿易產品工藝流程的升級兩方入手。所謂產品更新換代,是指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由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向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轉變等;而加工貿易產品工藝流程的升級則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沿著產品價值鏈在工序環節層面上提升,增加產品附加值。雖然近十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出口中,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大幅提升,但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在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業中所從事的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環節,所以提升空間很大。我們應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向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進軍,發展資本及技術密集型加工貿易。

2.延伸加工增值鏈。在由產品研發、設計、創立品牌、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環節構成的價值鏈上,我國加工貿易企業所從事的是簡單的加工組裝,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國外企業嚴格控制產品研發設計和品牌等附加值高的環節,只把簡單的生產制造環節交給我們做,一方面是出于利益的考慮,但我國加工貿易的實力有限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我國企業要想吸引外資企業將技術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轉移到我國,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當具備了對產品進行深加工的實力,才可能延伸價值鏈,從微笑曲線的低端向兩端發展。

3.改善加工貿易主體結構。近些年,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額占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0%左右,加工貿易主體外資化是我國加工貿易的一大問題。外資企業來我國發展加工貿易,主要是為了轉移定價和轉移利潤,這會嚴重損害我國在發展加工貿易中應得的利益,也會影響我國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優勢的發揮。因此,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優化加工貿易主體結構,鼓勵內外資企業共同發展,實現貿易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國家應鼓勵和培育一批國內企業尤其是一些有基礎的國有企業發展加工貿易,給與他們政策、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其積極參與貿易競爭,不斷積累經驗,為我國加工貿易升級創造有力條件。

4.引導加工貿易由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有序梯度轉移。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大多集中在東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中西部地區分布稀疏,區域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地區毗鄰東亞和港澳臺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政策優惠,經過多年發展,這些地區的加工貿易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能承接較高層次的生產環節。但隨著東部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優勢逐漸減弱,今后發展的方向應是承接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加工或自主品牌的研發設計。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指出:要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鼓勵出口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雖然發展落后,但勞動力資源豐富,在土地、廠房等方面較東部地區有優勢,并且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具備了承接東部加工貿易轉移的條件。目前,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國家已培育了幾十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引導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從東部沿海地區有序轉移,以帶動中西部地區貿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