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節收益
時間:2022-08-01 11:06:55
導語:農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節收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貴南縣農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度和大力支持下,在穩田保糧的基礎上,按照規?;?、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著力打造貴南特色的高原特色農業,貴南農業種植結構布局不斷優化,土地產出率明顯提高,推進了農業增產增效,農牧民增收,實現了農業快速發展。
12011年農業生產概況
1.1種植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一是豆類基地建設:建設以沙溝鄉為重點的高原豆類基地建設,共種植1049.9hm2,其中種植蠶豆712hm2,豌豆340.2hm2(其中有機肥施肥示范種植豌豆128.7hm2)。二是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實施雙膜雙壟馬鈴薯種植技術示范推廣工作,種植示范田200hm2。三是有機肥種植示范:有機肥種植碗豆示范推廣340.2hm2。
1.2農作物種植測產情況:通過測產預計小麥平均產量達到4125kg/hm2(良種田平均產量6750kg/hm2),總產達352.5×104kg;青稞平均產量3750kg/hm2,總產達3727.98×104kg;蠶豆平均產量達5550kg/hm2,總產達395.2×104kg;豌豆平均產量3600kg/hm2,總產達122.5×104kg;馬鈴薯平均產量達26625kg/hm2(全膜雙壟最高產量達56250kg/hm2,平均產量30000kg/hm2),總產達1206.6×104kg;油料作物平均產量達1200kg/hm2,高產創建示范田平均產量達1650kg/hm2),總產達1294.1×104kg,預計全縣農作物總產達7451.38×104kg。
2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完成情況
2.1豆類基地建設
根據縣委、縣政府安排,我縣扎實推進豆類基地建設工作,于今2月25日開始開展了以沙溝鄉為重點的技術培訓、調運種子及化肥農藥等工作。按春播時節從3月10日開始播種,至4月下旬全面完成種植工作,期間為部分村購置蠶豆點播機共3臺,調運籽種31.7×104kg,開展支農服務20余次,培訓農牧民群眾達2000余人次。
2.1.1種植情況全縣完成豆類種植共計1052.2hm2,其中種植蠶豆712.1hm2,豌豆128.8hm2),蠶豆品種為青海9號、12號,豌豆品種為草原23號。
2.1.2支農資金使用情況:從縣財政產業化扶持資金中每公頃補貼種子利息525元,共補貼資828.7萬元。
2.1.3產量情況:經測產蠶豆平均產量達5550kg/hm2,預測總產達395.2×104kg;豌豆平均產量3600kg/hm2,預測總產達122.5×104kg。
2.1.4訂單銷售情況:訂單企業為青海源興公司,于年初簽訂了訂單收購協議,蠶豆最低保護價為2.8元/kg,收購價按市場價協議收購,目前收購價暫定為5元/kg。
2.2馬鈴薯全膜雙壟種植技術示范田建設
今年2月份開始與省業務部門銜接落實馬鈴薯全膜雙壟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并于3月份開始落實地塊、開展培訓,種植工作于4月份開始,期間落實地塊200hm2,開展培訓13次,培訓農牧民1340人次,調運種薯52.5×104kg。
2.2.1種植情況:完成種植200hm2,其中沙溝鄉33.3hm2,茫曲鎮133.3hm2,茫拉鄉33.3hm2。種植品種為青薯168號、下寨65號等品種,種薯均從海東地區引進。
2.2.2資金使用情況:省級項目補貼資金共計52.2萬元,縣財政補貼資金共計60萬元,主要用于種薯補貼及購買地膜。
2.2.3產量情況:經測產全縣馬鈴薯平均產量達2662.5kg/hm2,其中全膜雙壟最高產量達56250kg,平均產量可達30000kg/hm2,其中在高海拔3153m達玉村旱地種植的近26.7hm2全膜馬鈴薯喜獲豐收,平均產量可達30000kg/hm2,比露天種植產量高8250kg左右;在高海拔3282m的巴塘新村旱地試驗種植的13.3hm2全膜馬鈴薯失敗,產量均為6000kg/hm2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田間管理不善,特別是出苗沒能及時放苗,沒人管護,牛、羊、豬踐踏現象普遍,地膜被破壞十分嚴重,同時沒人鋤草,雜草叢生。
2.3有機肥種植示范田
有機種植做為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農產品效益的有效方式,在過馬營鎮直亥村實施有機豌豆種植42hm2,茫拉鄉拉干村示范種植有機豌豆86.7hm2。種植工作于3月份開始,4月底全面完成種植工作。施用農家肥共計3.86m3,調運籽種共計3.86×104kg,培訓農牧民230人次。
2.3.1產量及收割情況:經測產有機豌豆平均產量達3300kg/hm2,預測總產達83.6×104kg;有機油菜種植平均產量達1125kg/hm2,預測總產達0.75×104kg。有機種植農作物已全部收割完成。
2.3.2資金補貼及使用情況:有機油菜種植每公頃補助1500元,共補助1萬元,由縣財政補助。有機豌豆種植每公頃補助600元,共需補助資金15.2萬元,由縣財政補助。主要用于籽種補貼。
3種植結構調整效益分析
3.1豆類種植效益分析
經農技人員測產全縣蠶豆平均產量4050kg/hm2、豌豆3600kg/hm2,按5元/kg計算,蠶豆公頃均產值27750元,豌豆公頃產值18000元,與種植小麥進行對比每公頃產值分別增加15000元、5625元,蠶豆收入增加14655元/hm2,豌豆收入增加5025元/hm2.
3.2全膜馬鈴薯種植效益分析
經農技人員實際測產,最高產量可達56250kg/hm2,最低26250kg/hm2,平均產量可達30000kg/hm2,相比露天種植可增加產量6750-18750kg/hm2。如果按去年市場價馬鈴薯按1.4元/kg收購,全膜馬鈴薯可實現純收入37305元/hm2,比種植小麥增加收入27750元。但按目前市場價格浮動只能賣到0.54元/kg左右,與種植小麥進行對比產值增加3825元/hm2,收入減少3525元/hm2。實事證明在我縣實施全膜馬鈴薯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是成功的,只是市場價格難以預料,導致群眾馬鈴薯種植增產而不增收。
3.3有機肥種植示范田
有機示范種植目的在于打造有機品牌,提高產品效益,從而達到群眾增收。經測產有機豌豆平均產量達3300kg/hm2,按5元/kg計算,純收入可達到14520元/hm2,與種植小麥進行對比產值增加4125元/hm2,比種植小麥增加收入4740元/hm2。目前我縣有機品牌還未得到開發,品牌效益不明顯,未形成有機農產品產業基地,有機產品少等諸多因素致使我縣有機農產品出售價格仍然較低。
- 上一篇:區委法治城管構建意見
- 下一篇:勞動關系協調建設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