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織建設型農村服務論文

時間:2022-08-04 03:47:09

導語:黨組織建設型農村服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組織建設型農村服務論文

一、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困境及其成因

近年來,在中央建設新農村政策推動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國家財政扶持農村的力度逐年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有了明顯改善,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然而,黨組織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力量,還存在著服務深度不夠,服務人員匱乏,服務機構缺乏協調統一,服務資源配置低效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村干部隊伍建設后繼無人,青黃不接。由于當前城市仍然集聚著優勢資源,城鄉差距仍然偏大。農村人口流失對農村自身發展形成了嚴峻挑戰。農民子女上學、參軍或創業后大部分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農村年輕黨員數量相對較少,一些年輕黨員黨組織關系空掛,很少參與黨組織活動。農村干部隊伍整體老化,缺少新的力量補充。村干部報酬偏低,對年輕人吸引力較小。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力量難以自然生成。上級黨委政府多項任務,層層下壓。稅費改革政策實施以來,全國各地撤村并組減少了村干部數量,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也產生了新問題。東部沿海地區四五千人,甚至上萬人的行政村不到十名村干部,每人負責聯系100多戶村民。農業保險、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一事一議”費、社會維穩、基礎設施建設、河道疏浚、土地流轉等工作都必須由村干部來協調處理。還有上級下派到村的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各種任務,讓村干部力不從心。村集體債務負擔較重,無力發展。一些村集體歷史債務多,收入少,導致村公益事業建設開展困難。農村道路、危橋改造、灌溉渠道修建、河道疏浚都需要村集體配套出資。盡管有“一事一議”費用和逐年增加的村集體收入,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往往入不敷出。爭取國家土地整治、農業開發、土地征用等項目也是難上加難。村民利益分化嚴重,難以組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利益主體更多的是在村莊和農業之外獲得收益,不再依賴于村集體和協作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傳統的道德輿論和村莊集體意識逐漸淡化,農民成了原子化的個體,農民在村集體之外獲利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城市和工廠吸納了大批農民,把本來就較為分散的農民進一步分化。村黨組織培養、凝聚和組織農民參與村集體公益事業難度較大。

二、如東縣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舉措

早先幾年,江蘇如東就已結合全縣農村發展實際,把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多年努力,如東以“三抓”舉措使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制度較為完善、貫徹較為扎實、效果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上轉變了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融洽了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基層黨組織陣地的鞏固和集體經濟的發展。抓服務陣地,充分發揮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功能。圍繞服務群眾、服務民生總體要求,在全縣258個村(居)建立城鄉公共服務中心,創新社區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把政府管理公共事務向基層延伸,形成縣、鎮、村(居)三級工作體系。公共服務中心建筑總面積不少于400平方米,門前場地容納人數不少于1000-2000人。集村干辦公、黨員活動、群眾議事、便民服務、培訓教育、文化娛樂等功能為一體。截至目前,全縣95%以上的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已達四星級標準,為基層開展各項集體活動充分發揮了陣地堡壘作用。抓服務隊伍,建立輸血造血式的復合型隊伍。如東面向全縣推行以黨員為主體,以在職在編鎮、村(居)干部、大學生村官、創業能人、農村“五老”等為補充的志愿者服務隊,在全縣各村(居)組建了20人以上規模的志愿者隊伍。通過“黨員與群眾結對幫扶活動”、“黨員承諾制度”等形式和載體,開展基層黨員便民服務活動。同時,選派258名縣級機關副科職領導干部擔任聯村指導員,先后選派56名縣鎮機關優秀青年干部到經濟薄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選派28名縣級機關黨組成員擔任村“第一書記”。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扶貧幫困三大重點開展工作。通過兩年時間,圍繞村級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扶貧幫困三大重點開展工作。2012年末,全縣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近30個村達50萬元以上。抓“領頭羊”,完善村黨組織書記激勵機制。如東出臺《關于對優秀村(社區)干部實施激勵的意見(試行)》,提高村干部報酬,建立村干部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退職人員定期生活補助制度,解決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后顧之憂。每年擇優從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擔任鎮副科職領導干部和明確享受副鎮級待遇、評選“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對工作實績突出、群眾公認、勤政廉潔的優秀村“兩委”班子成員,作為黨政后備干部重點培養,同時通過定向招考成為事業單位人員或公務員。通過加大對優秀村(社區)干部的激勵力度,破除他們成長的天花板,激發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整體活力。

三、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幾點建議

在當前城鄉進一步融合的背景下,農村的人才、資金,甚至是土地等稀缺資源仍然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流向城市,農村發展缺乏內生性和持久性的力量,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面臨重重制約。從農村實際來看,解決農村公益事業“沒人來管事,沒動力干事,沒錢來辦事”三大難題,也唯有和必須依賴于農村基層黨組織推動。如東的實踐經驗表明,以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為核心,發揮基層黨員的公共服務精神,凝聚一切有利于農村全面發展的力量是推進農村科學發展的基本途徑。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整合服務資源,加強推動農村發展的統一組織領導。以組織部門為核心,以農村政治建設為主要內容,緊抓農村村干部隊伍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農業部門為核心,以經濟建設為主要內容,緊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招商引資和農民就業培訓;以民政部門為核心,以農村社會建設為主要內容,緊抓農村公益組織建設,救助留守或貧困兒童、孤寡老人和病殘困難家庭。組織、農辦、民政等部門為協調機構,其他涉農部門為成員單位,制訂縣域農村發展規劃,農村其他事務根據政府既有的職能有序推進,從而避免九龍治水,政出多門。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村級黨組織和村干部隊伍建設。為解決農村干部數量匱乏、發展能力不強的問題,建議由縣委組織部統一牽頭,以每三年為一周期,繼續選派機關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繼續選聘本土大學生“村官”回村任職。在保持下派干部其他待遇不變的情況下,可根據村集體收入多寡獲得額外激勵性薪酬。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應以三年為周期,確保結對關系穩定?;诓糠值貐^行政村人口數量和分布面積過大的問題,在行政村村級黨組織領導下,根據村民居住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在各村民小組基礎上建立二級黨小組,每個黨小組由專人負責。提升服務能力,組織農村公益人士推進村級公益組織建設。明確農村黨組織服務內容,重新總結和梳理當前服務農村發展的各項機制、隊伍和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牽頭抓總作用,動員其他農村組織參與到服務農民過程中。在縣、鎮、村的合力下,從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留守兒童教育、農民文化娛樂等問題入手,組織動員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企業主、合作社等公益心強的成員建立社會組織,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優化服務空間,加強完善村居規劃和農民居住格局。整合國土、住建、規劃等部門職能,根據農村人口布局和數量變動趨勢,嚴格規范和控制村民房屋建設的選址、建筑面積。在現有鎮(鄉)行政中心駐地之外,應在撤鄉并鎮之前的老鎮(鄉)政府所在地的基礎上,以小城鎮建設政策為導向,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適度集中,發揮規模優勢,避免農村村居“攤大餅”,進一步營造群眾公共生活空間,促進村民之間的日常生活交往溝通,以合理的規劃布局為農村黨組織服務工作奠定基礎。夯實服務基礎,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動員群眾積極參與選任“村兩委”班子,增強村干部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審計、財務部門的監督下,實施村級財務和黨務公開透明,爭取群眾認同和支持村干部。同時,建立農民責任分擔機制,強化農民推動農村發展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分擔機制不僅能降低國家在農村的治理成本,還能為村民民主自治建立制度基礎。

作者:陳蘇華工作單位:中共如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級機關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