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節水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8-03 11:52:47

導語:現代節水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節水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摘要:水資源是維持著地球生物生存的基本物質基礎,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傳統農業大水灌溉的生產方式下,水資源利用率嚴重低下,投入產出失衡,其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甘肅省民勤縣,高質量發展現代節水農業尤為重要。通過縣域內近幾年發展現代節水農業中存在的作物種植結構不合理、節水設備維護性不足以及節水與投入產出未同步發展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調研。并以此提出了一些以節水綠色生態為引領,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相關的解決措施,進行了論證與分析,旨在通過研究縣域現代節水農業發展,助推我國荒漠化地區現代節水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相關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節水農業;協調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綠色成為普遍形態,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發展,高質量發展現代節水農業必然對農業的資源投入節約化、生產過程智能化、投入產出高效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地處河西走廊的民勤縣,在一定時期內,農業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隨著當地人們對地下水資源過度掠取使得民勤縣地下水資源嚴重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縱觀甘肅省民勤縣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大田農業”粗放式發展已到盡頭。在種植面積、方式方法、農資農技、生產管理與經營、成本及收益等方面邊際效益逐年遞減。在高質量發展視角下,必須做好現代節水農業與生產效益增加之間的平衡,使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1]。發展現代節水農業對原有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重構,一定程度上會對現階段農業效益產生影響。使現代節水農業與農業效益相對均衡發展,才能充分促進現代節水農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發展現代節水農業越來越被重視,學者們分別從節水農業模式、農技推廣、個案區域分析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注重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李開宇[2]通過對旱作節水農業模式發展和應用,推廣旱作文化,形成“基地+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謝鵬宇[3]以研究在農業水費問題與改革思考,要通過抓機制創新和現有支農政策的協調落實,解決長期投入不足的問題,引導農民投工投勞。饒靜[4]在河北省高校農業技術推廣背景下,研究指出節水農業技術采用“項目制”的推廣方式。劉燁等[5]以新疆巴州1998—2010年節水農業發展過程為例,采用該模型方法解釋“灌溉效率”悖論的發生機理和演化過程,并采用情景分析法對節水農業的水土政策進行了比較評價。常兆豐等[6]通過對發展節水農業調整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的研究,指出用經濟杠桿調節水資源的利用效益是干旱地區節水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的必由之路。陶愛祥[7]通過對以色列和美國發達國家農業用水進行總結,得出對我國農業節水有益的啟示。從已有的現代節水農業看,研究對象普遍選取節水農業模式,研究思路主要是從節水農業發展模式和農技推廣及國外發展現狀進行的分析。但是對荒漠化干旱缺水地區如何高質量發展現代節水農業研究較少,因此該研究選取具有干旱區代表性的甘肅省民勤縣為例,分析現代節水農業問題所在,為進一步推動荒漠化地區現代節水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1研究區概況

1.1地理位置與環境概況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被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包圍,全縣總面積1.59萬km2,其中沙漠、鹽堿地占91%,綠洲面積占9%。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年均降水量僅113.2mm,蒸發量卻高達2675.6mm,日照時數為3142.2h,無霜期152d。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是我國典型的內陸干旱區和灌溉農業區,也是典型的沙漠綠洲縣份,具有干旱農業區的典型特征,干旱缺水和灌溉技術落后是制約全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8]。轄區有18個鎮、284個村,總人口26.39萬,常住人口24.14萬。受生態環境的影響鄉鎮人口流失嚴重,地下水質礦化加重,農業種植作物受限,民勤縣大面積壓縮高耗水農作物種植,積極推廣高質量發展現代節水農業及生態旅游業。

1.2民勤縣現代節水農業現狀

民勤縣近年來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立足全縣水資源承載能力和優質農產品市場需求,圍繞“節水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思路。建成紅旗谷現代農業產業園、蔡旗鎮官溝韭黃產業園、蘇武供港蔬菜基地等高效節水技術示范基地292個,輻射帶動全縣高效節水面積4.652萬hm2。同步開展全生物降解膜應用試驗示范、保水劑蓄水保墑試驗研究、秸稈覆蓋替代地膜應用效果試驗示范研究等試驗示范項目。大力推廣種植、茴香、果蔬等高效節水作物種植高質量發展,擴大優質飼草種植面積。2020年,糧、經、飼比例從2019年的32.60∶48.89∶18.51優化為29.5∶57.5∶13.0。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2.084萬hm2左右,茴香0.667萬hm2,果蔬0.667萬hm2,飼草面積0.6萬hm2。目前全縣已落實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667萬hm2,其中壟膜溝灌1.667萬hm2,膜下滴灌1.00萬hm2,較2019年分別增加0.187萬、0.013萬hm2。膜下滴灌較地面灌溉地均節水3150m3/hm2,節水率高達5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0%~30%,地均效益提高3000元/hm2以上。全縣節水面積達到3.780萬hm2,占總播面積的81.3%。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中(圖1),棉花和紅黑瓜籽種植面積較低,以油料、葵花籽、茴香和其他節水經濟作物為主。圖12017—2019年民勤縣經濟作物播種面積Fig.1ThesownareaofcashcropsinMinqinCountyfrom2017to2019。

1.3實行節水農業以后數據變化對比

2015—2019年民勤縣水資源使用情況見圖2。按照“壓減農業用水、節約生活用水、增加生態用水、保證工業用水”的要求,在大幅壓縮農業灌溉面積的同時,輔以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配套設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了74%。灌區農業配水量由2009年40649萬m3減少到2018年的19908萬m3,與2006年相比,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369%。農業單方水效益由2006年的2.86元提高到2018年18.84元。推行“1畝1輪次節約1至3度電”年節水500萬m3以上,2015—2019年生態用水增加較快,農業灌溉用水逐年下降,為民勤縣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2民勤縣現代節水農業存在問題

2.1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合理,制約節水農業高質量發展

民勤縣已經實施的高效農業規模項目耕地共4.00萬hm2,但對高效節水設施利用率較低。在沿邊、沿沙大田高耗水種植對水資源浪費極其嚴重。全縣小麥、玉米等高耗水大田農作物種植面積仍然較大,但集約化、規?;?、特色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日光溫室規模產業對現代節水農業效益可觀。然而,通過2007—2017年的重點推進,日光溫室搭建存量不足20000座,按照日光溫室管理得當常規收益計算每座收入在20000元以上,全縣日光溫室年產值在4億元以上,地均收入是種植大田灌溉小麥、玉米、辣椒等作物收益的25倍以上?,F在民勤日光溫室現狀荒廢、棄用、種植其他作物占了多數,真正發揮生產經濟效益的日光溫室不足1/3。農業產業較為單一,設施農業、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發展滯后。2.2灌溉設施配套不健全,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節水技術落后農田灌溉水利設施長期存在一個頑癥,即各類水利設施之間缺乏互補性與銜接性,造成有限而寶貴的水利資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和高質量發展。由于村民對興建和養護農田水利設施的偏好差異太大以及普遍持有的“搭便車”心理,農戶雜亂無序不合理的用水行為,造成了農田水利設施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既加重了水利資源的浪費與破壞,又在無形中增加了使用水資源的成本[9]。節水設施配套不完善對水資源抗旱調節能力較差,骨干工程與田間改造建設沒有同步協調推進,導致出現跑、冒、滴、漏降低了節水效率,與現代節水農業對農田用水的精細化差距較大。灌溉工程設施年久失修,嚴重老化。許多灌區工程已達到或超出規定的使用年限出現了淤積、塌方、損壞等較為嚴重的問題。水資源保障和骨干工程調蓄調度能力低,節水工程技術服務和管理措施不完善,缺乏后續的資金保障。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示范質量有待提高[10]。

2.3農業用水配置不平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灌溉地下水資源費用由2006年的0.01元/m3調整為2009年的0.02元/m3,地下水計量水價調整為0.201元/m3,地表水水價由2007年的0.151元/m3調整為0.266元/m3,實行成本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對傳統高耗水低收益,配水定額內實行水價上浮。導致區域性用水成本較高,致使水資源配置效益不高,阻礙了節水農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只關注節水技術發展及水利工程的建設,忽視了相關制度建設。關注水資源供應的管理而忽視需求狀況的管理,這種不協調的發展路徑是導致節水農業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11]。導致部分地方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類型,沒有差別化制定農業節水標準出現了大量棄耕,拋荒較多。現階段現代節水農業的推行過程中政府對農業用水量干預性強,政策缺乏彈性,農民缺乏主動性。

3高質量發展視角下民勤縣現代節水農業發展對策

3.1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一是,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各鄉鎮發展自身優勢產業,持續調優農業產業結構。依靠種植結構調整與節水技術應用形成單位用水效益高的農牧業和種植業生產經營體系,建立起農牧結合、糧經結合、高效節水農業依靠規模結構提升節水設施利用率。二是,著力打造沿沙特色產業帶,有序推進節水農業產業集約化、規?;l展。鼓勵種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農作物。堅持以水定產業布局,以水定發展規模,遵循自然規律,調整種植結構[12]。圍繞發展日光溫室、特色林果業、龍頭企業、草畜肉羊產業等,展示地方特色,打造品牌產業。三是,大力發展文旅融合下現代節水觀光旅游產業,在蘇武文化研學游等項目大力投入,發展“節水文化”品牌對現有的庫區、湖區河區、公園景區積極建設及宣傳。使文化旅游業發展成為帶動設施節水農業、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的新動能為城鄉居民提供多種多樣的高標準、高質量農產品服務。

3.2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推廣節水技術廣泛應用

一是從“開源”和“節流”入手。提高農田灌溉水資源利用率,加強高效農田示范點、示范片的建設,大力推廣抗旱作物和移動式軟管灌溉等地面灌溉方式,積極引導種植大戶采用膜下滴灌、噴灌、溫室搭棚、壟膜溝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實現生產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的現代節水農業發展目標。二是全面普及膜下滴灌、壟膜溝灌等高效節水技術,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將壟膜溝灌技術及免耕(少耕)制等蓄水耕作作為主推節水技術。三是完善對灌溉節水工程整修力度,建立科學長效養護管理機制。繼續加大節水技術推廣應用的資金投入和管理。調整灌溉方式,推廣現代節水模式,對各類作物的灌水輪次、灌水時期、灌水定額進行進一步試驗示范,促進節水農業有效落實。繼續放大節水農業產業園示范引領效應、做好節水農業主導的發展思路。

3.3提升農業效益增長,培育新的增長動能

農業用水價改革要兼顧各方利益主體,尤其要重視農民經濟承受能力和供水單位的供水成本,從而能夠調動各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一是農業水價應當綜合考慮供水運行成本、農民支付能力、地方水資源稟賦,政策性水資源調整和社會穩定合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發展節水農業農民對水價較為敏感,在改革的過程中應避免水價突然大幅提高。二是在高質量發展中始終把強農、惠農作為重點,實現現代節水農業與農業效益協同發展,加強水利工程維護常態化制度建設,農業節水標準制定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作物用水效應,區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設施作物水價標準,促進農業節水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13]。三是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開展農業節水和受益的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首創精神。激發農民動力與活力,引導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參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積極探索將其作為財政獎補對象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提高節水發展動力,增加農業效益,培育農民長期持續增收新動能。

參考文獻

[1]葉得明,楊婕妤.石羊河流域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3,36(1):76-83.

[2]李開宇.阜新地區旱作與節水農業模式發展與應用[J].農業經濟,2020(6):25-26.

[3]謝鵬宇.農業水費計收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考[J].灌溉排水學報,2020,39(S1):153-155.

[4]饒靜.“項目制”下節水農業建設困境研究:以河北省Z市高效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1):83-90.

[5]劉燁,田富強.基于社會水文耦合模型的干旱區節水農業水土政策比較[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6(4):365-372.

[6]常兆豐,韓福貴,劉克峰.民勤縣節水型農業系統優化模型分析[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0,26(2):227-231.

[7]陶愛祥.發達國家節水農業經驗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4(8):151-153.

[8]白愛桃,葉得明.西北干旱區人口—農業經濟—生態耦合協調態勢分析:以甘肅省民勤縣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1):54-58.

[9]劉石成.我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1(8):40-44.

[10]王振華,陳學庚,鄭旭榮,等.關于我國大田滴灌未來發展的思考[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20,38(4):1-9,38.

[11]趙文杰,丁凡琳.我國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現狀與對策研究綜述[J].節水灌溉,2015(4):95-98.

[12]吳孔森,劉倩,張戩,等.干旱環境脅迫下民勤綠洲農戶生計脆弱性與適應模式[J].經濟地理,2019,39(12):157-167.

[13]鄒濤.我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進展、問題及對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5):41-44.

作者:香銀元 涂維亮 單位: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