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19 04:14:43
導語: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探討了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內涵和特征,結合當前發展基礎提出了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發展目標,提出要從優化發展布局、創新經營組織形式、提升防寒抗旱能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延伸產業鏈條、向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拓展國際市場等方面推動甘肅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甘肅特色;“一帶一路”;寒旱農業;現代農業
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從產品單一、糧食短缺的狀況向品種齊全、連年豐產的跨越性轉變,農業生產也逐步從原來的集體生產到包產到戶到現在的規?;?、集約化生產,產業結構從以糧為主的單一結構轉向“糧經飼”為主的多元結構,并逐漸形成地域特色優勢產業,農業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當前農業發展進入新的瓶頸期,糧食產量基本趨于穩定,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導致農民種糧熱情不高;農產品消費進入結構轉型期,市場對綠色、無公害的高質量農特產品需求日漸增加,而傳統農業生產更多關注產量導致農產品質量不高,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造成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出現脫節;不同區域農產品同類型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土特產品不“土”不“特”,地域品牌影響力弱化,特色產業發展效益不高;受資金、用戶素質等因素限制,現代技術應用農業生產仍然不足,農業科技含量依舊較低,農業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仍需時日。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生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產業興旺基礎[1]。為此,甘肅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充分挖掘高寒干旱氣候條件下農業發展的資源潛力,充分集成設施化、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等現代技術手段,著力構建優勢產業、生產組織、產銷對接、風險防范、服務保障五大體系,探索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時空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2]。這是在充分考慮全省地域條件、農業發展基礎和可持續發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下提出的戰略性思路,是全省新時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導向和行動指南,也是推動全省綠色發展崛起的重要支撐。
一、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內涵及特征
(一)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內涵。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是對農業發展方式及戰略的一種新的概括,也是一種新的實踐,適應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向,也立足于甘肅本省的實際。目前,各省區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并結合區域特色,提出了個性化農業形象定位,如青海提出發展“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現代農牧業”,貴州提出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云南的“高原特色農業”等。甘肅基于對農業生產條件、發展方向和市場定位等多方考量,提出打造“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有利于打造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與其他省區形成錯位發展格局,重塑甘肅農業的整體形象。結合甘肅省委省政府相關文件,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可以界定為,運用現代技術裝備和管理方式改進生產經營方式,搶抓和深挖“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和市場潛力,積極探索和大力發展適宜寒旱地區氣候特征、具備綠色、優質、高效等特色的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就其內涵而言,一是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要方向,以技術為依托,通過推動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的革新以及采用現代化的生產管理方式、組織架構,進而實現農業生產從勞動密集型、分散型、小規模向技術密集型、規模型、產業化方向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率。二是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通過深挖生產條件、產品結構以及市場潛力,實現從“生產—產品—市場”的全面技術革新,推動農業從特色農業生產—高質量農產品供應—外向型目標市場銷售的生產銷售全過程發展方式轉變和綜合提升。三是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更加突出特色產業發展。一方面,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立足于甘肅高海拔地域條件和干旱的氣候特征這一基礎條件,深入挖掘其發展綠色有機、高品質農業“獨一份”“特別特”的自然優勢,打造更具生產價值、更具競爭優勢、獨具特色魅力、更加集約高效的特色農業產品。另一方面,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要求結合地域、氣候特點,發展更具地域特色、“錯峰頭”“好中優”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產品供給,實現農業的差異化發展;同時,更加關注“一路一帶”市場潛力,推動甘肅農業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互補性發展。四是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中的“寒旱”要求我們必須在認清現實、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開展生產;“現代”要求我們利用技術等手段破解自然條件約束,創造性地發展農業;二者結合,共同推動甘肅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五是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是對甘肅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甘肅農耕文化底蘊深厚,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八個字[3]?!皯獣r”“守則”“和諧”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從與恪守,“取宜”則要我們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時制宜。如定西曾經被聯合國官員考察斷言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但在20世紀80年代,定西黨政領導干部從群眾的實踐中總結提出的“三個順應,三個遵循”(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的農業發展思路,以觀念的革新找到了一條適宜當地的發展之路,用小土豆做出了大文章,也為農耕文化內涵的當代利用樹立了一個典范。當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既是基于對甘肅省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的深刻認識,更是一次思想和意識領域的革新,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自覺打破守陳心理和封閉心態,以開闊的視野和超常思維汲取世界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和市場多元化需求導向,加快推進農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性變革,走出一條更具魅力、更有特色的農業振興之路。(二)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特征。一是地域性特征。農業生產有著很強的地域性特點,不同區域以及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有著很大的差異。甘肅農業發展史可以說是長期與“寒旱”氣候的斗爭史。寒區旱區占到甘肅總面積的95%以上,地貌以高原和山地、戈壁等為主,氣候以干旱、半干旱為主,這種黃土溝壑縱橫、戈壁沙漠廣布、氣候干旱少雨、海拔相對較高的地形地貌長期限制著甘肅農業的發展[4],但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不利因素逐漸轉化為發展綠色、健康、生態農業的天然屏障和優勢條件。甘肅高海拔、日照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農作物干物質和糖分、油含量的積累,作物糖分、淀粉、蛋白、纖維含量明顯優于中、南部地區。而且,受環境和發展水平制約,甘肅省內土地資源開放強度較低,絕大多數地區土壤、植被、水源和空氣污染較輕,同時干旱氣候使得土壤濕度小,病蟲害少,這成為甘肅發展綠色、高品質農業的有力基礎。此外,河西地區戈壁廣大、灌溉體系完善,為發展戈壁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些條件成為甘肅發展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基礎和優勢。二是技術性特征。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要以現代農業為主要方向,采用現代技術集成,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生產裝備上,大力推廣使用現代農業機械裝備,實現生產工具的現代化。生產管理上,積極推廣基于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推動農業向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生產組織上,采用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形式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有效解決小農業與大市場的矛盾問題。市場流通上,要加快更加完備的市場體系和流通體系,并把現代技術、現代營銷方法和營銷理念應用到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實現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有效解決農產品流通效率和信息不互通問題。三是產業化特征。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綜合效益為中心,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更加直接、緊密、有效地結合和運行,實行區域化布局、規?;瘜I化生產、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體系[5],進一步增強農業的“造血功能”,使農業走上“以農養農”的良性循環發展軌道。四是是外向型特征。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要充分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深挖“一帶一路”市場機遇和甘肅省農業發展潛力,加強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對接,積極引入國內國際先進生產技術和發展方式,深入推動農業生產大變革,并注重與其他省區錯位發展,打造西北乃至中亞、西亞、南亞和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全國重要的良種繁育基地和道地中藥材、優質林果、優質牛羊肉生產基地。五是人本性特征。農業發展的主體是農民,重要目的之一是實現農民的增收和生活福祉。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同樣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加快形成更為合理、高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其發揚樸實勤勞善良的優良傳統和聰明才干,積極探索發展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高收益的農業,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二、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發展思路與導向
(一)發展思路。當前,依靠增產和擴大種植面積以主導的傳統農業生產已基本無任何發展優勢可言。要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夯實產業興旺基礎,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全面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品牌興農,發展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農民才有出路,農業才能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當前甘肅發展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要以地域資源特征為基礎,以融入“一帶一路”市場分工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以現代農業為方向,堅持品牌立身、技術支撐、總量擴張、質量提升,積極優化農產品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科學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帶,進一步加大防寒抗旱技術和適宜作物的推廣應用,做大做強“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大規模發展市場需要的各類優質、特色農產品,構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優勢產業、生產組織、產銷對接、風險防范、服務保障五大體系,持續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與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把甘肅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菜籃子”“果籃子”“肉籃子”“蛋籃子”“藥籃子”。(二)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發展導向。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草食畜、高原夏菜、優質林果、馬鈴薯、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繼續做好糧改飼試點工作;推動差異發展,引導核桃、花椒、小雜糧、食用菌等地方特色產品和小品種形成一定規模;創新發展思路,穩步推進戈壁農業,探索推進沙漠生態農業開發和沙生產業發展。農業科技含量持續提升。切實依靠科技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推廣使用適宜我省干旱地區和高寒地區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和品牌農業,進一步提高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術在農業生產、營銷等領域的運用。農業生產組織化、集約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洜I;構建農企合作和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以多種形式參與經濟組織,促進農業分工分業,有效推動農業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統一化,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農業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加快農產品加工、運銷流通等農業生產后續產業發展,促進產加銷等一體化,推動農業由產品生產向產業鏈、價值鏈生產轉變;引導發展休閑農業、“互聯網+”等新型業態,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加大“三品一標”無公害產品培育和認證,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全面推動農業向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不斷提升我省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發展重點
(一)優化甘肅農業發展布局。依據各區域資源稟賦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發展現狀、農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大力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扎實推進區域布局優化,加快形成“一區五帶”的特色農業空間格局。沿黃農業帶重點發展高原夏菜、瓜果、養殖業及乳制品生產等高效農業;河西灌溉農業區重點發展現代制種、非耕地設施蔬菜、釀酒原料生產等特色優勢種養業;隴東雨養農業區重點發展優質蘋果、黃花菜、小雜糧等地方特色名優農產品生產加工;中部旱作農業區重點發展馬鈴薯等高產高效糧食作物及特色道地藥材;隴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農業區重點發展蘋果、花椒、油橄欖、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甘南高寒牧區重點發展藏牛羊養殖及藏中藥材生產加工。同時,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合理推動河西走廊地區未利用地開發,廣泛采用優質高效無土栽培技術,大力發展戈壁生態農業。(二)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形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小農分散生產經營越來越難以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推動農業從傳統分散經營向規?;洜I轉變成為一種必然[6]。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徑選擇一定要與各地資源稟賦、要素構成等實際情況相契合,要在確保糧食安全、農民社會權益和兼顧公平效率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對于河西綠洲而言,地勢平坦、農業設施完善、經濟相對發達,宜于通過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模式,提升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推動農業向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積極發展各類專業性服務企業或合作社,建設比較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戈壁農業因技術和資本實力要求高,適宜采用企業化經營模式,發展工業化生產,有利于培養質量好、知名度高、經濟效益顯著的農業品牌產品。沿黃灌區、中部旱區、隴東雨養區特色優勢產業宜于采用龍頭企業帶動型經營模式,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組織形式,帶動區域的特色產業提高品質、增強競爭力。隴東南山地特色產業宜于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互助性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成經營聯合體,“抱團取暖”提高生產效率。甘南高寒牧區及一些土地分散、細碎化程度較高、農業發展嚴重滯后的地區,建議可以繼續保留其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并通過三產適度融合開發促進提升農業經營效益。(三)提升農業防寒抗旱能力。要依靠科技創新,不斷革新防寒抗旱技術,推動甘肅農業防寒抗旱能力持續提升。大力推廣以全面雙壟溝播技術為主的地膜覆蓋技術、以集雨補灌為主的旱作節水技術、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的培肥地力技術、以保護性耕作為主的機械化作業技術等旱作農業實用技術,并逐步形成標準化、系統化、科學化的綜合抗旱技術體系,積極推行以種帶養、種養結合、糧經輪作、休耕免耕、間作套種等循環農業模式,提高雨養農業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旱作農業“升級版”。持續抓好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國家級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建設,推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同步完善田間節水設施,大力推廣以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為重點的灌溉、水肥一體化、深耕深松等節水配套技術,積極探索建立農業節水技術標準和農業節水基層技術服務模式,加快構建高效節水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推動全省節水型農業取得新發展。推動甘南及祁連山高寒牧區草原生態畜牧業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大力發展舍飼養殖和飼草料貯備,提升養殖動物防寒防災能力。大力推廣“牧區繁殖、農區育肥”“農區供草、牧區舍飼”畜草雙向對流的循環模式,做優做強草食畜牧業。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創新技術,提高檔次,打造一批高檔次、高質量、高效益的設施農業基地。同時,積極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無土栽培、薄膜連棟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推廣引進熱銷品種,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四)提高農產品品質。積極引進和培育推廣動植物新品種,進一步優化農作物和畜禽品種品質結構。在注重產量型品種選育的同時,加強對質量型品種的引進、研究培育,強化對現有農產品質量提升技術的研究,推動農產品品種結構由低檔品種向高檔品種、普通品種向專用品種、常見品種向稀有品種等方面轉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戰略目標,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打造更多“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特色農產品。以老百姓日?!安嘶@子”和“米袋子”等大宗初級農產品為重點,推行“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術制度,擴大無公害農產品市場占比;按照“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技術路線,以優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出口農產品等為重點,擴大綠色農產品占比;以戈壁農業為引領,遵循生物鏈的能量封閉循環原則,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準進行生產,發展面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中高端市場的有機農產品。積極推動農產品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認證工作,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五)積極推動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以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為導向,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牧結合、林牧結合、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將原有種養殖廢棄物轉化為優質有機肥、燃料或其他可供利用的原料,推動農業生產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經濟轉變,建設一批生態環境好、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種養循環示范基地。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以蔬菜、園藝、畜禽等產品為重點,建立健全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加工包裝等農業地方標準體系,加快特色種養標準化示范區、標準園建設[7]。積極發展品牌農業,在支持企業加強全國性、區域性和地方性知名品牌打造的同時,積極創建一批農產品區域綜合性公用品牌和生態精品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全力叫響“生態隴原”優質農產品品牌,不斷提升甘肅綠色生態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用品牌提升價值、引領產業。積極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生產、營銷等領域的推廣引用,以“互聯網+農業”為引領,全面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以及農業產業鏈的改造升級,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由傳統向現代化方向轉型。(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把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作為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有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合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優勢主產區進行加工生產。鼓勵企業加強科技創新和特色產品開發,重點加強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產品開發和生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突出發展無公害、綠色和生態有機農產品加工業,加大對食品產業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馬鈴薯、果蔬、牛羊、禽類等加工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新產品開發。鼓勵有實力的食品企業設立科技研發機構,圍繞甘肅省“原字號”、民族特色農產品生產資源,深入挖掘和大力開發適宜消費市場升級需求的新產品、民族特色產品。充分利用甘肅省道地藥材資源,支持企業加強藥食同源新食品的研發、生產加工和合理應用,做大做強藥食兩用健康食品產業。推動馬鈴薯等主食產品開發,打造有地域特色和影響力的名優特新品牌。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養老農業、旅游農業等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服務型農業,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七)積極拓展甘肅農業國際市場。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形成縣鄉便民市場收發、特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集散、大型商品市場營銷的特色農產品貿易流通網絡。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加強以蘭州為中心、河西為主軸、隴南為支撐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鼓勵各類生產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及營銷企業在國內大中城市建設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窗口(體驗店)。加強對甘肅省名特優農產品的推介力度,統籌協調做好與京津滬、粵港澳、東西扶貧協作區、成渝區等國內大終端市場的產銷對接,積極開拓北京新發地市場、上海蔬菜集團、廣州江南市場等國內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搶抓“一帶一路”向西開放和中新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機遇,積極推動甘肅省農產品“走出去”步伐,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布局完善國際營銷網絡體系,大力支持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和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推動“隴”字號農產品走向中亞、東亞和東盟國家。依托戈壁生態農業,努力將河西地區打造成面向西北乃至中西亞、南亞和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8]。
四、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保障農業穩步發展升級改造。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力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支持涉農保險機構創新保險產品,將我省肉牛、肉羊、農業機械、日光溫室、畜禽圈舍等特色優勢產業和設施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提高農業抵抗風險的能力[9]。完善農業投融資保障機制,滿足農村產業多樣化發展需求。(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建較為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和集雨蓄水設施。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鼓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能農業,積極推動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運輸、倉儲等領域的運用,推動農業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和服務精準化等方向轉型,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動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加強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為主體,以中高等農業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各類公益性培訓資源為補充,以田間學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資源為依托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加大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明白人和示范戶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業主推技術、主導模式和高效品種的入戶到地率。(四)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密切農業科研院所與企業、農戶的聯系,持續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推動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和技術供給體系。要重點圍繞甘肅特色優勢農業,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推動甘肅農業提質增效。進一步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穩定的科技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健全高效的農業技術供需信息傳導機制,在農業技術創新參與主體間架起一座信息橋梁,形成一條以市場為主導、農業技術創新供給者和需求者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鏈條。建立健全柔性人才機制,加強創新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培養,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引導提升農業科技使用主體的綜合素質和積極性,力促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參考文獻:
[1]彭建濤,杜俊濤.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36-37.
[2]呂寶林.我省將發展甘肅特色“現代絲路寒旱農業”[N].甘肅日報,2019-01-26(05).
[3]彭金山.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對現代農業之意義[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45-150.
[4]師守祥.甘肅的自然生態條件與農業持續發展[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4):77-81.
[5]姜長云.當前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問題及其宏觀制度性根源[J].改革,2002,(3):95-100.
[6]趙穎文,呂火明,劉宗敏.關于推進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幾點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6):938-945.
[7]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甘肅省“十三五”農業現代化規劃[Z].2016-08-10.
[8]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甘肅省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Z].2018-06-03.
[9]孫海峰.六大措施為我省農業現代化提供保障[N].甘肅日報,2016-10-04(02).
作者:張博文 單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研究所
- 上一篇:淺談可持續農業發展與實踐
- 下一篇: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