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時間:2022-08-08 09:26:48
導語:論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農產品的市場供需不平衡。農村地區信息相對閉塞,加上農民群眾的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很難借助于互聯網、電子報等途徑及時掌握完整的市場信息,也就不能以此為依據調整農業生產規模和農產品的種植種類。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容易出現供求失衡狀況,給農民群眾的經濟收益造成了負面影響。1.2農村經濟結構過于單一。長期以來,農村經濟發展依賴于農產品銷售,如果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高,則當年農民收益好;反之則農民收益低。由于農村經濟結構過于單一,農村經濟市場風險的抵抗能力弱,不利于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農村土地成本的不斷上漲,單純依靠農產品種植和銷售的獲利空間逐漸減小。1.3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不高。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以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為主的農村,人群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很難接受新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管理理念,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2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
2.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目前來看,農產品銷售仍然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渠道。因此,在進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農產品的市場銷路,維護農民群眾的基本權益,激發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其次,地方政府要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向農民群眾介紹市場上農產品的供需變化情況,幫助當地農民規避市場風險,避免盲目生產。2.2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交通、環境、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而我國各地區農村的實際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出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發展需要的適應性措施。2.3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沙掷m發展是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題,也是開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目標之一?;仡櫸覈r村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粗放式的種植方式雖然在早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隨著可利用耕地面積減少、土地使用成本上升,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逐漸受到了制約。因此,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協調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
3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發現,在進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也就決定了調整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為了確保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在工作中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3.1豐富產業類型,提升產品質量。產品類型越豐富,產品的市場互補性就越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就相應的得到了提升。因此,豐富農產品類型,通過深加工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3.2調整農村教育結構。目前,我國農村教育仍然以普通教育為主,課程設置以文化知識為主,主要為升學服務,很少有農業科技方面的內容,畢業生缺少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回鄉后很難適應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村教育必須以提高青年農民的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為重點,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結構調整。3.3調整農村就業結構。調整農村就業結構,主要是推動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向農業的其它產業和服務業轉移,向農村非農產業轉移,有條件地向小城鎮和城市轉移。因此,首先需要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其次,需要開拓農村非農產業的就業空間,包括積極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加快小城鎮建設,搞好勞務輸出等。
作者:劉振芳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柳青街道財經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溫守強,張文哲.重慶市發展特色農業與推進產業化經營相結合的制度創新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07):167-169.
[2]王碩磊,褚木林.新世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及對策研究[J].中國供銷合作經濟,2014(17):123-125.
[3]李家旭.農業科技必須面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關于農業科技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服務問題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1(14):241-244.
- 上一篇:農村商業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的策略解析
- 下一篇:現代農村經濟管理核心內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