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路徑

時間:2022-12-04 05:13:11

導語:試議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路徑

一、我市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

陽泉市郊區義井鎮牛家峪村位于陽泉市獅腦山腳下。全村總面積1650畝,全村擁有耕地面積400畝,林地面積920畝,居住150多戶、600口人。牛家峪村主要依靠以糧食和果樹種植為主(目前果樹已多數衰老),2006年,牛家峪支村兩委審時度勢,圍繞新農村建設這一主線調整產業機構,重新定位全村經濟工作:一方面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在現有耕地上挖潛改造、增產增效;另一方面發揮區位優勢,緊緊抓住獅腦山整體開發和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的發展機遇,開發休閑生態和觀光采摘園區。從2006年起的4年里,全村完成了以下工程:①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建設項目。主要利用地形落差,采用自流式,完成注入糞便、產氣、沼渣沼液利用等全過程,所產沼氣可供全村150多戶使用,實現了沼氣“戶戶通”,為農民生活提供了新型能源,同時沼渣、沼液直接還田,既實現了農作物的無害化,又使農業生產增產增效;②完成凈化水廠建設工程。解決了人畜飲水安全問題,也使農田灌溉得到了水源補償;③發展水果和經濟林等。目前共發展桃、杏、棗、蘋果、葡萄等經濟林200畝,苗木花卉100畝,飼料作物100畝。同時為了使沼氣工程項目運轉順利進行,村里還擴大了養豬場,專供沼氣使用。到目前為止,牛家峪村已形成養豬、沼氣利用、糧食、果樹、苗木、無公害蔬菜種植相連接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高效發展模式。全村農業經濟循環發展、政治持續穩定,村民安居樂業,全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牛家峪村豬、沼、果、苗循環經濟鏈條:水廠————→豬場————→沼氣↓↑↓糧食、果樹、苗木、飼料作物←沼渣、沼液現在,牛家峪村已經逐步形成全市農業廢物資源化、農業生產高效化、農村環境清潔化、農民生活文明化的典范。同時,牛家峪村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在一天天壯大,成為全市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典范。

二、運城市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

運城市鹽湖區楊家門“福昌”食用菌合作社采用土窯洞生產模式,以棉籽皮、玉米芯、花生殼等各種作物秸稈為主料生產雞腿菇。楊家門村位于鹽湖區最北端的稷王山下,共有兩個自然村,全村總人口647人,總戶數157戶,耕地面積2000余畝,共有戶用沼氣池71個,屬純旱垣地帶。2010年,楊家門村黨支部、村委會根據鹽湖區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設施農業,進而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要求,經專家論證和組織部分群眾外出考察,確定了發展雞腿菇產業的工作思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共投資300余萬元,打成土窯洞150眼,投料生產80眼,每眼窯洞年產值達到6萬余元,純收入3萬元。雞腿菇生產、銷售采用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共有101戶群眾參加合作社。該村運用沼渣、沼液拌料新技術發展雞腿菇生產。具體做法為:把原料平鋪在水泥地面上,將2%的生石灰均勻灑在料面上,用沼液將生石灰粉均勻沖于原料內(原料和沼液的比例為1:1.5~1.6),充分攪拌均勻后建堆,堆寬為1.2~1.5米,高為1.2米,長度不限,呈梯形,稍加壓實。最后用直徑約3.5厘米粗的木棍在料堆頂部每隔40~50厘米扎一至地面的通氣孔,并搖至10厘米,以免造成厭氧發酵。白天覆蓋上塑料薄膜,以防病蟲侵入和水分散失,但塑料薄膜與地面要留空隙,以利通氣。晚間溫度降低后將塑料薄膜揭開,以利通氣。當整料堆中心溫度上升到70%以上時,再持續24小時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原則是:內外想調、上下換位。

具體操作是,將原料堆中上部經過高溫發酵料內產生大量白色放線菌(有益菌)的培養料,翻到新建堆的下部,將原料堆表層5~10厘米的料翻至新建堆中部。原料堆底部的料翻到新堆的上部,如此可使上次未到高溫發酵的整料于本次經過高溫發酵;尤其是上次料堆底部水分偏大并處于厭氧狀態的整料至上部,使水分下沉并經過高溫發酵;如此經過3-4次翻堆后,即可確定整料的每顆料至少經過2次高溫發酵,達到充分腐熟的目的。pH值為7~8左右,含水量在65%左右為宜。此種集養殖、培育、種植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使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廢棄物得到了“整體、高效、再生、循環”的利用,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同時,完成了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楊家門村每眼窯每年上料3茬,每茬上料5噸,年總投料量達到3000噸。沼渣、沼液用量按1:1.6計算,年用沼渣、沼液量達4800噸,鮮菇總產量達3900噸,按現行市場價格8600元/噸計算,年總效益達到3354萬元。如果麥麩或玉米面等輔料的添加量按20%計算,年可節約麥麩或玉米面600噸,按現行市場價格2000元/噸計算,合計節約120萬元,增產量按30%計算,年可增產900噸,產值774萬元。因此,沼渣、沼液拌料生產新技術的大面積的推廣應用,不但使楊家門村的沼渣、沼液得到了綜合利用,而且給廣大菇農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2010年楊家門村雞腿菇生產示范區被山西省確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2011年被省農業廳確定為“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形成了集雞腿菇生產、采摘、農家樂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以上所述三個范例,都是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點范,從中可以看出,都是以農村沼氣為紐帶,以“豬—沼—果”、“豬—沼—糧”、“豬—沼—菜”、“豬—沼—魚”等方式循環經濟發展,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是轉形發展的一種可取之路。綜上所述,我市農村如何加快發展循環農業應借鑒上述事例,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綜合規劃利用,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實現全市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

作者:暴衛東張佳佳單位:山西省陽泉市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