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4 05:29:52
導語:后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后現代思維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
后現代主義,基于對現代主義、現代性和現代化運動的問題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1],但既沒形成統一的“后現代”的概念界定,又未形成系統的“后現論”,且其內部歧異性很大,遭受了很多質疑和批判。后現代思想家大衛•格里芬(DavidGriffin)將后現代思潮分為解構性(消除性)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修正性)后現代主義兩個階段,后者強調后現代與現代性的不可分割,主張后現代對現代的一種辯證的否定,是對現代的反撥和超越[1],或者說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本文中后現代思維是指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思維。后現代主義者揭露和批判現代性帶來極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帶來了理性專制、機器統治、人性淡化、精神空虛、生態災難等“現代病”,還批判了“主體性”和理性至上主義,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壓制個體性、差異性,最終把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批判歸結為人的審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徹底實現,是對傳統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后現代哲學家杰伊•邁克丹尼爾(JayMcDaniel)概括現代性的壞處:對地球和傳統的忽視,不顧社區利益而過分強調個性,忽視作為科學推理補充的審美智慧或精神智慧,將理性降格為工具理性的傾向,認為一切發展模式都必須遵循西方模式的武斷[2]。
王治河也總結了現代性的局限:對自然的帝國主義態度、對傳統的虛無主義態度、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對理性的過分迷信、對自由的單向度理解等[3]。于是他們提出發展的“代價理論”和“人類困境”和“世界性難題”等概念,以說明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失衡釀成生態危機及負面效應,威脅到人類自身安全,可能導致人類自身的異化和人類文明的毀滅。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社會轉型的現代化進程中,更重視現代性對于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這是后現代性所無法替代的,即使現代性發展產生了理性專制、精神荒蕪、生態危機等負面效應,這就需要構建一套本土化的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性理念和修正方案。后現代主義批判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4]?,F代農業建立在現性和科學基礎上[3],遵循人與自然分離、人與人分離的二元對立的現代性思維[5],完全以利潤最大化為導向、以農民收入為核心衡量標準,把工業化當作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在生產中廣泛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和高強度耕作技術,投入大量高水平的無機化學產品,進行某單一品種的工廠式、規?;剡B續耕種,雖然短期內確實取得了巨大成果,滿足了人類對農業增長的消費需求,“無止盡的成長、無止盡的財富、無止盡的權力、無止盡的機械化及自動化雖然可以(暫時地)帶給少數人財富和權力”,但“它遲早會給所有人帶來毀滅”,這是因為現代農業并非以人類健康、人與自然的共同福祉為旨歸。
現代農業將“工業化農業”作為唯一生產模式,把城市化當作農業現代化的唯一道路,這種“同一性思維”是一種極端的“霸權”,“金錢至上”,最終造成土地的掠奪、健康的損害、石油的巨耗、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災難、經濟的外部性、社會公平的損害、文化的侵蝕與異化等弊端[5]。于是后現代主義提出“建設性后現代農業”的概念,倡導“和諧”,即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生活方式、和諧的責任倫理及和諧的審美旨趣,具有生態性、可持續性、可再生性,和諧、多元、感恩等特征,以“共同福祉”為旨歸,不排斥“大”但“以小為美”,不“反對”現代農業,但“超越”現代農業,是傳統、現代、后現代和當代現實的有機整合[5]。后現代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的“健康農業”,其首要目的是為“作為整體的人類”提供健康的和愉悅的食品、農業工作和農村生活。因此,只有后現代農業才是我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出路[6]。
國外都市農業發展迅速,形成農業型、經濟功能型、生態觀光型和綜合示范型等模式[7]。
2.1美國都市農業:以經濟功能為主
美國都市農業注重生產與經濟效益,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為主要目標,主要形式是農場與社區互助的“市民農園”,農園以低于市場零售價為參與農園的社區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農產品,社區為農園提供固定的銷售渠道,社區市民與農園種植者共擔生產成本與風險、共享盈利、互惠互利。其都市農業園區規模不斷擴大,占美國農業生產總面積的10%,其農產品價值占美國農產品總價值的1/3以上[8],增加了區域食品供給,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都市農業還帶動了農業觀光旅游業并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每年參加農業旅游的人數達到2000萬人次,創收達300億美元。在都市農業發展中,美國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都發揮了巨大作用。美國各大都市按國家農業區域整體布局及其自身特色,在城市區域中合理規劃和布局都市農業網絡,形成獨特的都市農業景觀,使城鄉真正融為一體。其中由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帶狀區域的都市農業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美國政府還加大了對農業的財政投入,在農業生物技術開發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長15.5%,專項撥款達35億美元[9],并強化農業生物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引導家庭農場在專業化生產中使用新技術,以提高都市農業的機械化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美國農業部每月對世界農產品供求形勢進行預測,農業部市場營銷局及各地農產品市場報價員共同提供相關的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民借助計算機互聯網在家就可獲得農產品價格、品種、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數據。此外,各類大型生產資料公司、銀行、信用社及農業合作社、農業協會、農貿市場等,共同構成了健全的農產品服務物流渠道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2歐洲都市農業:以生態、社會功能為主
歐洲國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生活品質,對農業價值的判斷體現著“崇綠”和“美食”意識。其中,德國都市農業側重于生態與社會功能。林業在德國都市農業中占重要地位,許多發達的工業城市號稱“森林城市”,為減少工業污染,大量植樹造林,以農林業改善郊區環境,但減少了農作物種植,農產品主要靠鄰國進口。另外兩種主要形式是市民農園和休閑農莊。市民農園是由政府或農民將其農地租給城市居民,以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滿足市民回歸自然、休閑體驗和獲取安全食品的需要,市民隨自己意愿種植菜、花、草或樹,政府不干涉,但農產品不能上市出售。市民農園增加了城市綠地面積,改善了生態環境,為市民交流與溝通提供了園地和條件。目前市民農園的承租者多達83萬人,產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3左右[8]。1983年德國修訂了1919年有關市民農園的立法,規定所有都市都有義務將市民農園提供給市民,保證每10戶居民中就有一戶擁有市民農園[9]。休閑農莊則主要是為了吸引游客到農莊休閑度假,觀賞田園風光,體驗農莊生活和農場生產活動。德國田園都市農業每年創造旅游收入達80億美元。荷蘭都市農業強調農業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和農業的社會責任。荷蘭實施精細農業發展戰略,走農業工廠化、高投入、高產出的道路[8],依托國際大都市的外貿優勢,借助“溫室革命”發展設施農業和出口農業,躋身世界農業強國,人均農產品出口創匯居世界之首,創造了農業神話。其都市農業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農場的集約化設施農業,集約生產經營花卉、蔬菜及奶類食品。阿姆斯特丹與其他幾個城市共興建現代化溫室12萬畝,其中花卉8萬畝,蔬菜4萬畝,占全世界溫室面積1/4;年生產鮮切花70億支,盆花5億盆,占國際花卉市場總貿易額量60%;平均每個農民的年出口額將近百萬元人民幣,平均每公頃土地凈出口額超過10萬元。
2.3日本都市農業:生產、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兼顧
日本都市農業經歷了從經濟功能轉向社會、生態功能的轉變。日本都市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和中京等三大都市圈,以蔬果生產為主,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園藝栽培和機械化操作,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觀光農業,包括市民農園、銀發族農園、農業公園、民宿農莊、觀光農業、農村留學、自然休養村、體驗農業等,發展觀光、休閑、體驗農業等旅游農業;二是設施農業,采用現代科技與農藝、農業設施生產無公害農副產品;三是特色農業,由農業集團建設特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深層開發[10]。政府重視提升都市農業勞動力的素質,既通過正規學校培養農業勞動者,還為初次從事都市農業的勞動者提供無息貸款、資助學習相關農業技術和經營方法??傊澜缍际修r業發展日趨成熟,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型于一體,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活、經濟、人文、生態、社會、服務、示范等功能,借助于先進的科技手段、完善的農業生產流通體系、全方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深度發掘都市農業的經濟、科技、文化及品牌等多種價值,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科技化、標準化、生態化、低碳化和品牌化,真正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城與鄉融為一體。它所形成的市民農園、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農業園區以及融入生態農業理念的現代農業等新形式,正是后現代農業的主要實踐形式。
3國內都市農業發展定位及趨勢分析
3.1國內都市農業的發展定位
“十二五”時期,都市現代農業是北京、上海等主要一線城市農業的發展方向與目標。北京都市現代農業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型于一體,高端、高效、高輻射的農業生態服務水平達到國內一流;杭州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特色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上海著力穩定發展都市高效生態農業;武漢完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西安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如表1)??梢钥闯?,它們都注重都市農業的多元化功能目標,提升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及其服務于城市的能力,開始關注農業與自然的關系,強調農業的生態性與安全性,但并未以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共同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仍以居民利益與安全需求為中心,突出農業的經濟功能,強調農業的供給保障,相對輕視農業的生態價值,尚未考慮到資源的掠奪使用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累積性后果及長遠影響,也未將農業環境綜合治理列入規劃內容。
3.2都市農業的衡量指標體系
對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的傾向性充分地體現于衡量指標上。其衡量指標體系圍繞經濟效益展開,基本都側重于農產品供給與安全、產業水平、科技水平、基礎設施等量化指標,而在生態服務能力與資源節約方面的指標選取差異大,間接地為經濟指標服務。北京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采用畝均化肥用量、生物防治面積所占比重、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冬春裸露農田比率、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等5個指標來量化考核農業生態服務的效果,占其指標總數(27個)的18.5%,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設置了“萬元農業GDP耗水”指標。然而,杭州和上海都選取4個指標,分別占其指標總數的18.1%(22個)、22.2%(18個);武漢和西安只設置3個指標(如表2)。由此看來,對于農業環境資源方面的指標設置少,未達成共識,既不能反映都市農業對環境資源的要求,也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人與自然的共同福祉。這是因為,一方面農業環境資源保護及生態服務價值難以用量化,另一方面迫于農產品供應保障與農民增收的壓力,追求眼前的農業增長與經濟效益,輕視環境資源保護的長遠效益,缺乏保護環境資源的實踐動力與長遠計劃。因此,應完善都市農業的指標體系,設計一套綜合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利用的量化指標,加強都市農業生態價值的考核,兼顧環境污染控制、資源循環利用及農業環境綜合治理,維護農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
3.3都市農業發展項目規劃
北京市圍繞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目標,規劃了“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觀光休閑農業提升工程”與“低碳農業推進工程”,還根據都市農業對環境的影響評價制定了減緩環境影響的具體措施,提升農業綜合服務價值。但其他城市并未設計出農業環境資源保護實踐方案。其中,杭州設計了“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安全農業工程”和“優質農產品工程”,上海規劃“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物疫病與植物病蟲害防控建設工程”,西安規劃“觀光農業發展工程”與“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工程”,主要目的都是推進農業升級,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與安全水平,但都缺乏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的整體方案。由此看來,各城市圍繞都市農業經濟功能設置發展項目,突出農產品供給保障、安全及產業發展水平,并未將環境資源保護列入實踐(北京除外),雖然提出了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的目標,尚未把資源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落實到發展實踐中,輕視生態價值開發,也未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都市農業發展的大前提來對待。
3.4都市農業發展的困境
都市農業發展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包括水、土地等自然資源與空間稀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困境、粗放經營的農業價值開發深度不夠、農業整體利益水平低等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急需修正都市農業的發展定位與實踐,緊密圍繞農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深入發掘都市農業經濟功能以外的生態服務、旅游休閑、體驗教育、文化人文、輻射示范等多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升農業的整體利益水平,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以北京為例來分析都市農業發展的困境。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鄉對有限資源的爭奪更激烈,耕地逐年減少且不可逆轉,農業用水被進一步壓縮,環境累積性污染的惡果日益凸顯,資源瓶頸約束的矛盾日趨突出。北京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到30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11];全市實有耕地332萬畝,基本農田280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16畝,不到全國平均水平(1.4畝)的12%,遠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工業“三廢”、生活廢水與垃圾以及農業污染等,除水源涵養區外,土壤、河流、地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區300公里河道有一半嚴重污染,郊區超過70%的河道被嚴重污染[11]。城市生活垃圾規模逐年銳增,據統計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達672萬噸,日均1.84萬噸,且每年按8%的比例增長,預計2015年將達日均3萬噸,90%以上的生活垃圾被運到京郊填埋,其污染遠遠超出了環境凈化能力。畜禽糞便、秸稈焚燒、地膜殘留、化肥農藥過量使用以及農業廢棄物滋生的病害與有害物質等,造成農業環境累積性污染,使農業環境惡化趨勢難以遏制。此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農民務農機會成本提高,農業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農民增收難度更大??傊临Y源極度稀缺、農業環境嚴重污染、生產成本快速上升,成為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障礙,使其未來發展更具挑戰性。這就急需用高科技引領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發掘農業在旅游休閑、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輻射示范等方面的綜合服務價值。
4基于后現代思維反思我國都市農業的發展道路
當前國內都市農業本質上是現代農業,生產中大量消耗動力資源和化工投入品,推進農業工業化、科技化和現代化,實現了農業快速增長與農產品極大豐富,卻是“一切以人類為中心”的極端“霸權”,急功近利,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碳排放增加、產品質量安全降低、人類健康與社會公平損害、農耕文化侵蝕、生態災難等惡果,威脅人類自身安全和人類文明[3]。從長遠來看,這種農業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未來環境修復與治理成本極高,都市將會為今天快速擠壓式的“增長”付出更大代價。借鑒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農業觀,各城市應以人類健康、人與自然的“共同福祉”為旨歸,用“后現代農業”來“修正”和“超越”現代農業,定位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都市生態農業”:依托大城市并與城市充分融合,視城鄉居民的幸福指數為首要目標,以“經營者利益最大化”和“社會與環境代價最小化”為核心衡量標準,以生態為前提,以生產功能為主,深度開發農業的生態服務、休閑娛樂、體驗教育、輻射示范等多功能,融合農業與二三產業,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享受農業休閑文化,接受農耕文化教育,美化城市環境景觀,提升農業生態服務水平。只有都市生態農業才是都市農業的未來發展道路。第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世界觀。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惡質的現代化”的現代性思維,構建動態的、創造性的、多元的“和諧”思維,以人與自然的“共同福祉”為旨歸,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充分承載生態責任,走健康可持續的都市生態農業發展道路。第二,修正農業發展目標定位及衡量標準,加強對都市生態農業的扶持與監管。加強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充分認識都市生態農業的綜合價值,將其納入都市整體發展規劃,將環境代價納入農業衡量指標,嚴格考核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績效,修正不合理的實踐;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的激勵政策,積極改造生態農業用地,完善其社會化服務和設施裝備,引導工商業資本進入生態農業領域,建立全民參與的多元投融資格局;培養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所需專門人才,實施綠色證書制度,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與質量安全監管,切實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三,促進自然資源循環利用,積極建設農業生態環境。推廣農業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構建“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推廣生物化的、太陽能化的節能環保的清潔生產方法,加強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控制化工投入品的用量,降低對化學藥劑的依賴,促進資源節約利用,降低能耗與碳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加強都市區域內流域的綜合治理,恢復或重建廢棄的山地林地,改造遭受累積性污染的農田,建設景觀農田與農村生態環境,提升都市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第四,深度開發農耕文化,打造都市生態農業的“精神靈魂”與“核心品牌”。發掘農副產品的歷史、品質、區位等特征,構建特色農耕文化并融入產品,打造獨有的品牌價值,提供生態安全農產品及精神文化享受,傳承傳統農業文化精髓與文明,提升都市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與多元價值。
作者:何美麗王軍強左停工作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 上一篇: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論文
- 下一篇:信息時代的環境保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