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產品貿易現狀與建議
時間:2022-08-27 09:05:44
導語:高新產品貿易現狀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二十幾年的持續健康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外貿發展,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在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貿易、科技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對外貿結構優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進出口規模持續增長,進出口月度增幅繼續回落
據海關統計,2011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117.8億美元,同比增長11.8%,占外貿進出口比重27.8%。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487.9億美元,同比增長11.5%,進口4629.9億美元,同比增長12.2%。受歐債危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等不利因素影響,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月度增幅有所回落。特別是2011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歐元區危機加重,全球經濟增長環境惡化,經濟貿易風險上升,6月份以來出口呈個位數增長,連創2009年以來月度出口增幅新低。雖然從絕對值上看,進出口規模緩慢增長,但總體表現后續增長疲弱。
(二)信息與通信技術類仍居主導,部分領域進出口提速
2011年,我國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類等傳統領域出口仍居主導地位,全年出口5294.6億美元,同比增長12.7%,較整體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高1.2個百分點,占比增加至96.6%。單類產品出口額居前三位的分別是便攜式自動數據處理機(1058.8億美元)、手持式無線電話機(627.6億美元)、集成電路(325.7億美元)。除生命科學技術類、航空航天技術類產品出口提速外,多數領域出口增速下滑。其中生命科學技術類產品出口178.4億美元,同比增長28.7%,較上一年度提高2.9個百分點;航空航天技術類產品出口45.9億美元,同比增長31.6%,較上一年度提高1.5個百分點。2011年,電子技術類產品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主要進口產品,全年進口2139.7億美元,占比46.2%,較上一年度下降1.3個百分點。單類產品進口居前三位的分別是集成電路(1707.7億美元)、液晶顯示板(471.7億美元)、手持式無線電話機的零件(190.0億美元)。在整體高新技術產品進口萎縮的情況下,生命科學技術類產品進口速度提高,全年進口158.1億美元,同比增長35.3%,較上一年度增加12個百分點,進口占比提高至3.4%。
(三)外資企業貿易增速趨緩,其他企業增速依然強勁
從企業性質上看,外資企業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體。2011年,外資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8015.3億美元,同比增長10.37%,全年出口4527.53億美元,占比82.5%,較2010年下降0.6個百分點,全年進口3487.22億美元,同比增長10.06%,占比75.3%。國有企業進出口831.9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全年出口318.1億美元,占比5.8%,下降1.1個百分點,進口占比11.0%,下降0.5個百分點。宏觀經濟政策收緊等消極因素對民營企業出口影響更加明顯,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其他企業四季度出口環比折年率萎縮17.52%,進口環比折年率萎縮24.22%。盡管如此,其他企業全年進出口占比仍有所提升,其中出口642.2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占比11.7%,提高1.7個百分點,進口占比13.6%,提高1.9個百分點。
(四)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明顯,加工貿易份額繼續縮減
2011年全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一般貿易出口898.3億美元,增長20.2%,占比提高1.2個百分點,進口1228.9億美元,增長18.5%;加工貿易出口4221.2億美元,占比76.9%,下降1.9個百分點。進料加工貿易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全年出口3824.6億美元,同比增長11.53%,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69.69%。2011年,中西部承接加工貿易轉移初見成效,部分在金融危機中向周邊國家轉移加工產業的企業回流,加工貿易下降幅度較2010年度有所收窄,東部地區加工貿易加工增幅下降,其中蘇州、廣東兩地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增幅分別為-1.03%、8.12%,均低于8.8%的全國平均水平。從高新技術產品各領域內部來看,各領域加工貿易出口占比變化不十分明顯,說明加工貿易占比萎縮對不同領域影響大致相同。
(五)主要市場進出口增速放緩,傳統市場占比下降
2011年我國與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呈現萎縮態勢,其中出口至歐元區794.8億美元,增長4.08%,較上一年度下降35個百分點,四季度環比折年率萎縮13.28%。由于歐債危機蔓延,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受到普遍拖累,進出口增速有所放緩,四季度我國出口到其他“金磚四國”高新技術產品62.3億美元,較三季度下降13.7%,環比折年率萎縮44.53%。從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來看,亞洲地區仍是我國主要進口來源地。2011年,我國從東盟、韓國、中國臺灣和日本進口2891.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占比62.4%,較上一年度下降1.2個百分點。中國香港、歐盟和美國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主要出口市場,合計占比64.6%,較2010年下降0.6個百分點。其中在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電子技術類領域出口至上述三個地區的高新產品占同類技術領域比重分別為69.35%、67.33%和65.68%。
(六)中西部地區出口快速增長,東部地區占比繼續下降
從地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主要集中地,但隨著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品貿易迅速增長,特別是出口增長強勁。2011年全年中部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71.7億美元,同比增長80.2%,占比提高1.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出口217.4億美元,同比增長58.2%,占比提高2.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出口5098.8億美元,同比增長7.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比重繼續下降。2011年中西部地區進口增幅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明顯小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全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口168.1億美元,增長46.9%,占比提高0.8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東部地區進口增幅下降較大,進口增長10.0%,下降22.2個百分點,占比由93.9%下降到92.1%。中、西部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動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基礎優勢,在傳統產品領域之外的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領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貿易比較優勢。2011年,東部地區在傳統領域出口占比仍占據絕對優勢,光電技術類產品出口314.16億美元,區域占比97.86%;中部地區材料技術類產品出口6.43億美元,占比13.63%;西部地區航空航天技術類產品出口8.24億美元,占比17.93%。
(七)整體國際競爭力略有下降,產業內貿易指數下滑
2011年高新技術產品國際貿易競爭力有所下降,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由2010年的0.0881下降到0.0848。傳統優勢領域中的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類產品、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類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其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由0.5832下降到0.5762,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有所下滑。隨著我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高新產品中部分新興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其中生物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類和材料技術類領域雖然仍處于凈進口狀態,但是國際貿易競爭力較2011年均得到提高,生物技術貿易競爭力指數由-0.0856提高到-0.0465,航空航天技術領域由-0.6540提高到-0.6062,材料技術領域由-0.1340提高到-0.1111。近年來,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指數呈下滑趨勢,但在國際分工格局方面變化不大,中美之間在高技術領域貿易仍表現為垂直分工,中國與東盟之間在高新技術產品領域貿易仍具有很強的相似性。中美之間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指數)由2010年的47下降到2011年的43,中國與東盟之間的GL指數由2010年的65下降到64。2011年高新技術產業多數領域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處于50以下的較低水平。我國與日本之間的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指數最高,為73,兩國在生物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貿易領域屬于水平分工,特別是在生命科學技術貿易領域屬于高度水平分工形態。我國與東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指數為64,為水平分工;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領域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分別達到了88和76,屬于典型的高度水平分工狀態;在材料技術領域的產業內貿易也達到水平分工。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指數排在第三位的是歐盟,為58。其中,我國與歐盟在材料技術領域貿易屬于典型的高度水平分工,在生物技術、生命科學技術、光電技術領域貿易比較活躍,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貿易不活躍。我國與美國之間在高技術產業貿易屬于典型的垂直分工,兩國在生命科學技術、材料技術領域產業內貿易指數分別為95和98,屬于高度水平分工狀態。
二、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201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更加嚴峻復雜,國內經濟貿易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與問題依然突出,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面臨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全球貿易增速回落,高新產品出口增長面臨下行壓力。2012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將延續上一年度的緩慢增長態勢,雖然部分經濟體的經濟景氣度指標呈現向好跡象,但考慮到宏觀政策空間有限,各國對歐債危機能否順利解決仍持懷疑態度,整體經濟觀望情緒較大,經濟表現溫和復蘇。下半年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仍主要取決于歐債危機的解決、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表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2年1月份《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減速似乎已成定局,預計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1.2%,新興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5.4%。從全球貿易來看,表征國際貿易領先指標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似乎也預示了貿易增速回落的事實。2012年開年以來,該指數始終處于歷史低位運行,2012年2月下降到647的歷史低點,不到2011年的2161高點的1/3,雖然3月份以來該指數緩慢上揚,但全球貿易復蘇動力不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2年世界貿易增長率3.8%,其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率均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從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來看,實現穩定增長難度加大。2011年歐債危機對中歐高新產品雙邊貿易影響明顯,特別是下半年危機惡化后導致中國出口大幅萎縮。全年我國對歐盟出口高新技術產品1124.5億美元,同比增長滑落至個位數(3.5%),占高新產品出口比重降至20.5%。2012年一季度,我國對歐盟出口245.0億美元,季度環比(-20.3%)與季度同比(-1.04%)雙雙萎縮。目前,歐盟是我國高新產品的第二大出口貿易伙伴,歐元區及歐盟成員經濟收縮將通過貿易渠道產生溢出效應,加大高新產品出口穩定增長的難度。
二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融資難問題加劇,出口企業利潤受到擠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供給動力不足。2012年,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緩解,相反,勞動力成本上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逆轉的結構性問題,低成本競爭優勢正不斷削弱。預計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中“劉易斯拐點”的逐步呈現,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短缺以及隨之而來的外貿企業用工難問題將成為困擾外貿企業的突出問題之一。普遍性的融資難問題將加重企業的經營困境。自2010年三季度至今,我國政府9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共4.5個百分點,5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共1.25個百分點,導致市場資金趨緊,銀行借貸成本提高,企業財務費用上升,特別是大量從事外貿經營的中小企業被排斥于銀行授信額度之外,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轉向高利貸或民間借貸,導致融資風險進一步加大。外貿企業在經歷“用工難”、“融資難”之后,企業盈利受到影響,企業家信心不足,部分東南沿海城市出現“跑路潮”風波。中國人民銀行對5000家企業開展的調查問卷顯示,2012年一季度,企業盈利指數為51.19,經營景氣指數為64.35,均創2009年三季度以來新低,企業家信心指數較2011年四季度略有回升,為2009年三季度以來次低點。
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向新興產業領域蔓延,高新產品拓展國際市場難度加大。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各國經濟仍未完全走出危機陰霾,貿易保護主義相繼抬頭。截至目前,中國已經連續17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2012年以來,我國共遭受了8起貿易摩擦,涉案金額22.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80%。從貿易摩擦領域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各國貿易保護主義關注的對象。自2011年至今,美國相繼對我國太陽能電池和應用級風塔提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伴隨“雙反”調查的還有各種專利侵權訴訟、破產限制購買法令等措施。2012年,全球經濟在低迷中緩慢增長,美、法等國家政治大選、主要發達國家推動本國制造業發展,在各種政治、經濟因素的作用下,預計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只增不減,國際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二)發展機遇
一是新興領域的宏觀支持政策陸續出臺,產品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新的增長引擎逐漸發力。為促進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在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基礎上,《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工業清潔生產推行“十二五”發展規劃》陸續出臺。此外,《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陸續。這些政策的出臺和相繼實施有利于未來產業的有序、健康發展。目前,新興產業領域產業化和規?;l展強勁,新能源等領域發展態勢迅猛。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2012年2月最新的全球風電市場報告,全球風電產業2011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41000MW,中國排在首位,約占全球新增裝機的44%。從產業國際化發展來看,部分領域出口競爭力穩步提升,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領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提高。
二是企業研發支出持續增長,知識產權國際化程度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向高技術含量升級有望。近年來,我國研發支出呈穩定增長態勢,研發強度不斷提高。美國巴特勒研究所最新的《2012年全球研發投資預測》顯示,中國研發支出年增長率12%,研發強度從1995年的約0.6%提高到2011年的1.6%,如果中國研發支出年均增長保持11.5%,美國保持4.0%,到203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第一研發大國。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增強,推動知識產權國際化程度提高。中國在五大專利局(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和中國)獲得授權專利數量持續增長。目前所獲得的專利授權數量相當于歐洲和韓國總和的2倍。從所獲得的專利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數字計算機、電話和數據傳輸系統、無線和有線傳輸系統等,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向高技術含量邁進提供了技術準備。
三是科技興貿創新基地不斷發展,新基地不斷加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的產業基礎逐漸成型。經過幾年來的培育和發展,前三批認定的58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已經積累一些龍頭企業,產業鏈日益完善,產業集聚程度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目前,基地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業已形成相當出口規模,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顯著增強。2011年,上海張江等10家生物醫藥基地進出口4833.96億美元,同比增長21.24%,其中出口2294.83億美元,同比增長20.1%;江蘇省無錫市等5家新能源基地進出口84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0.2%,出口499.08億美元,同比增長18.4%;江西鷹潭市等14家基地進出口175.12億美元,同比增長40.73%,其中出口100.59億美元,同比增長72.21%。2012年,為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商務部、科技部將針對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新興領域,從國內相對成熟的地區培育一批新基地。作為新興產業的發展載體,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將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為高技術產品貿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奠定、鞏固堅實的產業基礎,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貿易結構提供持續的動力。
三、政策建議
(一)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一是繼續優化高新技術產品貿易的產品結構、方式結構、主體結構、地區結構和國別結構;二是充分發揮我國巨大市場規模優勢,重視進口對外貿協調發展的平衡作用;三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提升新興領域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的比重。
(二)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一是不斷完善有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快制定并出臺支持創新的配套政策;二是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鼓勵企業聚集高層次創新人才,與科研院所實現創新資源優化重組,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是著力提升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
(三)著力培育新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增長點
一是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出口產品升級換代;二是加快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銷售物流等環節拓展;三是鼓勵高技術產業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合作,以技術、服務帶動產品出口。
(四)加快搭建各類外貿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一是搭建進出口通關和倉儲服務的外貿物流平臺,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二是搭建外貿公共展示平臺,提供大型國際展會展位,推動國內企業聯合參展;三是搭建外貿企業投融資平臺,加快外貿企業與國內外資本市場對接;四是搭建自主創新平臺,建立高水平科技孵化園區。
- 上一篇:農委效能督查工作意見
- 下一篇:農村五保對象經驗交流
精品范文
10高新區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