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動關系研究

時間:2022-01-21 03:05:11

導語:中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動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動關系研究

摘要: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推動了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快速發展,貿易結構發生變化,中國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本文在CAFTA視角下研究中國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研究,從中國與東盟貿易結構和中國的產業結構發展概況入手,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貿易結構和產業機構的變動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關鍵詞:CAFTA;貿易結構;產業結構

一、引言

2002年以來,中國與東盟雙方交流逐漸加強,合作層次不斷提高。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之后,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強勢增長,據中國統計局公布,中國—東盟雙邊貨物貿易額從2003年626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4436.1億美元,年均增長16.51%。目前,中國與東盟越來越重視與彼此的經貿往來,雙方貿易呈擴大趨勢。與此同時,中國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1990年,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41.6%、41%、17.4%。到2013年,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度分別為4.9%、48.3%、46.8%??梢钥闯?,產業結構逐漸優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頻繁,貿易規模擴大,而且此時,中國的產業結構呈優化態勢。在開放型經濟條件下,一切的經濟因素都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而外貿是影響產業機構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來具體研究中國與東盟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二、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結構發展概況

(一)雙方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

2003-2013年間中國—東盟雙邊貨物貿易大幅度增長,年均增長22.2%。其中2012年中國對東盟出口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東盟對中國出口在2012年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達到2042.7億美元),首次超過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額,出現順差;受“經濟危機”國際經濟傳遞的影響,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貨物貿易在2009年有所下降,但2010年全球經濟回暖,比2009年同比增長37.5個百分點,達到這一時期同比增長率的最高點,隨后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呈現總體遞增、增長率放緩的趨勢,到2012年首次突破4000億美元的大關,2013年達到4436.1億美元,同比增長10.9%。

(二)商品結構逐步優化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黃金十年”發展過程中,中國—東盟自貿區內商品結構逐漸優化。中國出口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比重越來越大,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比重越來越小;東盟國家出口的產品仍舊是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但是如果把中國與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初級產品增長速度還大于工業制品的增長速度,商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其中2013年中國與東盟雙邊商品貿易中初級產品占21.77%,同比增長21.23%;工業制品占78.23%,同比增長13.66%。

三、中國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

(一)從三大產業的產值結構來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1985年間,中國的三次產業機構呈現“二一三”的格局,處于以農業和工業雙管齊下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三產業起步較晚,這一時期發展較為落后;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1986-2012年間,中國三次產業比重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超過了第一產業,但還微微落后第二產業,但發展后勁很足,這時中國的產業結構格局是“二三一”。到2013年,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由2012年的44.65%上升到2013年的46.09%,而此時中國的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比重繼續呈下降趨勢,分別為43.89%和10.01%,呈現“三二一”的趨勢,這表明中國的產業結構已經由農業和工業發展為主的模式,轉向到工業和服務業為主,并有望向服務業拉動經濟全面發展的格局,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

(二)從產業內部結構來看

1.從第一產業來看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第一產業的發展狀況穩定,保證了中國的糧食需求和糧食安全,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中國的第一產業結構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農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林業和漁業相對較小。其中1978-2013年間中國的林業占第一產業GDP的比重變動幅度不大,在3.5%-4.4%之間窄幅波動;牧業和漁業占比呈小幅上升趨勢;第一產業中的農業占比大體穩定且呈緩慢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79.99%到2009年的50.99%,下降29個百分點,隨后農業占比趨于穩定,約在50%-55%之間。

2.從第二產業來看

中國的第二產業結構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目前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建筑業為輔的經濟發展格局,工業已經成為推動第二產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根據統計局數據分析可知,中國的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占第二產業的比重遠遠高于建筑業比重。其中我國的工業占比有下降趨勢,波動幅度不大,最高占比為1979年的92.48%,最低為2013年的84.37%。建筑業占比呈現小幅度穩定上升態勢,最高占比為2013年的15.63%,最低為1979年的7.52%。從以上分析來看,工業對第二產業的推動較大,而第二產業在GDP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較大。因此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是依靠工業來拉動,處于工業化進程的后期。

3.從第三產業來看

從世界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來看,產業結構中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演進。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對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做出了不可少的貢獻。如圖3-2所示,1978-2013年間中國第三次產業中的批發和零售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波動幅度較大,其中1978-1982年間呈下降趨勢,由27.8%下降到14.7%,后來國際和國內形勢的穩定,占比趨于穩定態勢,平均為2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呈下降趨勢且有小幅波動,由1978年的20.9%下降到2013年的10.4%,30多年間下降了10.5個百分點。金融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先上升后由小幅度下降趨勢,最高為1989年的17.7%。2008年收到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降到11.2%。經過五年的恢復發展,到2013年金融業占比上升到12.7%。房地產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基本趨于穩定有小幅度上升趨勢,由1978年的9.2%到2013年的12.7%。住宿和餐飲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變動趨于穩定,在4.4%-6%范圍內窄幅波動。從以上的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出,批發和零售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占的比例較大,金融、房地產占的比例居中,住宿和餐飲業所占的比例最小。雖然到2008年以后,金融和產地產業都超過了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僅次于批發和零售業,但是金融和房地產業所占的比例仍然較小,同時也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格局正在向以資金、技術、知識等密集型為主的金融和房地產等行業前進。從我國的產業結構概況來看,我國的產業結構變動趨勢與工業化過程的一般規律相符合,也呈現出產業結構軟化態勢,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一三”轉變為“二三一”再轉變為“三二一”。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鞏固,農林牧漁業得到全面發展;第二產業比重較為穩定,工業是拉動第二產業發展的動力;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但呈現出由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逐漸轉向資金、技術、知識等密集的金融和房地產業的發展趨勢。

四、CAFTA視角下中國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檢驗

(一)所選用的變量和數據

為了進行詳細的分析,本文將采用第三次產業增加值為例來度量中國的產業結構以及中國與東盟十個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來度量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結構,所需用的數據樣本空間為1995-2013年的19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庫。

(二)回歸模型的建立

1.進出口方面。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進出口對第三產業產生的影響有所不同。其中只有柬埔寨和老撾的P值均大于0.05,未通過此項檢驗;中國對東盟十國的進出口中只有菲律賓和文萊對中國的第三產業的貢獻度為負值,進出口的增加會導致第三產業產值的下降;其他國家都為正值,尤其是中國對緬甸、中國對越南的進出口對第三產業的正向影響最大,進出口的增加會導致第三產業產值的上升。

2.出口方面。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出口對第三產業產生的影響不相同,其中只有柬埔寨和老撾的P值均大于0.05,未通過此項檢驗;中國對東盟十國的出口中只有菲律賓和文萊對中國的第三產業的貢獻度為正值,出口的增加會導致第三產業產值的增加;其他國家都為負值,尤其是中國對緬甸的出口對第三產業的反方向影響最大,出口的增加會導致第三產業產值的下降。

3.進口方面。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與東盟各國對第三產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但呈現出與出口對第三產業的方向相同的趨勢且出口的貢獻度大于進口。中國對東盟十國的出口中只有菲律賓和文萊對中國的第三產業的貢獻度為正值,進口的增加會導致第三產業產值的增加;其他國家都為負值,尤其是中國對緬甸的進口對第三產業的反向影響最大,進口的增加會導致第三產業產值的下降??傮w來說,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進出口貿易結構對中國第三產業的影響分析中,除了中國—菲律賓和中國—文萊外,中國與東盟其他國家的單向的進口和出口對中國的第三產業的影響是負值,不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只有加強雙邊的合作,尤其是加強中國與東盟新四國中的緬甸和越南的雙向合作,才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才能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五、政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為外貿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在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和慣例的大框架下,制定適合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貿易和產業政策,特別是注重戰略性貿易政策和優先扶植區域主導產業政策,以培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占據國際貿易一席之地。其次對于一些急需發展的外資項目,盡量簡化各項審批程序,提高服務功能,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便利,以便吸引更多的外資。第三,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對積極響應相關政策,正在進行優化升級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充分的資金扶持,如提供各項優惠貸款、股權擔保、信用保險補貼、退稅等政策,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

(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產業轉移通常具有一定的階梯性,即從輕加工行業轉向重化工業,在轉向高技術產業的遞進狀態。針對中國目前的發展來看,已處于重工業向高新技術轉移的階段,發展前景廣闊。為此應抓住工業向高階段轉移的有利機遇,積極而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加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此外,充分發揮中國—東盟現有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調整、完善進出口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綜合實力,這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對貿易和產業結構變化都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蓉,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年4月

[2]蘇陽,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邊境效應分析[D],復旦大學,2012年4月

作者:胡文玉 呂玲玲 丁弘毅 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國際貿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