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營養現代農業發展探析

時間:2022-12-28 02:44:51

導語:健康與營養現代農業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康與營養現代農業發展探析

摘要:食安民康,食品安全貫穿整個產業鏈,其源頭農產品是基礎,首先必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為更好引導農業發展服務我國居民健康營養需求,11月20—21日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期間,中國農學會舉辦了健康•營養•現代農業分論壇,圍繞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特征與食品科技創新、發展綠色都市農業與服務城市健康生活、牛奶與健康關聯的優質乳工程、燕麥降血糖作用及機制研究、我國營養健康型食物資源開發趨勢與典型案例、營養環境塑造動物健康高效生產6個主題,交流我國居民營養健康問題,探討居民膳食結構,展望現代農業發展對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的提升作用。

關鍵詞:營養;健康;現代農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農業產業的發展為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帶來了巨大變革,我國國民膳食結構從低蛋白、低脂肪、低熱量向高脂肪、高熱量、低膳食纖維的迅速轉變[1-2]。膳食結構的改變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體質改善,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在過去30年間變得越來越高,中國男性成為全世界身高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中國19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75.7cm,位居東亞第一;中國女性19歲平均身高以163.5cm超過韓國的163.2cm同樣位居東亞第一[3]。然而,高油脂、高熱量的飲食結構對國人身體健康同樣造成了巨大影響,1998—2013年,中國城鄉居民兩周患病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城市患病率高于農村且差距不斷擴大[4]。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我國科技事業要堅持問題導向、提出四個面向,相比以往,專門對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深入學習的重要講話精神,探索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對國人營養和健康的提升作用,11月20—21日,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導下,中國農學會聯合中國農科院、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共同舉辦了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期間設立健康•營養•現代農業分論壇,邀請王加啟、周培、王軍波、應劍、張宏福、丁鋼強6位專家做專題報告并互動交流,吸引線上線下八萬余人次觀看,用先進的科技理念探討了普通民眾最關切的問題。

1現代農業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直我國最關切的民生問題?!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提出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強調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將我國糧食安全的體制機制和戰略都統一到綠色、開放、共享、可持續的理念中去,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利用現代農業發展助力解決食品安全問題[5-6],將是今后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探索方向。1.1綠色都市農業。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起源于哈沃德在《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當中提出的前沿城市[7]。20世紀中葉,美國、日本、韓國相繼發展都市農業,國際社會也普遍十分關注都市農業,在1996年專門成立了國際都市農業促進小組,2001年成立了國際都市農業的基金會。中國都市農業的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先后在上海、北京、廣東開始興起。發展到目前為止,都市農業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規劃也提出,專門針對大城市郊區的多功能農業率先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原農業部提出規劃,全國在4個直轄市、5個計劃試點市、27個省會城市發展都市農業。周培在報告中指出,2016—2018年的數據顯示,隨著都市農業發展水平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得到穩步提升,產業融合發展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將對我國保障農產品安全供給,提升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2畜禽綠色養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均出現了主糧消費量下降,肉蛋奶的消費量增長的趨勢。其中牛奶產量位列全世界第三,肉和雞蛋的產量都名列全球第一。由于資源稟賦不足,我國農業競爭力存在先天短板。近年來,受非洲豬瘟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畜禽養殖理念逐步改變,由原來的重醫藥轉變為以保護保障動物自身健康為目標的綠色高質量養殖。2019年7月,農業農村部第194號公告,針對細菌耐藥性重拳出擊,按照《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年)》,規定從2020年起,逐步停止藥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進口、經營和使用,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在飼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并已進入到強制性實施階段[8]。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對中國的草業和畜牧業建設意義重大[9]。通過綠色營養、精準施養、環境控制、生物安全“四輪驅動”開展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成為我國畜牧業科技和產業技術創新的方向。張宏福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養殖環境因子分析,將出版一系列11本的《養殖環境手冊》,通過工藝優化和設備實現智能化、自動化、封閉式的現代養殖模式的發展,減少醫藥成本,實現畜禽養殖業綠色發展。

2現代農業與膳食健康

20世紀90年代,世界疾病負擔以傳染性疾病和營養不良為主,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明顯的下降,然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已經占到了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半左右。與此同時,1990年影響我國居民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YLDS)的前5位疾病分別為精神障礙、其他骨骼肌肉疾病、感覺器官疾病、其他非傳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017年上述排序轉變為其他骨骼肌肉疾病、精神障礙、感覺器官疾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和神經功能障礙[10]。心血管疾病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對我國居民健康的影響凸顯。通過現代農業調整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將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2.1建設符合我國特色的膳食結構自1982年以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持續發生變化。脂肪和蛋白質供能比例持續上升,主糧及雜糧的消費比例持續下降。水產類消費不足導致的歐米伽-3脂肪酸攝入偏低以及食品中鈉鹽攝入過高,引發心血管類疾病患病率上升;水果和蔬菜攝入不足導致維生素A和維生素B攝入不足[11]。精制谷物、紅肉、加工肉、碳酸飲料消費導致肥胖率顯著提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介紹,食品科技創新下一步的重點方向是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現代營養與設計等先進技術應用于健康食品的制造、開發和高品質的營養健康食品,同時通過構建營養敏感性農業和可持續的糧食系統,減少食物浪費,提高營養價值,從而改進產品,促進健康膳食結構的形成。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推動膳食指導的個體化、智能化、區域化、特色方面的研究,建立符合特色的膳食結構標準。2.2優質乳工程與我國居民健康牛奶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和活性功能物質,在促進生長發育、保障健康、預防疾病等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一項歷時15年,涉及五大洲21個國家13萬人口的調查顯示:每人每天244~488g牛奶攝入可以使總死亡率降低17%、心血管的死亡率降低23%、中風率降低34%[12]。最新研究顯示,乳鐵蛋白對于抑制肺炎引起的炎癥因子風暴具有顯著作用。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加啟研究員指出,由于牛奶具有怕高溫加工,怕長途運輸,怕長期保存的特質,所以優質奶只能產自本土。美國奶業在產業組織、運行機制、政策配套形成了一套完備體系,使得本國奶業穩定發展[13]。經過15年的研究,中國奶業在4個方面取得了關鍵的技術突破,即原料鮮活本土化、加工工藝低碳化、奶量產品優質化、國民消費理性化[14]。自2017年實施優質乳工程以來,在25個省55家企業已經開展了示范,現在30家企業都標出了自己的活性物質。我國已經在制定牛奶檢測標準上走在了世界前列。2.3燕麥降血糖作用及機制研究國際糖尿病聯盟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有4.25億的成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列位全球死因第八位,用于糖尿病防治的支出占全球醫療總支出的12%左右。我國現有1.14億成年糖尿病患者,支出占全國醫療總支出的13%。當前研究表明,全谷物的攝入對于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以下降20%~30%,對于腦卒中、心血管疾病則能夠達到30%左右的風險下降[15]。全谷物攝入對于血脂控制、體重控制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癌癥的防治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據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副主任王軍波介紹,通過一項為期30天的干預實驗證明,燕麥對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以及胰島素敏感性都有顯著的作用。通過長期追蹤,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從8.34%穩定下降至7%左右,接近30%的人的糖化血紅蛋白在6.5%以下。通過燕麥、豌豆、玉米輔配比例的驗證發現,三者比例為1:1:1和1:1:3時,協同系數都可以達到130%,即有效性可提升30%。長期燕麥攝入對于控制我國居民血糖水平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3我國營養健康型食物資源開發趨勢

面向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營養健康型食物將在我國居民膳食結構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對于未來營養健康型食物的開發趨勢,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技術副總經理應劍總結了4個關注要點,即中國人怎么吃更健康、食物與人體的相互作用、新食物與資源的開發一級現有資源的再開發、消費的引導[16]。在科研發展中,營養學、西方醫學、中醫、藥理學、食品科學都從不同的側面在食物和人體間進行闡述,學科的融合將產生新的理論指導體系和基礎體系指導營養健康形式和資源的開發。在未來的營養健康型食物資源開發生產實踐中,居民膳食結構的設計將從群體營養逐漸過渡到更加關注精準營養和個體化營養,通過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等技術精確獲得人體食物的量化數據信息;通過研究食物產生健康作用的生物學機制,結合食物特色的加工和制造以及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手段,保留更富營養的因子,實現現有食物資源的再開發;通過消費引導,引領我國居民食物營養的認知,建立專業的營養師團隊做科普教育,提升消費者的營養食物科學觀念。強調,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17]。未來我國營養健康型食物資源在確保食物安全的基礎之上,通過農業現代化帶動我國居民膳食的現代化,注重營養健康,建立符合中國人體質和飲食文化的膳食標準,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貢獻力量。

4結語

基于我國居民營養健康需求,本文對現代農業發展在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提出建議。在生產方面,應大力發展以城市食品安全保障為目的的都市現代農業,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協同管控;同時做好以綠色營養、精準施養、環境控制、生物安全為驅動的現代畜禽養殖,從源頭提升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在發展以優質乳工程為代表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的同時,發掘以雜糧為代表的我國傳統農產品的營養健康價值,通過產業化、標準化引領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在消費方面,我國需要建立符合居民營養健康需求的膳食平衡指南,研究基于物聯網及5G技術、面向個體精確需求的膳食搭配,引導我國居民重視膳食營養,培養科學消費觀念,通過自主的膳食選擇提升我國居民整體營養健康水平。

作者:王宏偉 馬晶 杜勇 魏政 劉榮志 單位: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中國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