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農業碩士教學探討
時間:2022-11-17 10:03:36
導語: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農業碩士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自1991年開始實行專業學位教育制度,發展迅速、成績顯著,并于2008年推出了全日制專業型碩士這一全新的研究生培養形式,培養規模逐年擴大。為區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式,教育部明確提出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的要求。文章結合作者在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農業碩士教學案例庫建設中的經驗,從案例教學的必要性、案例的選擇原則、資源環境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課程案例編寫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旨在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案例教學;專業碩士;案例庫建設
一、引言
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農業碩士培養是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領域建設的根本,該領域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土、肥、水、氣、生物等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土地資源利用與管理、農作物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發生發展規律和控制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田間試驗、生化分析、社會調查、野外勘察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儀器分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主要手段,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以農業資源優化配置和持續、安全、高效利用為根本任務,要求掌握農業資源及農業有害生物調查、監測與診斷評價技術、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農業資源與利用以及植物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等高新技術,畢業后能夠獨立從事高層次、綜合性農業技術集成推廣和農業農村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工作。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教學課程的案例庫建設,其過程是基于隱性知識的規律和特點進行的,涉及案例的選擇、案例的編撰、案例的運用、實施的效果評價和案例庫的建設等內容。
二、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學方式與專業碩士培養目標相一致
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領域包括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兩個學科的人才培養過程,這兩個學科都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是在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源于生產并服務于生產。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才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在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中既包括一定的理論課程,也包括大量的專業實踐、課程實驗實踐等實踐訓練,因此,案例教學方式既符合該專業領域本身的特點,也與培養目標相一致。
(二)案例教學方式是專業碩士培養的必要手段
案例教學方式是資源環境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資源環境和植物保護領域相關專業問題是解決實踐生產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自然界發生的對農業生產實踐影響較大的自然現象,這些都基于農業生產實踐過程,其理論的產生也是實踐過程中的升華,其研究手段和方法也是基于實踐過程演化和衍生而來,因此,要培養一名合格資源環境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必須要培養其分析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和素質,要達到這一培養目標采用實踐案例傳授實踐知識、培養實踐能力無疑是最佳手段。
(三)案例教學方式有利于解決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培養趨同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碩士、博士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部分院校存在著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型趨同的現象,妨礙了專業型碩士的發展,且偏離了設定專業學位型碩士的初衷。主要存在培養過程雷同、培養方式僵化、考核方式單一等現象。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培養的是其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而學術型研究生主要培養其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如果說后者解決知識的問題,前者則是解決技術的問題。因此,采用案例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正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過程,是知識的運用過程,是將隱性知識的傳遞過程表象化。
三、案例的選擇原則
專業碩士的教學模式是以實踐能力提升為主要目的,而非單一的傳授理論知識。傳統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和進程由教師事先進行決定和設計,未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或很少在教學過程中因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改變。而案例教學則是基于構建主義,知識的獲得只能是認知主體的主動構建而非被動接受,認知的功能在于適應環境,將經驗世界組織起來,而并非發現客觀世界的實體[1]。因此,授課案例的選擇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實踐情景,通過探討式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自我培養意識,從而提升實踐能力。
(一)真實性原則
案例的采用必須來自于農業生產實踐中有關土壤、植物營養、植物病蟲草害等相關的真實事件,以此為基礎進行案例的編撰,而非虛構或杜撰案例。真實的事件不但有其原本的過程,而且有相應的背景,是實踐過程的“偶然”,也是生產發生的“必然”,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更有“帶入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
(二)目的性原則
雖然案例教學的過程是基于真實事件的重放和模擬,一切以事件原過程為準繩,但在案例的編寫過程中不是“生搬硬套”,案例教學過程的宗旨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隱性知識的傳遞。因此,在案例撰寫的過程中要“詳略得當”統籌安排,哪些部分體現出預傳授知識點和分析能力,哪些部分是討論的切入點,是需要預先進行“編劇”的過程,每個授課的案例都要經過授課教師以“導演”的身份進行編輯。
(三)可讀性原則
案例的編寫要有利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和隱性知識的傳遞,但理論知識畢竟是枯燥的,案例一定要有可讀性,這就要求案例的內容不僅要“真實回放”,還應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情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要有角色的帶入過程。因此,案例的表述方式要豐富、生動,可以采取動漫、音頻、簡筆畫等多元化的形式來表述案例事件的過程。
四、案例的編寫過程
以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資源環境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與應用”課程中的一個案例為例,介紹案例選擇與編寫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案例事件:黑龍江省鶴崗市蔬園鄉新結村3戶農民的32hm2大豆,出苗后使用了鶴崗市某經銷商推薦的大豆田除草劑混用配方,用量分別為:5%噻磺隆水分散粒劑(好省星)40g·hm-2+5%咪唑乙煙酸水劑(豆星)3000mL·hm-2+5%精喹禾靈乳油625mL·hm-2+25%氟磺胺草醚水劑625mL·hm-2+“效力神”藥肥增效劑100mL·hm-2,施藥后7d左右發現田間大豆植株出現生長點壞死、葉片和植株枯死等現象。農戶將經銷商訴之法院,受法院的委托,黑龍江省農藥司法鑒定所組織有關專家到事發現場對大豆受害原因及產量損失進行了現場鑒評。大豆的受害癥狀表現為:大豆植株主莖枯死,子葉葉腋處的葉芽萌發出一兩個側枝繼續生長,側枝已結莢,但莢較少,植株較正常的矮小,根系生長弱,須根與根瘤少[2]。案例的選擇:該案例來自本省農業生產實踐中的真實事件,涉及到土壤、植物學、植物生理、植保、農業法規等相關知識。以此為基礎進行案例的編撰,具有真實的背景,使教學過程具有非常強的帶入感,采取“模擬法庭”式教學,不但可以通過案例傳授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以不同的角色身份構思,更有利于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等隱性知識的傳遞;該案例具有很好的可讀性,為案例的編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案例的“真實回放”,讓學生準備形式多樣的“證據”,采用更為縝密的論證方式,充分表現學生在案例中不同“角色”應該具有的專業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完成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充分結合,為更真實的教學評價提供了可能。因此,這個案例的選擇完全符合案例教學的選擇原則。案例的編寫要點:首先以藥害的判斷方法、化學藥劑致害機制,以及如何協助司法部門進行合法的專業鑒定為切入點。其次利用正規渠道獲得的、允許公開使用的案例事件發生過程的細節為主要線索。最后在編寫案例的過程中采用動畫模型描述了藥劑的致害機制,便于學生掌握藥劑的作用機理、藥劑代謝動力學等相關理論知識;再利用圖片及預先準備好的模擬實驗實物為手段,讓學生以角色帶入方式從農戶、經銷商、專家、組織鑒定機構等四方的角度,利用專業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辯護。在這一過程中傳遞隱性知識,使學生掌握農藥作用機理、藥害診斷、相關法律法規等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知識和社會責任感。案例的課堂講解。本案例的相關知識學習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化學除草劑作用機制的課前學習和課堂講解。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化學除草劑的相關知識,了解化學除草劑的種類、劑型,以及作用機制;教師課堂講解的重點為生產應用的各種化學除草劑的情況對比,包括生產加工過程、種類、助劑類型、應用范圍、施用技術等。二是化學除草劑藥害的判斷。學生課前學習化學除草劑藥害的主要表型、表現方式,藥害產生的生理生化機制;教師課堂講解重點為如何判斷化學除草劑藥害與缺素癥、植物病蟲害表現的主要區別,如何緩解藥害等相關技術和實踐案例。三是課堂討論。圍繞化學除草劑藥害的主要表現、作用機制和緩解藥害方法展開課堂討論,同時,引導學生如何驗證自己提出的相關假設或假說。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提出化學除草劑藥害的其他響應機制,尤其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方式緩解化學除草劑造成的損害,降低作物損失。在課堂討論和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相互彌補理論知識的不足和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丁銳,金軒竹,RonTzur,等.構建主義教學實驗研究:演進性學習進階的構建取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9(7).
[2]杜傳玉,劉喜.除草劑藥害司法鑒定案例分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7(6).
作者:孫海燕 郭偉 于立河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上一篇:漁業科研試驗基地設施裝備研究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