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2-08-03 09:23:42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有效的農村經濟發展策略,是提高國民水平的關鍵。社會經濟持續進步的條件下,我國農村經濟已由純勞動力轉變為集體科技型經濟,而由此滋生的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卻是阻礙戰略性經濟目標的核心。對此,本文借助對農村社會現狀為切入點,探討其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再通過有效性對策的施行,保持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的基調。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必要性;問題及對策
俗語有言:“民以食為天”,而農業作為食物生存的根本,倡導農村經濟建設,是保證國民經濟水平的首要措施,即不僅可提高國民基本生活水平,還可科學把控社會秩序。以經濟學的層面來講,若農村經濟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則會使國民經濟處于落后階段。由此可見,做好農村經濟的把控,使其可在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凸顯其對國民經濟水平的意義,是目前農業部門著重探討的課題。
一、農村社會現狀
首先,人文模式。目前,諸多農村地區均呈現兩項極端,一是春節、清明等節氣人流量相對較大,即青壯年回家過年或過節;二是元宵至次年冬至時段,村落狀態用“門可羅雀”形容毫不過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農村各類生活隱患。即青壯年由于長期處于務工狀態,年齡較大、較小的人群駐守于家中,使農村社會養老、留守兒童等現象頻繁滋生。其次,經濟模式。農村地區經濟模式相對簡單,包含農耕經濟、新型種植經濟、養殖經濟、打工經濟四種。即農耕經濟,是以提高土地價值為導向,通過付出汗水、辛勞等方式,滿足自身對“口糧”的需求;新型種植經濟,伴隨農村地區苗木種植和果農經濟的出現,以苗木市場、水果市場為核心的種植經濟,是新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養殖經濟,溫室養豬、養牛和養鴨等畜牧產業的入駐,帶動部分農民參與至養殖領域中;打工經濟,泥瓦工不僅是農村青壯年選擇的行業,更是農村特色職業的體現。最后,社會模式。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對比”現象,如“我有你沒有,我就?!薄ⅰ澳阌形覜]有,我就嫉妒或說酸話”等,這并非是對人的歧視,而是農村常見的社會現象。伴隨農村經濟、農民觀念的逐步轉變,個人的收獲不再局限于財富,而是向理智、收獲方法與速度等層面拓寬。但是,涉及政府出面或政府出錢等問題時,農民存在極強的對比心理,即爭挑心理。例如:本市于2016年底組織鄉鎮貧困戶慰問活動,但卻遭遇部分農民鬧事、耍潑等問題,阻礙本次活動的有序進行。
二、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條件落后。眾所周知,諸多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尚未健全,特別為水利設施建設,在農田灌溉、澆水等作業時,多出現水源不足、灌溉時間和雨水季節沖突等狀況。實際調研中,春耕作為農田灌溉的黃金時節,但由于農民忙碌、糾結灌溉時間等問題,導致灌溉時間不明確,若在雨水頻繁時節澆水,則會出現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生長、收入產量均造成影響。若在干旱時節未及時澆水,則會在阻礙農作物生長的情況下,降低其收成。除此之外,道路設施不完善,也是農村地區基礎條件落后的直觀體現。即各類田間小路的存在,導致大型田間設備設施難以通過,使之在增加農作物買賣難度的同時,減少農民收入。(二)思想觀念較差。改革開放至今,雖在農村地區以倡導現代化機械作業模式,但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仍以傳統農業模式為主。原因在于:農民由于改革、創新意識較差,忽視農作物持續性發展的意義,使之在單一化種植的情況下,難以協調農作物、市場、土地環境間的關聯。同時,農民傳統農業觀念的存在,導致各類科學技術的應用出現阻礙,使農作物產量、收入停滯不前。簡而言之,該種農作物種植模式,不僅難以緊跟時代的腳步,還會阻礙農村經濟發展。(三)城鎮化建設停留在表面。通過對農村地區的調研,可知諸多地區已呈現城鎮化發展的趨勢,如樓房建筑、道路鋪設和水渠發掘等。但是,由于過度建設,使之出現如下問題:樓房內無人居住、無商業買賣,呈現空空如也的狀態;道路鋪設質量相對較差,投入使用時頻發各類問題;水渠建設合理性不足,難以體現廢水、污水的排泄作用,甚至還會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浪費。由此可推知,雖然農村城鎮化建設是由政府批準且落實,但在各層工作中均出現時疏漏、克扣等現象,使其呈現重表不重本的狀態,不僅難以為農民帶來好處,還會降低其生活環境質量、經濟水平。同時,在農業稅取消的情況下,逐步提高農民農業種植積極性,且相關農業補貼政策的施行,為農民贏得更多的補貼福利。但是,農業種植成本的增加,如種子成本、養料成本、人工成本、儲存成本等,使農民農作物種植較低,阻礙其農業種植的逐步發展,更談不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一)鞏固農業地位。和其它產業相比,農業發展過于緩慢,且低于國民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然而,近幾年,國民經濟中第一產業比例呈現下降趨勢,農業經濟則大幅度增長。對此,筆者建議可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全面倡導農村基礎建設的意義,輔之對農業地位的鞏固,使之可在提高農村消費水平的情況下,將其功能要素發揮于根本,以便極大國內整體需求。例如:XX地區在鞏固農業地位政策的情況下,逐步提高本地區經濟水平,如表1所示:(二)保證農產品市場價值的穩定。常規情況下,農產品價格存在較大波動,即個別農產品價格風波稍作緩息,但其它農產品價格則快速增加。出現此類現象主要由季節因素導致,即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使農產品走勢出現失衡,繼而呈現價格波動等問題。對此,若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問題的滋生,則可在市場經濟、科學技術精準協調的條件下,逐步提高農民市場應對能力、反應能力,再借助對農產品價格變化的有利把控,使之處于穩定狀態,既是對市場秩序的協調管控,更是提高農民農業收入的關鍵。(三)充分凸顯出口的有利作用。我國作為最大的農業國,各類農產品的出口,為國內外貿易帶來良好前景。特別是在世界糧食減產的條件下,我國應努力把握“農產品出口”機遇,通過對出口有利作用的宣傳,提高農民對農作物產量、安全等問題的強化,使之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創造條件。在此過程中,日本是農產品主要出口國,有效的法律法規、出口規范,是保證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四)增加農民整體收入。農民作為最辛苦的職業群體,也是目前收入最低的群體。雖然在經濟逐步發展的背景下,農民整體收入得到提高,但卻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使之出現下降問題。針對此類現象,筆者建議可借助有效的農業經濟措施,對農民收入予以有效控制,即以農產品區域化為導向,逐步提高其市場份額,以此提高農產品銷售量和收入。再者,可借助相關政策的出臺,鼓勵農民進城務工,使之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時,改善生活現狀。而農村稅費的改革,不僅摒棄傳統農業模式,還可減輕農民壓力,以此在提高其農業種植積極性的條件下,逐步提高農產品質量。(五)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主要涉及電、路、橋、信息化產品等幾方面。小康社會的實現,使之在改變農民消費觀念的同時,提高其消費水平,更為農村地區基本設施的建設創造條件。和發達國家比較,可知農村基礎設施不到位,是阻礙其消費能力和經濟發展的致因,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或改善措施,可在逐步拓寬自身服務范圍的情況下,逐步改善農村地區整體水平,不僅可對人力資源予以科學、合理配置,還可提高財力或人力等資源的投入。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農業種植,還是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均占有絕大比例。雖然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但并非農業強國,這也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難度。即只有以農村地區現狀為入手,輔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倡導政策法規的意義,可在提高農業經濟水平的同時,豐富農產品種類,優化農產品產業鏈條,使農民看到生活水平提高的希望,更快投身于農村經濟建設的角度。
【參考文獻】
[1]黃靜.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7(12)
[2]李楊.淺談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7(5)
[3]隋芳芳,魏亦山.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交流,2017(38)
[4]周志安.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魅力中國,2017(8)
作者:李敦富 單位: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惠普金融體系下農村經濟發展分析
- 下一篇:新聞傳播在農村經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