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時間:2022-09-15 10:59:06
導語: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建水縣農業發展狀況
近年來,建水縣利用良好的氣候、光熱和土地資源,緊緊圍繞“穩糧煙、擴果蔬、興林畜”的思路,注重發展早熟、反季、優質的特色果蔬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優化產業布局,扶持培植現代農業,農業農村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廣大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5.96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1元。全年種植糧食69.1萬hm2、蔬菜30.1萬hm2、水果28萬hm2、中藥材4.66萬hm2;收購煙葉18.94萬擔、實現煙農收入2.63億元、煙葉稅5796萬元;出欄生豬125.38萬頭、牛5.76萬頭、羊11.52萬只,肉類總產量14.3萬t。全縣農產品加工總產值19.1億元,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8.5萬hm2,農業龍頭企業達45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201個。創建了“云臨”牌白砂糖“、張氏記”(加工品)“、和源”牌果蔬產品“、田園”牌小米辣“、天第”牌洋蔥“、惠歷”牌臍橙“、紅建”牌香軟米“、天緣”牌米線“、飛燕”牌雜交玉米種等系列商標注冊產品“,云臨”牌和“和源”牌商標被評為云南省著名商標“,和源酸石榴”被評為云南名牌農產品。紅河州和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注冊了“和源”商標,正在申報“和源”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建設了一批現代農業果蔬示范基地,僅紅河州和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立農業示范園4個面積10200多hm2、農產品基地8個及萬畝有機石榴基地1個、野生馴化蔬菜基地1個。
2制約建水縣農業現代化的原因與困難
盡管建水縣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老化、農耕道路滯后、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等現象突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已刻不容緩。
2.2個體生產經營占主導,規模化程度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程度低,傳統的家庭生產經營仍是農業發展的主體,土地流轉量還不多,土地分散,規模化程度低,對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和質量的安全都有很大的制約。
2.3服務功能機制不健全。社會化服務、質量標準和體系不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急需完善。服務主體規模偏小,服務層次偏低,大部分以提供內容單一的微觀作業服務為主,缺乏信息、技術、資金和營銷等綜合配套的宏觀服務;服務客體觀念落后,服務效益偏低;基層農技推廣力量不強,影響了公益性服務質量。
3.1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加大農業農村設施建設投入,實施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實現“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招商引進起點高、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企業到建水從事水果、蔬菜、畜牧業、林業產品精深加工,當前重點抓緊抓好概算總投資2.5億元的建水縣農業冷鏈物流批發中心和概算總投資3.5億元的15萬噸/年蔬菜深加工生產線等冷鏈物流和精深加工項目建設。改善以躍進、大田、甸頭、云降寨為重點水庫和以曲江、南莊、面甸鎮為主的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大山區半山區“五小水利”工程。
3.2龍頭帶動,助農增收
樹立扶持龍頭企業也是扶持農業、農民、產業的思想,堅持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強、效益好的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和擴大“公司+基地+農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會)+農戶”等生產經營運作模式,形成產業帶和產業群,發揮規模效應。推進水果、蔬菜、畜牧、林產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生產經營模式,延長農產品上市期和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3.3發揮優勢,做大產業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原則,加強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生產經營。采取轉包、出租、轉讓、入股等方式,將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匯聚成上千畝、上萬畝連片,依托本縣內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和引入縣外大企業實施高標準的規?;⒐澕s化生產經營,促進千家萬戶小農戶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機對接,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到“十二五”末,力爭國家、省、州、縣級重點龍頭企業達50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220個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率達60%以上。
3.4健全體系,保證質量
健全農產品安全管控體系。重點建立農業化學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農業投入品經營企業管理制度、農業投入品使用規范等,確保農業投入品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標準。建立農業投入品“產、供、銷、用、檢”全過程管理機制,依法進行質量安全檢查,保證農產業質量和安全。健全企業誠信體系。廣泛開展道德、法律和誠信、守信教育,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出口企業和廣大群眾的誠信、自律、質量意識。強化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建立完善示范區企業質量安全誠信體系。
3.5提升水平,科技興農
進一步健全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改進服務方式,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普及應用水平。加強技術精、懂管理、善推廣的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完善和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大興學科技、用科技之風。大力推進農業信息網絡化工程,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流通等信息網絡化建設。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預測預報預警網絡,加強人工增雨、防雹減災服務能力建設,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作者:王林華 單位: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發展和改革局
- 上一篇: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
- 下一篇:XX同志在全州"三嚴三實"座談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