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與農民行為研究
時間:2022-04-03 10:25:44
導語:新農村建設與農民行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我國廣大農村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環境,為解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國傳統農民的行為還不能完全適應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步伐,迫切要求農民行為順勢而變,主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從農民的社會行為、經濟行為、生產行為等方面分析了農民的行為特征并提出了促進農民行為改變的措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民行為;改變
1農民行為改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黨的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把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為了給我國廣大農民創造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環境。黨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通過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培養新型農民;再者,要提高農民參與決策的積極性,主動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成為建設的主人,積極支持和配合新農村建設;還要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迅速發展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快速進入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些都要求農民改變各種傳統行為習慣,成為新型農民。
2新農村建設為農民行為改變創造良好環境
影響農民行為改變的因素很多,有主觀的因素,如人的世界觀、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主觀因素很多是本性的,難以改變的,但環境因素對人的行為改變影響是很大的,如今我國新農村建設大大改變了農民的居住、生活和生產條件,為農民行為的變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環境。2.1政策環境。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的重心一直都在城鎮,并且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對城鎮進行合理規劃,相反,農村建設和發展一直處于“自發、無序”的狀態中,使得農民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根本保障。新農村建設,為農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首先,農業補貼及免稅方面,農民可以既獲得農業收入,又可以相應的得到政府補貼,這樣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其次,農村的醫療保險政策也有很大的改善,農民不再因為高昂的醫藥費而看不起病,治不了病,使得農民的壽命總體提高;再就是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取得顯著進展,使得農民工的孩子能夠跟城市中的孩子一樣接受良好的教育,使農民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最后,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律觀念,努力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使得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2.2居住環境。在建設新農村之前,農民是生活在一種“臟、亂、差、破”的環境中。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民的居住條件普遍很差,有些房屋破陋的基本無法避寒避雨,衛生條件非常原始。建設新農村之后,農民的生活環境有了大大的改善。首先,農民從原來的分散居住到現在的集中居住,從原先的茅草房、土坯房甚至是危險房,變成了現在的鋼筋水泥房,遠離了陰暗潮濕,可以用上自來水,使用上與城鎮居民一樣的衛生間;其次,農民之間的交流也變得頻繁,居住在村子里的人可以相互聊天,串門,顯得不孤單;再次,在新農村建立柏油路,交通便利,使得農民不會再因為雨雪等惡劣天氣造成出行不便;最后,新農村建設中的合理規劃,使得公共基礎設備齊全,例如化糞池,下水道和垃圾中轉站,還有健身場地等一應俱全,給農民創造干凈、整潔、安全、美麗的居住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2.3經濟環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通過提高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從根本上減弱城鄉二元結構,實現我國經濟快速和健康發展。首先,報告指出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還可以再延續30年,那么農民就可以通過自愿、有償的方式實現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出租;其次,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本對農民進行相應的補貼,例如農民拆遷費用、醫療保險費用、社會福利費用等等,防止農民因為自身的生活因素而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腳步;再者,政府降低稅收,減輕農民承擔的賦稅壓力;最后,政府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大力宣揚發展鄉村旅游業,這樣既可以提高農民收入,又可以拉動該鄉鎮的經濟增長。
3農民的固有行為特征阻礙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3.1農民的交往行為特征。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求農民主體間關系要多元化,要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拓展到業務之間的關系,使得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然而,受傳統行為習慣的影響,農民還難以突破至親、親戚、老朋友和老鄰居的交往圈,很難跟其他社會成員打成一片。農民的思想很簡單,認為在一定職位上的人手上享有著相應的權力以及一定的資源,所以要好好的阿諛奉承,特別是政府人員,所以即使到新農村與人交往也非常謹慎,生怕得罪鄰居、得罪官員。3.2農民的居住習慣特征。新農村建設中要求農民撤離自己原先的居住地,到新的農村集中居住,但由于受“老死不離鄉”、“葉落歸根”等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都不愿意離開自己祖祖輩輩所居住的地方,這樣就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同時農民習慣了大房子、獨門獨院農民房的居住生活,他們可以肆意的在自家后院或者是四周種植蔬菜甚至養殖牲畜,集中居住之后,農民往往會在集中居住的綠化帶上種植蔬菜或養殖牲畜,這大大違背了新農村建設中要求的美麗鄉村建設初衷。3.3農民的經濟行為特征。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求引進科技、人才,改變農民的傳統生產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優化產業結構。但在我國農民的經濟行為特征大致上分為趨同性、保守性、短期性和個體性。首先,受歷史原因和自身素質的影響,他們喜歡以個體經營或者是“家庭聯產”這種小規模的方式進行,這樣使得農民收入不會取得顯著性提高;其次,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對于新的生產方式、生產技術,農民總是在看到其他人成功之后再跟著進行仿效,那樣就會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度減慢;最后,即使到新農村居住,農民還是維系著個體小賣部、照顧鄰里鄉親的買賣行為,對于新農村的規模超市有一定的排斥情緒和行為,這樣就不會促進農村的經濟快速發展。
4促進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行為改變的措施
4.1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農民追求文明美好的思想意識。在中國,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一些歷史原因,使得農民這一群體的文化程度往往都不是很高。正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民的行為往往受到原有習慣的影響,同時農民接受新知識也比較慢,信息的接收渠道比較單一,那樣就會加劇農民行為改變的困難指數,所以我們必須通過教育培訓,改變農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農民自身的綜合素質,從傳統的落后思想中走出來,改變幾千年一成不變的行為習慣,跟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讓農民盡快的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并努力嘗試。要教會他們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發展,在此同時要不斷拓寬農民的接受渠道,鼓勵他們創新創業,改變原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大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4.2通過制度約束,建設美麗鄉村。農民是一個個體,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在沒有外力的強迫作用下是很難促使其改變的,因此,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強制性地要求農民適應新農村生活。對于農民不愿意搬離自己原有居住地,政府一方面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制定出補貼方案,讓農民有足夠的資金對新房子重修與組建;對于新農村的環境保護,政府要培養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明確規定若是農民將水果蔬菜等農作物種植在綠化帶上,要進行相應的罰款,罰款金額與農戶對綠化帶的破壞程度成正比例關系,但農民已經習慣了“自給自足”的模式,這樣的強制性行為,很有可能造成農民群眾的不滿,所以在此之外,政府可以在農戶居住地附近另外開辟一塊土地讓農民種植農作物,這樣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同時,政府要公開農村事物,在每一項制度建立之前,一定要深入調查,遵從農民意愿,讓農民真正當家做主。4.3通過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農村精神文明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動力之一,并且緊緊圍繞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展開。這五方面實現了從內容到形式上的統一,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要建設娛樂場所。農民之前一直生活在一個大宅院里,活動空間比較大,個體與個體之間可以隨意在這個空間上嬉戲玩耍,但是將大家集中居住之后,人均空間變得狹小,活動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在建設新農村時還要考慮娛樂設施的建設,這樣既可以讓老人有個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的地方,也可以讓孩子們有嬉戲打鬧的地方,同時,社區里要多多舉辦娛樂活動,這樣就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關系,使農民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或群體。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農民文化水平不高,他們通常是通過二手資料才掌握一定的信息,這個時候可能信息已經過時,那對于農民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政府要將每條新聞都公布在小區的公告欄上,或者是以早間新聞的形式用廣播向農民傳達某件事情的發生,亦或是加大資金投入發揮村委干部的作用,向農民發放相關的小冊子,讓農民從多途徑多渠道上掌握政府以及市場的相關信息,不再變得被動;最后,在新農村中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評選優秀居民,同時對這些優秀居民進行表揚和獎勵,那么其他農民在這些外物刺激下,也會紛紛效仿,久而久之,身心并行,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龍星良.公共治理理論視角下我國新農村建設政策執行偏差問題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0.
[2]鄢軍.農民行為研究的理論與思路-從組織到個體[J].經濟問題,2011(2):81-85.
[3]顏丙昕.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行為改變規律及策略分析[J].農學學報,2008(4):8-9.
[4]鄭麗.在農業推廣中改變農民行為方法體系的構想[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1998(2):44-45.
[5]路戰遠.國家政策與農民行為關系研究與展望[J].中國軟科學,2010(s2):16-23.
作者:王夢佳 馬尚平 單位:浙江海洋大學
- 上一篇:糧食市場供需調查及建議
- 下一篇:農民教育觀念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