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稻栽培技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02 06:23:00
導語:雜交稻栽培技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介紹了雜交稻兩優培九在晉江市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
兩優培九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用培矮64a與9311組配選育而成的中晚秈兩系雜交水稻組合,表現出產量高、米質優的特點。2001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同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稻2001001),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晉江市2001年引進該組合,進行多點試驗、示范,表現出豐產性、穩產性好,增產潛力大的優點。2005~2006年在晉江市推廣種植2030hm2。
1種植表現
1.1產量2005年在晉江市西濱鎮73311部隊農副業基地陳成立承包田中示范種植兩優培九33.33hm2,平均單產915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1200kg/hm2,增長15.1%。同年在晉江市陳埭鎮中和種植場示范種植26.67hm2,平均單產870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1400kg/hm2,增長19.01%。2006年在晉江市西濱鎮73311部隊農副業基地示范種植53.33hm2,平均單產900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產825kg/hm2,增長10%。2006年在晉江市西濱鎮東升農場種植40hm2,平均單產8300kg/hm2,比對照特優63增長10.6%。該組合在近2年試驗示范中,表現高產穩產,具有超高產潛力。
1.2農藝性狀兩優培九屬中稈型,株高107~112cm,莖稈堅韌,株型緊湊,劍葉挺直,耐肥抗倒,后期轉色好。平均穗粒數約160粒,結實率81%~84%,千粒重25~27g。
1.3品質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糙米率81.6%,精米率75.1%,整精米率56.2%,粒長6.8cm,長寬比2.9,堊白米率50%,堊白度10.8%,透明度2級,堿消值5.5級,膠稠度72mm,直鏈淀粉含量21.6%,蛋白質含量10.2%。其中有6項符合部頒優質米一級標準,3項符合部頒優質米二級標準。米飯適口性好,品質優于汕優63。
2栽培技術要點
2.1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壯秧該組合在晉江市作晚稻栽培,生育期130~135d。應注意提早播種,宜安排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種,7月下旬移栽,且務必要在立秋前插完。采用半旱式育秧,稀播勻播。秧田播種量以120kg/hm2為宜。浸種時要加入強氯精浸種消毒,以防種子帶菌。播種時,用復合肥300kg/hm2做秧田基肥。當秧苗1葉1心期時,用15%多效唑200g對水100kg噴施秧苗,培育多蘗壯秧。2葉1心期,施尿素45~60kg/hm2。移栽前4~5d,施尿素75~90kg/hm2作“送嫁肥”,并噴施1次三環唑和銳勁特防治病蟲害。秧齡控制在25~30d。
2.2合理密植兩優培九株型緊湊,穗大粒多,生長勢強,增產潛力大,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確定合理株行距與基本苗數,是保證高產的重要基礎。采用寬行窄株,株行距以13cm×30cm為宜。每叢插2株秧苗,插足24萬~27萬叢/hm2,基本苗105萬~120萬/hm2。
2.3科學施肥兩優培九耐肥抗倒,應保證前期早生快發,后期不缺肥,以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籽粒充實度,提高結實率,不早衰。栽培上應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施純氮195kg/hm2,N、P2O5、K2O用量比為1.0∶0.5∶0.8。基肥施碳酸氫銨225kg/hm2、復合肥(N、P、K比例為1∶1∶1)375kg/hm2。插后5~7d再結合淺水灌溉,追施分蘗肥,施入復合肥225kg/hm2、尿素75kg/hm2、氯化鉀75kg/hm2。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始期,施尿素30~45kg/hm2、氯化鉀75kg/hm2作穗粒肥,促進穗大粒多。在抽穗期,適施尿素45~60kg/hm2,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促進灌漿結實,保持后期轉色,增強光合作用,防止葉面早衰,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2.4水分管理采取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促蘗,適時擱田,足水養胎,淺水抽穗,濕潤灌漿,適時斷水的辦法。要求在插后25d左右發足莖蘗數。夠苗曬田(田間總苗數達到計劃最高苗數的80%,即總莖蘗數255萬~270萬/hm2時),放水曬田,曬至田邊見小裂縫,田中腳踩不粘泥,達標后復水。保持有效穗255萬~270萬/hm2,幼穗分化至抽穗揚花期保持3cm的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保持濕潤,養根保濕壯粒。后期防止斷水過早,以免引起早衰而影響灌漿結實。收割前7d斷水,完熟率達95%時進行收割。
2.5病蟲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及時做好稻瘟病、百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選用對口農藥,適時防治,以確保豐收。
參考文獻
[1]葉立海,魯仕法,白應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引種試驗[J].農技服務,2007,24(7):3.
[2]王合勤,陳金節,高勝從.超級雜交稻新兩優6號高產優質制種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4):4137-4138.
[3]況浩池,曾正明,劉國民.雜交稻新組合K優8602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4):4157.
[4]蔡志剛.水稻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75-77.
[5]石啟敏,彭乃高.水稻兩段育秧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07,24(2):4-5.
[6]郭亞玲,張長海.雜交水稻新組合國稻1號高產優質制種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1):5494-5495.
- 上一篇:馬鈴薯優質栽培技術論文
- 下一篇:血管縫合器患者護理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