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瓶頸與貢獻
時間:2022-05-09 02:58:00
導語:生態農業發展瓶頸與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常州市軟科學計劃項目(CR20109030)。作者簡介王迪(1982-),女,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從事生態農業與貿易經濟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收稿日期2010-09-30進入21世紀以來,常州市生態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金壇、溧陽先后被列為江蘇省生態農業示范縣(市),形成了“一稻二鴨”、“蠶雞套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開發了一系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進程加快,生態觀光農業發展迅速。然而,在市場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背景下,常州市生態農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分析了常州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揭示了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并探討其突破路徑,旨在為常州市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也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的生態化轉型提供參考。
1常州市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
1.1資源基礎
常州市境內山、丘、平原兼有,地勢起伏相依,全市大多數地區在生態農業上均具有十分優越的發展潛力。丘陵山區以溧陽南山和金壇茅山為主,區內水、土、氣環境清潔,環境質量均為國家一、二級標準,是開發生態農業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寶地;中部和東部為廣闊的平原和圩區,境內有長蕩湖、滆湖、太湖、長江等“三湖一江”,水網密布且水質優良,水面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1/5,水資源總量約為16.30×108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約為9.57×108m3,大多地區水質保持國家二、三類標準,不包括水田可養殖水面達2.20×103hm2,是發展生態農漁業的理想之地。
1.2產業基礎
1.2.1主導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常州市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農產品商品化比例較高,目前優質糧油、花卉苗木、特種水產、特色畜禽和經濟林果五大產業占農產品商品比例達到了80%。2009年,10種優勢農產品(設施西瓜、溧陽白芹、河蟹、青蝦、瘦肉型豬、雪山草雞、高檔綠茶、番茄、水蜜桃、葡萄)突破1億元銷售大關,這些主導產業為常州市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載體。
1.2.2特色產業區域化布局逐步形成。
該市形成了洮滆平原花木、洮滆兩湖及周邊地區特種水產、武進東部時令水果、金溧丘陵山區特色茶果和特色畜禽養殖等五大產業帶區。生豬、肉禽、蛋禽的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65%、94%、89%。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生產的特色產業為常州市農業經濟快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面臨著生態化轉型的艱巨任務。
1.2.3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幅度增長。
2008年,常州市3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銷售額已達到221.7億元;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48家,入社會員9.6萬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家,帶動農戶26萬戶,約占全市總農戶數的35%。良性發展的農民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為常州市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較好的運行基礎。1.2.4農產品生產質量不斷優化。常州市重視以農業標準化為抓手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稱“生態標志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目前已建成6個國家級、16個省級、23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008年,全市通過生態標志認證產品已達到751種,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83種,綠色食品251種,有機農產品117種;約65%的糧油、50%的水產養殖、95%的茶葉生產面積已通過無公害產地認證。
1.3生態建設
生態農業是常州市生態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環境優先”被列為常州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目前已實施完成了長江中下游防護林、環太湖生態林、高速公路兩側生態林、天目湖水源地保護等四大重點生態林建設工程,有27個集鎮、603個村參與鎮村綠化創建,共完成綠化種植面積2.5×103hm2。截至2008年,全市134家規模畜禽養殖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97家實現零排放,建成并成功運行大、中、小型畜禽糞便處理沼氣工程43處。在稻、麥、油上已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12.8×104hm2,全年使用農藥比2007年減少407t。
1.4政策環境
常州市加大了對生態農業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市財政對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方面,每個項目補助10萬~20萬元,其中沼氣發電模式項目將采用實物配送方式補助,原則上每處5.5萬元;對生態農業新技術研究項目,將由市組織有關單位、轄市(區)農村能源辦實施,生態農業示范點建設項目實行3萬~5萬元的以獎代補;對農村戶用沼氣工程項目,市級財政將與省財政補貼政策相配套,按不超過500元/戶的標準配套補貼項目村農戶;對沼氣服務體系建設與培訓項目,市財政將根據服務規模,每個項目補貼10萬~20萬元。政府對生態農業的高度重視為常州市生態農業提供了較好的軟環境。
2常州市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2.1環境瓶頸
良好的產地環境質量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常州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度較高,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據研究,常州市土壤中重金屬元素檢出率較高,其中銅、鉻、鉛和砷的檢出率達100%[1]。部分工業和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處理和凈化就直接排入河流干渠,尤其是電鍍、印染等企業的超標排放,是引起土壤鉻、銅嚴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不少農田、果園使用未經處理的污水進行灌溉,也是造成污染的原因之一。據檢測,常州高速公路兩邊距離150m的范圍內土壤鉛含量變化范圍為16.88~32.05mg/kg,與當地土壤背景值相比受到不同程度的鉛污染,鎘、銅含量也高于當地土壤背景值,說明交通也已成為常州市土壤重金屬的重要原因之一[2]。
2.2經濟瓶頸
綠色、健康、高質量的農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然而,優質生態農產品在同類產品中能否獲得較高的市場價格,農產品質量并非唯一的影響因素,市場需求與供給水平的比率、消費者偏好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生態農產品未必能得到優價銷售,這就影響了農民從事生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3]。常州地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勞動力就業機會多,青壯年勞力兼業比例較高,老齡化現象突出,使得勞動密集型的生態農業面臨著優質勞動力短缺問題。
2.3資源瓶頸
進入21世紀以來,常州市市區和城鎮的急劇擴張而導致農業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全市耕地面積已由1991年的20.43×104hm2銳減至2009年的14.81×104hm2,使得農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弱化,在生產要素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顯著的弱勢地位,這就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民收入帶來嚴峻挑戰。
2.4技術瓶頸
目前,常州市適宜本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特征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生態農業技術比較缺乏,且存在集成度較差或技術成本較高等問題,農民往往依靠大投入來實現高產出,資源消耗大,面源污染負荷高。稻麥輪作系統年均施氮量平均水平達500kg/hm2以上,遠高于作物對氮素的需求,蔬菜、花卉、果樹等的肥料投入量更高,大量氮磷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進入環境中。據觀測,在常州市稻田典型耕作管理措施下,稻田氮排出量約45000g/hm2,磷排出量約1230g/hm2,隨降雨及灌溉水帶入的氮約24000g/hm2,磷約885g/hm2,兩者相抵,表觀凈排出氮約為21000g/hm2,磷約345g/hm2[4]。2009年,常州市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達26.73kg/hm2,比江蘇省平均水平(19.69kg/hm2)高出35.80%。
3常州市生態農業的突破路徑
3.1功能升級
現代農業具有多功能性特征。農業已從過去單純地提供農副產品和生產必需品的產業,逐步轉為保護自然環境、調節生態平衡、發展景觀文化以及滿足人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等新功能[5]。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常州市已由城郊農業逐漸步入了都市農業發展階段。生態農業的功能定位,在保障生產功能、提供安全食品的基礎上,拓展生態服務和文化傳承功能,強化就業和致富等功能。只有拓展新功能,才能激勵農戶和企業投身生態農業,推動生態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3.2結構調整
長三角地區普遍存在人地關系緊張的現象,而且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越來越嚴重。2009年,常州市常住人口445.18萬人,與長三角其他地級城市相比,部分基本農副產品供給明顯不足,主要依靠大市場、大流通來完成農副產品的保障功能。市場中蔬菜基本是耐運輸的茄果類和根莖類,葉菜類極少,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因此,常州生態農業首先要保障城市農副產品供應,應該全面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有序推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與認證,為城鄉提供優質、安全的基本農產品。生態農業在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健康食品的同時,必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才能激勵農民、企業參與生態農業生產與經營。因此,應該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場前景和產業基礎較好的競爭性生態農業,包括特色花木、特色水產、精品果蔬、生態觀光農業園等。還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吸收優質農業勞動力投身生態農業建設,發揮生態農業的就業與致富功能。
3.3布局優化
由于城市化而引起的土地劇烈變更,使常州市城鄉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應該對生態農業進行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以降低其不利影響和保障城鄉生態安全。種植業方面,可環繞中心城區布局高效設施農業、標準化和設施化蔬菜基地,形成生態保護帶。利用農田的生態服務功能,發揮生態隔離帶效應,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支持生態城市建設和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畜牧業方面,針對目前新北、武進和金壇市北部地區環境壓力突出的現狀,將畜禽養殖設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3個不同的類型區。禁養區逐步退出畜禽養殖,限養區以存量改造和內涵發展為主,嚴格控制新建。水產養殖業方面,減少太湖、滆湖等圍網養殖生產面積,控制養殖規模和范圍,要重點扶持長蕩湖南北兩側、滆湖東側三大陸基養殖基地建設,以減輕水產養殖業對湖泊水質的影響。
3.4技術提升
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首先必須解決集約化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必須避免工業、交通等外源污染問題,保持良好的產地生態環境。因此,常州市應通過提升生態農業技術水平來推進現代農業的生態化轉型,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緩解農業面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問題。重點是針對農業清潔生產和農產品產地環境建設開展技術攻關。農產品清潔生產技術的攻關重點包括:品牌農產品清潔生產規程與標準,集約化農田化肥農藥替代與減量化技術,農業生物群體生態優化與綜合農藝技術,農業污染物循環利用與產業鏈控制關鍵技術等。農產品產地環境建設技術攻關重點包括: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識別與評價技術,產地環境質量監測技術,產地環境健康的農藝控制技術,影響產地環境質量的外源污染物控制技術等。
3.5組織創新
通過組織模式創新,能進一步發揮農民、企業和政府的作用。依托現有基礎,通過品牌培育、高科技支撐、龍頭企業帶動和產業化推進,可提升農產品清潔生產與精深加工能力、農業衍生功能服務能力,進而提升農業的整體效益,最終形成集生產、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體系。目前常州市生態農業組織模式主要有以下2種:①以農戶為依托的組織模式。該模式要在“桑雞套養”、“稻鴨共生”等小型生態農業模式的基礎上,推進區域化、規模化生產,培育農民合作組織,提高加工和銷售能力,鞏固和發展保障性生態農業。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和財政激勵措施,鼓勵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戶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創辦農業合作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實行土地、資金、技術、裝備和勞動力的合作,擴大基本生產經營單元的生產規模。②以企業為依托的組織模式。該模式要發揮區位優勢和比較優勢,發展競爭性生態農業。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和開發休閑農業資源的方法,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提高農產品與農業服務的附加值。在組織機制上,要加快推進農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和流轉工作,積極支持以農用土地為主的農業生產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使農業產業經營由分散農戶為主向企業為主轉化,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平均規模。
- 上一篇:環保局責任強化年工作方案
- 下一篇:環保局督查服務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