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技術的農業企業業績解析

時間:2022-11-16 05:10:00

導語:因子技術的農業企業業績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因子技術的農業企業業績解析

一、盈利質量內涵

盈利質量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目前,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偟膩碚f,可以將以上定義概括為“現金流量觀點”“真實性觀點”和“持續性觀點”。我們引入盈利質量的概念來分析企業業績。

首先,現金流量觀點強調了盈利的可實現性,但卻忽略了其成長性。其次,真實性強調現金流入的利潤真實、沒有虛假,但仍忽略了持續發展能力。最后,持續性觀點強調了收益成長性,但卻忽略了盈利的真實性。如果說利潤都以掛賬應收賬款體現,那么利潤質量高則不能保證。

總之,筆者認為,盈利質量是在傳統盈利能力評價基礎上,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對盈利指標進一步修正和檢驗,對公司收益狀況多視角、全方位綜合分析反映公司該時期獲取利潤的質量好壞的評價結果。

二、農業類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和樣本選擇

從盈利性、獲現性、真實性和成長性四方面出發,我們選擇銷售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現金比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經營現金流量凈利率六個指標。

截至2008年我國的農業類上市公司共有38家。本文以這38家農業類上市公司所公布的2008年年報數據為樣本,對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進行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把變量分組,使同組內變量間相關性較高,但不同組相關性較低。每組變量形成一個反映研究對象本質的因子。其數學模型為:X=AF+aδ,其中:A為因子載荷矩陣,F為X的公共因子,δ為特殊因子。

(二)分析過程

利用spss因子分析法對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數據進行檢驗。經檢驗,KMO統計量值為0.526。一般0.5以下不宜做因子分析,結果通過檢驗。同時我們發現,當公共因子數為4個時,累計貢獻率為91.284%,即4個公共因子反映91.284%信息,因此,提取的公共因子具有較好代表性。

通常通過觀察原始指標公共負載的系數來了解原始指標內容。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Varimax)對因子進行旋轉,旋轉后的因子負載值表如下表。

從上表知,第一公共因子對應的凈資產收益率負載值較大,反映盈利能力;第二公共因子對應的銷售現金比率負載值較大,反映獲現能力;第三公共因子對應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負載值較大,為成長因子;第四公共因子對應的經營現金流量凈利率的負載值較大,為真實因子。

根據公共因子的貢獻率及旋轉后的因子值對樣本信息進行綜合,對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盈利質量進行綜合評分,其表達式為:(33.478×fac1_1+21.608×fac2_1+18.962×fac3_1+17.237×fac4_1)/91.284。

(三)結果分析

盈利因子方面,華龍、九發明顯高于其他企業,且該因子在各因子中權重最大,因而排名居前,所以提高盈利水平是提高盈利質量最重要一環。獲現因子方面,大部分公司獲現因子為負值,銷售現金比率指標不夠理想。從成長因子分析,延長化建等因成長因子得分較高,排名較前。企業一味追求數量的增長,忽視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限制,接踵而來的就是衰退。從真實因子分析,華龍、香梨雖排名靠前,但其盈利真實性很低。除此外,其他排名靠前公司的真實性與綜合排名分歧不大,說明大部分綜合得分較高的企業其盈利真實性也較高。

根據各農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綜合得分水平可將其分為5個層次:

第一層次,其綜合得分在1以上,遙遙領先。第二層次,綜合得分在0.13~0.45之間,前景比較樂觀。第三層次,綜合得分在-0.009~0.08之間,公司穩步發展。第四層次,綜合得分在-0.38~-0.01之間,處于一般靠下水平。第五層次,其綜合得分在-0.87~-0.50之間,處弱勢地位,競爭力弱,需著力調整資產結構和產業結構。

按上述綜合指標分類,我國的農業類上市公司中,處于第一、五層的公司數目少,大部分處于第二、三、四層次,尤其是第四層。說明我國大部分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質量處于一般靠下水平。

三、提高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盈利質量的對策建議

農業上市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引導作用。對目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質量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公司自身,二是政府政策。

從企業自身來說,農業類上市公司必須打造自己的核心產品,增強主營業務的競爭力。第二,提升農業類上市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第三,提高農業類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盈利質量的提高需要管理者正確決策以及各部門協同運作。最后,根據自身實際考慮多元化經營,降低經營風險。農業類上市公司要立足農業產業,依靠科技,利用己方優勢,做強主業同時,適度多元化經營。

從政府政策上,首先應加大對農業的基礎性科研投入。其次,加強政策層面上對農業類上市公司的把關,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應制定限制資金投向的相關政策并進行監督。最后,應當給農業投資以更多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吸引資金向農業產業轉移,減少非農擴張,吸引更多的資金到農業發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