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4 05:24:07

導語: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一、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要依據現代農業內涵設置指標體系,對現代農業內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個角度。其一,從現代生產要素投入的角度理解,認為現代農業實質上是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和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為基礎的高產、高效和優質的新型產業;[8]其二,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認為現代農業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為根本目的,最終出路是生態農業;[9]其三,從結構優化角度理解,認為推進結構優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結構效應對農業的發展貢獻越來越大。[10]可以看出,現代農業內涵既包括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出和農業生產力水平,又涵蓋了農業結構效應和生態農業理念。中國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遵循了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的評價應該結合這5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指標的設置考慮了現代農業能否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能否優化農業結構、能否擁有高產出水平、能否促進生產力發展以及是否可持續發展等目標。評價指標分為5類共18個影響因子,一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子(B1),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農民人均GDP和恩格爾系數等衡量;二是農業經濟結構因子(B2),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是現代農業實現的重要途徑和特征,由農業產值結構和農業從業人員結構衡量;三是農業產出水平因子(B3),產出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生產中物質產出的重要指標,由糧食產量和農業增加值等構成;四是農業生產力水平因子(B4),衡量現代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要素投入情況,由水、電、肥料和農機等投入情況構成;五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因子(B5),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由農業受災率和森林覆蓋率等衡量。這5組分類指標既能從不同側面衡量現代農業發展情況,又能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對西部地區及西部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整體測量。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賦予

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由多項評價指標組成的系統,各指標對現代農業的影響有所差異,對各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至關重要,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西部現代農業評價指標的權重,第一步,通過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對5類B組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向相關農業部門和高校農業專家分發20份調查問卷,專家對各因素兩兩比較重要性后進行打分,再采用各專家對判斷矩陣指標重要性標度的平均值,運用Mathpro軟件,求出最大特征值為5.129,和判斷矩陣的維數5基本相等,一致性比例CR=CI/RI=0.032/1.120=0.029<0.1,說明一致性檢驗通過,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要求,得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B組分類指標的權重向量WB;第二步,分別對5類B組指標各自所包含的C組單項指標構造判斷矩陣,向專家分發調查問卷進行打分,再對各組指標依次進行賦值、計算和檢驗,得出C組分類指標相應權重WC;第三步,分別用B組指標權重乘以各自相應的C組指標權重,得出最終18個單項指標綜合權重,即W=WB•WC。從權重值分布情況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指標(B1)權重為0.386,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最大,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指標(B5)權重為0.063,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影響最小。(見表1)

(三)數據來源及標準化處理

基于《中國住戶調查年鑒2012》、《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2》和《中國統計年鑒2012》以及西部各省份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分析和整理,得到原始樣本數據。為了消除指標不同及量綱不同所帶來的影響,消除或減弱原始數據噪聲干擾而呈現的不規則波動,對原始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為了把標準化數據壓縮到[0,1]區間,采用極值標準化即歸一化處理,其公式為:X=(X''''-X''''min)/(X''''max-X''''min),式中X為數據標準化值,X''''為原始數據值,X''''min為原始數據最小值,X''''max為原始數據最大值。在數據歸一化過程中,將指標區分為正向指標與負向指標,評價體系中的負向指標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C4)、恩格爾系數(C5)、農業就業人員占農村就業人員比重(C7)和農業成災率(C18),這些指標與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負向關系,對負向指標要轉化為正向指標,轉化方法有取負數和取倒數等,[11]采取對負向指標取負數方法轉化為正向指標,以保持評價指標與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方向的一致性。

二、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

(一)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總體情況評價

測度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需要綜合考慮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不同的貢獻度,以體現出現代農業各個側面的發展情況,為了有效結合各指標的權重及指標數據變化情況,論文采用線性加權函數法測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公式表示為:Sj=∑WiPij(i=1……18,j=1……12),其中Sj為第j個地區的綜合得分,Wi為C層單項指標的組合權重,Pij為j地區i指標的標準化數據值。[12]根據現代農業得分情況,可以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綜合得分在[0,0.5)之間;第二個階段為初步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處于[0.5,0.75]之間;第三個階段為基本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處于(0.75,1)之間;第四個階段是完全實現現代農業階段,綜合得分此時為1。[13]1.西部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評價。依據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關指標數據,運用線性加權函數法計算,得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得分情況(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11年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為0.375,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階段劃分標準,西部現代農業處于第一階段即準備實施階段。同期相比,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不僅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0.520,而且比中部地區少0.214,比東部地區少0.269,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十分落后。2.西部各省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F代農業的發展水平在西部地區省際間呈現出不均衡分布,綜合得分差異較大(見表3)。內蒙古和新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名列前兩位,而西藏和貴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相對最低,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相差0.373,最高地區的內蒙古已經處于初步實現現代農業階段,而最低地區的西藏則處于初步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從西部各省現代農業得分與西部平均水平相比來看,有7個省份得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余5個省份得分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西部地區內部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出現了明顯的分層,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地域梯度拉開。新疆和內蒙古處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第一梯度,現代農業平均綜合得分為0.54;陜西、寧夏、四川、重慶構成西部現代農業發展第二梯度,平均綜合得分為0.46;廣西、青海、甘肅構成第三梯度,現代農業發展平均綜合得分為0.35;云南、貴州、西藏構成第四梯度,平均綜合得分為0.23。從四個梯度得分情況看,各梯度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現代農業發展差異,第四梯度與第一梯度相比,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平均綜合得分相差0.31分。四個梯度除了第一梯度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達到初步實施階段,其余三個梯度均處于準備實施階段。

(二)對西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分類評價

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方面(B1)。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反映出農業在國民經濟生產分配中的構成關系。[14]從表2和表4中可以看出,在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得分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為0.159,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了42.40%,在五組指標中居于絕對的首要位置,具體表現在恩格爾系數和城鎮化水平貢獻較大;從各省份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內蒙古,為0.316,最低的是西藏,為0.015,兩者相差21.07倍,表明西部各省份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此外,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內蒙古、陜西和青海綜合得分影響最大,貢獻率均超過了50%以上,西藏現代農業綜合得分貢獻最低的也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貢獻率僅為7.35%。(見表4)農業經濟結構方面(B2)?,F代農業是擁有合理產業結構的農業,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結構得分為0.071,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為18.93%,處于第二重要位置;從西部各省份農業經濟結構得分看,最高的是新疆0.107,最低的是內蒙古為0.030,主要因為內蒙古非農從業人員比重較低。農業產出水平方面(B3)。農業產出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終體現,不僅表現為產量的增加,也表現為產出效率的提高。西部地區農業產業水平得分為0.062,對現代農業得分的貢獻為16.5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西部各省份看,四川和重慶的農業產出得分最高,主要體現在人均農業增加值和糧食產量較高,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均超過30%以上。農業產出得分最低是甘肅,為0.015,對現代農業得分貢獻僅為4.87%,可見,農業產出水平是影響四川綜合得分較高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導致甘肅綜合得分較低的主要因素。農業生產力水平方面(B4)。農業生產力水平主要通過農業要素擁有量和要素的投入量衡量,表現為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發展的程度。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力得分為0.055,對現代農業綜合得分貢獻為14.67%,得分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水利化和機械化程度較低;從西部各省份看,農業生產力得分最高的內蒙古為0.129,是得分最低的貴州0.034的3.79倍,因而,農業生產力得分成為內蒙古現代農業得分的第二重要因素。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方面(B5)。農業生產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現代農業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分為0.028,對現代農業綜合得分的貢獻為7.4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得分低的原因主要是農業水利化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從西部各省份看,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分最高的廣西為0.049,最低的為青海0.014,兩者相差3.5倍,農業可持續發展對青?,F代農業貢獻僅達到4.17%。從各指標得分和貢獻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缺乏足夠重視。

三、結論與討論

(一)討論

為了區分不同指標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程度的差異,采用了層次分析法賦予指標相應權重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考慮到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對投入和產出相關指標給予更高得分數值,突出了西部地區農業產出和生產力提升的重要性。但不同權重賦予會導致分析結論差異性較大,因此可以進一步改進權重設置方法,比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得到較為客觀的指標權重;或者采用回歸系數法獲得權重,即在評價現代農業總體發展水平和各項評價指標之間構建多元回歸方程,然后對方程的回歸系數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確定為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現代農業得分,雖然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較為便利,但需要賦予指標相應權重,導致主觀性偏大??梢钥紤]基于模糊數學原理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或者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模型采用DEA分析法,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地理空間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在空間上并非均勻分布,而是以不同強度分布在地理空間中,導致了地理空間的差異性。[15]從西部地區不同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以看出,省際間存在較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地域間的地理環境的差異,以及自然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擁有量的不同。如果能在西部地區現代農業評價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會更有意義。同時,僅對西部12省份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截面分析,如果能采用更小的市、縣級作為研究基本單位,研究結果會更為細致。

(二)結論

1.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總體較低,處于準備實施階段。無論是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平均水平相比還是與東部或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都十分落后,僅處于準備實施階段。從西部地區各省份看,僅內蒙古和新疆是初步實現了現代農業,而其余10個省份還是處于準備實施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2.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地域空間梯度布局。從西部地區各省份現代農業發展在地域上的分布情況看,北面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總體上要高于南面地區,大體上呈現出由北向南依次梯度遞減格局。

3.地區間現代農業發展差距較大,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并存。西部地區不同區域間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的地區已經處于現代農業初步實現階段,而得分最低的地區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生產階段,西部地區間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并存。

作者:賈登勛劉燕平工作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